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真的神還原,裡面的歷史文化都有哪些特色?

用戶2735999695308


舌尖上的盛唐

盛唐時期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人口近百萬,其中長住的外國人有數萬人之多。他們從事著商貿、宗教、文化、飲食各業,這其中尤以胡人為多。大量異邦客人的湧入,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一時間長安胡氣氤氳,胡化盛極一時。唐詩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寫:“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cui)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當時在唐朝做官的外國人多達三千人,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來自各個地方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亞人、日本人等,或經商、或學習、或遊歷,都被長安毫無保留地攬入胸懷,向他們展現一個國際化都市的風采。疆域廣闊、民族混雜的唐朝,糅合了來自各地的氣息,展現出自信、熱烈且多元的特質。

可想而知,當時的長安人在街上看到這些金髮碧眼身材魁梧的外邦人也是見怪不怪啦~同時,這些來到長安的外國人,也帶來了許多域外的美食以及飲食習慣,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廣泛喜愛,也形成了唐代飲食風俗的一個鮮明的特色。

來自盛世東方的先進文化的吸引力,誘惑著周邊乃至歐洲大陸的異域文明的不斷湧入中原,魅力四射的大唐文明,吐納東西文化,兼容華風異俗,因被貼上了名為“胡化”的標籤而更具個性。史稱天開之際,“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競皆衣胡服。”異域文化以居民的衣飾,飲食,娛樂,婚姻等為載體滲透並影響著唐人的社會生活,其中唐代長安紛泊而來的“胡食”更是將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的對外交流推向了繼漢以後的又一個高潮,為中原人民帶來一場充滿著異域風情的饕餮盛宴。

宿五松山下荀媼[ǎo]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唐代的胡食

饆饠,是唐代由西域新傳入的一種食物,其名在《資暇錄》中可考:“畢羅者,蕃中華氏、羅氏好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究竟為何物,史學界常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抓飯之屬。“饆饠”被認為是波斯語的音譯,是一種用稻米拌以酥油,加上肉或者魚蝦,蔬果,作料,色香味俱全的飯食,用手指捻而食之。在今中亞波斯地區、印度、新疆等穆斯林各民族流行而傳入中原地區。類似於今日新疆地區的羊肉抓飯。

另一說是餡餅之類。來自於中亞畢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畢羅亦以斤計,唯其中置蒜。”此所謂“饆饠”即非飯食類,而是一種以麵粉做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屬於餅類的一種。

胡餅,唐代長安城內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胡食之一,自西漢傳入,盛唐流行。據史料記載,“胡餅言以胡麻著之也;又有《緗素雜記》曰:“有鬻胡餅者不曉名之所謂,易其名曰爐餅;以為胡人所啖,故曰胡餅也。”總歸就是這類表面著以芝麻,中間時而加以各種餡料,用籠蒸或是爐焙製得的麵餅,因其製法源於胡人而被統稱為“胡餅”。

湯餅 與胡餅同時出現的麵食還有餺飥bó tuō,也稱“湯餅”,是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塊下進開水中煮熟,類似今天的“面片湯”。如果把湯餅的麵包上肉末再煮則稱“餛飩”。不過盛唐的餛飩往往捏成月牙形,這就是“餃子”了。唐時有伏日、生日專門吃湯餅的習俗,類似於長壽麵。

三勒漿,波斯產的一種果酒,唐初傳入中原,“三勒者,謂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庵摩勒澀而甘甜,毗梨勒和訶梨勒均有多種藥物價值,因此人們常以三勒漿代酒。白居易詩中“為穆先陳醴”作注:“居易每十齋日在會,嘗蒙以三勒漿代酒。”當然唐人在品味的基礎上亦習得了波斯釀造三勒漿的方法,唐代韓鄂所著《四時纂要》記載了釀製這種酒的方法。白居易在《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並序 》中,有“為穆先陳醴,招劉共藉糟。”一句,並注“居易每十齋日在會,常蒙以三勒湯代酒也。劉夢得也。”熱飲為湯,冷飲為漿。

龍膏酒 唐順宗時, 又有龍膏酒,亦 出西域 , 據蘇鶚《杜陽雜編》卷中記載 :該酒 “黑如純漆 ,飲之令人神爽” 。

西市腔 唐人李肇《唐國史補》“西市腔”,西市是唐代長安胡商雲集的地方,有人考證其酒“與西域釀法有關”。長安西市還促進了胡姬酒肆的流行,促使胡酒風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酒店中充當招待員的胡姬。胡姬在史書中很少提到,但在唐詩中有很多描寫。她們是來自中亞、西亞或歐洲的年輕女子,打扮入時,態度和藹,長相俊美,很會討人喜歡。盛唐時胡商會集,長安城裡,飯店、酒樓、茶肆林立,經常出售的茶點有一百多種。在這繁榮的飲食市場裡,唯有胡風烹調獨樹一幟,胡姬酒肆別開生面。當時西域胡商經營的酒肆,多在長安西市和春明門至曲江池一帶。酒肆的當壚者均為胡姬。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簡


豆瓣口碑評分達到了8.6的《長安十二時辰》,成為了引爆這個暑假最強勢的歷史文化劇,現在甚至開始走向海外,成為了好幾個國外平臺付費播出的電視劇之一。裡面對於古長安的還原度,又一次讓西安的旅遊業火爆起來。這部劇到底有何魅力?竟然悄無聲息的霸佔了整個暑假熒幕。上一次已經介紹過了劇中的服裝、時辰和節日文化。隨著劇情的進一步播出,張小敬辦案時隨處可見的長安美食,讓人慾罷不能;與歷史緊密相關的長安人物,以不同的名字又一次重現盛世;還有劇中那些跨越千年的長城硬核科技,更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次就從這幾個方面,再來聊一聊這部神劇。

長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經得起仔細推敲的寶藏國劇,整部劇中的服化道,已經儘可能詳細的還原了真實的長安城的歷史。但是劇中能夠令人垂涎三尺的,還是這些美食。細微鏡頭像街頭巷尾的那些好吃的。才是真正的讓人慾罷不能。尤其是雷佳音的吃戲,都已經隔著熒幕征服了觀眾。一到長安美食就是水盆羊肉,唐宋年間,人們最喜愛的肉食當屬羊肉。這一道水盆羊肉,無論是達官貴族,又或者是普通百姓,也算是能吃得起的一道菜。

南宋的一本美食菜譜中,對於這道菜的製作方法的記載的十分詳細:從食材的備料,到煮羊的步驟,再到最佳的吃法。在陝西的不同區域,水盆羊肉的做法也都有不同的差異。但是出鍋時的湯和肉,澆上特有的油潑辣子,搭配上當地的鍋盔,光是聞著味道就讓人口水直流。想必今年大多去西安旅行的遊客,都不會錯過這一道水盆羊肉了。接下來再介紹兩種,源自波斯古國的美食。

電視劇的第一集,隨著音樂聲響起,小販揭開熱騰騰的白布,胡餅就這樣登上舞臺。這是波斯國傳入中原的一種美食,如果單論外觀,它看起來就是普普通通的芝麻燒餅。胡餅雖然屬於燒餅的一種,但是它的製作方法也是大有學問。唐朝年間,胡餅一度佔據著主食的地位,同時也有著許多不同的吃法。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與胡餅有關的詩,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這種將冒著香氣剛出爐的胡餅,就連大詩人都欲罷不能。

俗話說,有肉自然就要有酒,劇裡的鏢車伕,在稍得空閒休息時間之時,就一定要點上一份名為“三勒漿”的佳釀。這種美酒也出自波斯古國,不過它最早卻記載於唐代文人所編寫的《國史補》中,在這本史記中提到“又有三樂勒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訶梨勒。”後半句話所提到的“三勒”,其實就是解釋了釀造這種酒時所使用到的原料,這三種果實原料都出自於印度,在古文中名字看起來稍有怪異,其實這三者指的就是現在的毗梨勒果,柯子,餘甘子。根據古文記載,這種酒在釀造以後需要窖藏一月,八月份的時候口感最佳。

說罷美酒美食,劇中在主食裡還時常穿插著一些消遣小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水晶柿子,張小敬點了水盆羊肉以後,需要等待一會兒才能吃上。這個時候,他就要了兩個水晶柿子,吃柿子的方法也十分講究,用一根褐色吸管先將果汁吸光,然後再剝開果皮吃果肉,完全展示了水晶柿子的最佳吃法。光是吃柿子的這一鏡頭,就展現了長安獨有的人文風貌,也展現了他的“吃貨”人設。這種柿子還被記錄在《圖經本草》之中,至今在西安仍然有賣。

長安硬核科技,重現古人智慧

沉溺於美食的香氣之時,長安城的硬核科技,也在鏡頭切換之間悄然登場,那些被人們所忽略的小細節,真的令現代人深深折服。要說到靜安寺最頂尖的辦案武器,當屬“大案牘術”,

雖然這個詞語獨創於原著中,但是卻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它有點像今天這個時代的大數據,裡面儲存著整個長安城的檔案,雖然看起來先進,但是又結合了長安城的歷史,作者的智慧令人佩服。劇中的望月樓、長安城大沙盤,這些都來自於作者和編劇的智慧,雖是虛擬品,一樣值得人們稱讚。

除了以上這幾個物件,這部劇中可是真正存在著長安科技。比如那個用來記錄時間的“火鬧鐘”,整個始終是一個龍的形象,在龍背上燃有香菸,每隔一段時間線繩上所掛著的銅珠就會滾落,發出聲響記錄時間。如果用這種計時工具,就連時間的流逝都會變得極美。這可不是編劇去創作的一種計時工具,這個鬧鐘的原型收藏在西安博物館中,雖然與劇中形象有所出入,但是通過這種古物件,卻讀出了古人的智慧。

每集開篇都會出現的日冕,其真實名稱為“水運渾天儀”,渾天儀最早出自漢代科學家張衡之手。到了唐朝,經過一行和梁令瓚動人等人的改良設計,成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計時工具,這個水運渾天儀的出現,要比外國人所製造的鳴鐘早六百多年的時間。而且這個工具不僅能夠報時,觀眾一定能夠發現,水運渾天儀上面刻著非常典型的二十八宿,這一功能,讓它能夠演繹日月星辰的變化,也能夠準確的測量恆星位置。中國古人領先世界幾百年,並不是說著玩玩。

劇中還重現了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這種技術的出現,讓遠古文明可以廣泛傳播和保留。現代的造紙技術,早已經沒有往日那麼麻煩,可是如若沒有古人的智慧,昔日的文明也難以保存至今日。中國都是全球最早發明了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興起於東漢,到了隋唐五代,都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盛唐的時候,薄薄的一張紙已經能夠關係到國本民生。

因為在唐朝的時候,隨著雕版印刷術的問世,就需要大規模的紙來印書,這個時候造紙業又一次看到了一個新高度,這也是大唐文明能夠繁榮昌盛的一個重大原因。

長安城裡的配角,都是真實存在

如果只是單單看劇中人物的名字,會覺得這些人與大唐盛世似乎並無關聯。可是翻越唐朝歷史,再將這些人物的名字一一與古人對應,看到的是作者的細心與知識淵博。其中之人並不是胡編亂造,他們幾乎都擁有著自己的歷史原型。不過劇中的主人公已經被很多文章還原,這次要談到的這些人物,都是一些推動著故事情節,但是又沒有主角光環加身的配角,這樣的一群人,其實也是唐朝風骨的典型代表。

那位出場鬥花車,典型的唐朝女性形象的許鶴子,真實歷史原型是著名音樂家許和子。她是開元末年的宮廷歌手,劇中情節就是還原了《樂府雜錄》中記載的經典場面,這位音樂家的聲音有極強的穿透力,當她立於城牆上唱歌之時,能夠掩蓋一切魚龍百戲之音,書中曾這樣說“歡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不知劇中她所唱的這首《短歌行》,又讓戲外的人幾人歡樂幾人愁呢?

劇中還有一個玩轉官場、手段超高的林相,他就是歷史上影響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李林甫。他在宰相之位上做了十九年之久,非常善於在皇帝面前巧言爭寵,而且使用奸詐手段,廢去了張九齡的宰相職位,從此之後排除異己,坐上宰相職位之後“口蜜腹劍”獨攬朝政,矇蔽皇帝,排斥賢才。而且重用了後面發起安史之亂的胡將,此人對於唐朝的危害之大,至今都令人唾棄。這部劇裡的林相,確實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劇中還出現了很多唐朝詩人,那個騎著馬念著“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程參,手捧著自己干謁詩文的才子,就是在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這個人物的出場,向世人展示了唐代文人尋找工作的艱難。雖然唐朝有科舉,但是想要踏上仕途之路,還需要擁有著極高的人氣和大臣舉薦,如果只是默默無名的小輩,只能淹沒在這俗世當中。

所以劇中的程參,才會手捧著自己的詩文,再得不到達官顯貴、名流文宗之時,顯得落寞萬分。

當緊張的劇情演繹到十二集的時候,有一個出生卑微又不起眼的關鍵人物登場,此人名為元載,這個人所用之名就是歷史書中的原名。他在唐朝中期做上宰相職位十五年,從一個家境貧困、出生寒微的少年,通過攀附權貴、見風使舵,從大理寺的評事,榮登宰相之位。他確實完成了人生的逆襲,只可惜他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劇中的這個人也是如此,你既能夠顧全大局,也能夠輕易俘獲美人芳心,錯綜複雜的政變之中,他卻能夠在背後坐收漁翁之利。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你有注意到嗎?

劇中細節多如毛髮,單獨拿出來一個點,就能夠領略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美食到科技,從歷史故事到歷史人物原型,這部劇在帶著人們重新領略長安城的繁華,長安城曾經上演的驚心動魄與滄桑鉅變。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可是文化永遠不會停止繼續生根發芽的步伐,看了這部神劇的你,有沒有發現其他令人驚豔的細節呢?

·《西安美食:一座老城的味道傳奇》

·《唐代科技與世界文明》

·《長安十二時辰》

·《唐才子傳》


藤樹先生


讀到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就被深深吸引了,折服於作者的用心,個人感覺比《古董局中局》還要精彩。長安代表了盛唐的輝煌與榮光,那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文壇璀璨的時代,也有唐明皇和楊貴妃傾世愛情的傳奇。同時也是萬國匯聚,讓人歎為觀止的時代。沒想到,劇中的建築宏偉,場面描繪絢麗,人物服飾精緻,乃至配樂配詞都如此用心,大到長安街景地圖,小到一個小小酒杯,皆有出處原型,感覺不僅重現了小說,也復原了歷史,是心目中的那個長安,滿足一個歷史愛好者對歷史的想象和嚮往。


劇中觀史


歷史人物的展現,讓觀眾多了幾分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