浙江方言分佈情況

數據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遺漏的請留言區補充

浙江方言的分佈情況較為複雜,境內存在吳語、閩語、客家語、徽語、官話、贛語等不同的漢語方言。浙江大部分屬於使用吳語的江浙系。由於浙江省主要少數民族畲族也使用客家語—畲話,因此浙江全省通用漢語方言,吳語是浙江的主體方言。

浙江方言分佈情況

吳語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

吳語的分佈範圍涉及浙江、上海、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6個省市,包括6個片: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金衢片、上麗片、甌江片,其中有些片裡面還包括若干小片。

徽語

浙江省境內的徽語分佈在西部跟安徽省相鄰的一些地區,絕大多數屬於嚴州片。徽語主要分佈在安徽省,還分佈在江西省,徽語,即徽州方言、嚴州方言,漢語13種方言之一,主要分佈在錢塘江上游古徽州府、嚴州府大部、饒州府部分地區。與吳語及贛語相較,徽語兼具兩者特色,如聲母系統接近贛語,而韻母系統則與南部吳語接近。徽語殘留了一些中古漢語的特徵,如入聲、次濁音。舊時徽州話以歙縣徽城話為代表音,嚴州話則以原建德梅城話為代表音。由於行政地區的變遷,屯溪話成為現在徽州話的代表音,新安江話(原白沙鎮)成為現在嚴州話的代表音。

徽州方言跟吳語方言有一些聯繫,而徽州區域內各縣的方言又互有差異。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這是造成“隔山”土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處於皖、浙、贛三省邊境,各種方言土語易於滲 透,尤其是徽商往來的頻繁,給徽州方言的形成帶來了複雜的影響。但畢竟徽州方言是單一體系的方言整體,無論語 音、詞彙、語法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同的特點。

歷史上的徽州轄屬六縣,徽州方言實際上是指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至於曾劃歸徽州地區的旌德縣、太平縣、石臺縣,其語多屬下江官話,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於歷史上歙縣長期為州治、郡治,統轄休寧、績溪等地,所謂徽州方言當以歙縣話為代表。可是抗 日戰爭時期,沿海及外地人紛紛遷入屯溪,於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稱,屯溪話就成了當代徽州方言的代表。

閩語

閩語(閩東語;閩南語;莆仙語;閩北語),即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為傳統的“漢語族七大語言”架構中的語言(漢語方言)之一。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佈地為的福建、海南、浙江南部、廣東東南部和南部。在臺 灣亦有相當大數量的使用者,影響力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

閩語在其他國家華人居住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影響力。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其影響力僅次於粵語。今日以各種閩語為母語的總人口數大約在7500萬以上,比粵語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佈範圍不如粵語廣。

閩語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閩越語(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 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閩語也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一個語言。

閩語被看作是漢語族中語言現象複雜、內部分歧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區,方言分佈複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1955年,學術界將閩語作為一個語支,下分閩南、閩北兩語;1963年則合而為一,下分閩南、閩東、閩北、閩中、莆仙五種語言。

官話

官話較早是對官方標準語的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開始稱“國語”,1956年開始稱為“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

官話是漢語的一種漢語方言,主要分佈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區等地。

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