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允文給朱標上廟號沒人反對?

小紅帽是誰啊


簡單來說,是因為朱允炆只有一個爹。

表面上看,朱允炆跟朱厚熜(嘉靖帝)都是給生父尊帝號、上廟號,但群臣對此的反應卻截然不同,朱允炆做得非常順利,大臣們不僅沒有反對,反而是一邊倒贊同;朱厚熜做得那就非常不順了,大臣分裂成兩派,反對派跟皇帝死磕,大禮議事件鬥了十幾年才以皇帝的勝利告終。

為何兩人做了一樣的事卻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大臣們變了?其實是因為兩人的身份不同。

當上皇帝后追封先祖是慣例,從秦始皇那會開始,就有追封習慣了,只不過秦始皇只追封父親為太上皇而不是皇帝罷了。

漢朝還算講禮制的,認為劉太公沒什麼功績,也沒追尊其為皇帝,之後皇權逐步強化,事情就不同了,像朱元璋也是農民出身,他的父親朱五四唯一的功績就是生了朱元璋,朱元璋稱帝后,追封其為淳皇帝,廟號仁祖。

在這些好榜樣面前,朱允炆學習自然是很正常的,更何況皇位本來就應該是朱標的,只是天不假年,朱標英年早逝,皇位這才提前到了朱標兒子手裡(倒不一定是朱允炆),朱允炆尊父親為帝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鑑於先例很多,朱允炆在繼位的第一年就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再加上當時皇帝的標配,上廟號興宗,整個過程一帆風順,毫無阻礙。

可朱厚熜就不同了,因為他有兩個爹。

一個是他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另一個是他的宗父,明孝宗朱佑樘,這兩個爹是兄弟。

按照正常情況,朱厚熜是沒資格繼承皇位的,因為他只是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弟,但凡這兩個皇帝還有後代,皇位都輪不到他,可偏偏這兩個皇帝都沒後代了。

明孝宗只有兩個兒子,次子還早夭了,只有長子活到成年,就是明武宗,可明武宗31歲就去世了,沒有後代,皇位空懸。

皇帝絕嗣這事不少見,很多朝代都發生過,過繼一個就是了,放到明武宗這情況,首選當然是他的親侄子,輩分對的上,可他沒有兄弟,自然也就沒有侄子。

退而求其次,堂侄子行不行?不好意思,朱厚照死的時候,他最大的堂弟就是朱厚熜,時年15歲,還沒生孩子,堂侄子這條路也走不通。

只能再退,從明武宗的堂兄弟中選擇繼承人,最大的朱厚熜被明武宗選中,立刻上馬繼承興獻王爵位(朱祐杬已經去世),然後準備進京,朱厚熜還沒到北京,明武宗就上天了。

朱厚熜在宗藩入繼大統,這套方法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皇帝絕嗣又要有人祭祀的問題,所以繼任皇帝要尊先帝為父或者兄(看輩分),像朱厚熜這情況,是認明孝宗為父,以明孝宗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明武宗是他哥,生父朱祐杬就成了他叔了。

這怎麼能忍,好好的爹怎麼就成叔了?當我外地來的好欺負?年輕的朱厚熜開始了自己的抗爭。

我們先來翻翻書,這種入繼都是有程序的,帝制時代第一次入繼是漢昭帝絕嗣,他的侄子昌邑王劉賀繼位,也是乖乖尊漢昭帝為父,只不過劉賀繼位不到一月就被霍光廢掉了,改立漢昭帝侄孫劉病已為帝。劉病已也是尊漢昭帝為父(輩分有點亂),再加上漢朝禮制較嚴,他沒有尊生父和祖父為皇帝,認了漢昭帝這個爹。

到劉病已孫子漢成帝的時候,絕嗣危機又來了,漢成帝比較有自知之明,死前收侄子為養子,死後養子繼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也有心把生父從叔變回父,可漢朝禮制實在不松,他最多隻能尊生父為恭皇(禮儀如同天子),而不是恭皇帝。

漢哀帝這口子一開,後面那些入嗣之君就蠢蠢欲動了,比如宋英宗,他的身份跟朱厚熜一樣,也是前任皇帝宋仁宗的堂侄子,生父是濮王趙允讓,宋英宗繼位後,就著手討論生父的身份問題,最終結果是稱為皇考(考指已去世的父親)。

宋英宗還沒尊生父為帝呢,已經跟大臣鬧得不可開交,史稱“濮議”,而朱厚熜的野心更大,他不僅想要他爹成為他爹,還想讓他爹當上皇帝。

大臣們如何能忍?擼起袖子,哦不,是拿起筆桿子就寫奏疏,給皇帝講道理,說禮儀不能廢,孝宗皇帝不能無後,沒人祭祀啊。於是君臣開打,是為“大禮議”,最終結果是朱厚熜追封生父為帝,上廟號睿宗。

總的來說,朱允炆和朱厚熜追封遭遇阻力的不同,是由於帝系變更與祭祀的關係,朱允炆追封朱標名正言順而且絲毫不影響帝系,朱元璋照樣有人祭祀,可朱厚熜追封生父,宗法上的帝系就由明憲宗——明孝宗——朱厚熜變成了明憲宗——明睿宗——朱厚熜,明孝宗無後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要麼期待繼任者老實(顯然朱厚熜一點也不老實),要麼就像宋高宗一樣,選一個世系非常遠且生父勢力小的,想改帝系起碼封五代的那種,所以宋孝宗壓根提都沒提尊崇生父這檔子事。


平沙趣說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后,追尊他的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立廟號為興宗。朱允炆做這件事,當時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沒有任何意見。然而,嘉靖皇帝朱厚熜上臺後,想要尊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封為獻皇帝,但他的這個做法,卻遭到當時大臣的集體反抗。

(朱允炆劇照)

同樣是對自己的父親進行追尊,為什麼朱允炆做了這件事,沒人反對,朱厚熜做了這件事,大臣們就全體表示反對呢?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的解釋是,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本身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如果他不是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當皇帝是肯定的。只不過因為他死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死,因此,不可能立他為皇帝。

由於朱允炆的皇位,是直接從爺爺朱元璋那裡傳下來的,中間隔了一代,因此譜系便不是很連貫。為了表示譜系的連貫性,朱允炆必須追尊他父親為皇帝,並且給他父親上廟號。這樣一來,太廟裡的祖宗牌位,才比較完滿。

明世宗朱厚熜則不一樣。朱厚熜的父親是朱祐杬,朱祐杬的父親是明憲宗朱見深。由於朱厚熜的皇位,是從明武宗朱厚照那裡繼承來的,而朱厚照的父親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的父親是明憲宗朱見深。也就是說,朱厚熜和朱厚照的爺爺是同一個爺爺,但是父親不一樣。如果朱厚熜尊他父親為獻皇帝,那麼,譜系上便意味著明憲宗把皇位給了獻皇帝,獻皇帝把皇位給了朱厚熜。這樣一來,就把明孝宗到明武宗撇在一邊,把這一脈完全給掩蓋了。所以,大臣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朱厚熜應該正視這一段歷史,絕對不能有意掩蓋。

(朱厚熜劇照)

不過,這個道理其實只是表面的道理,並不是深層的道理。深層的道理是什麼呢?是皇位的鞏固,是權力鬥爭。

朱允炆為什麼一定要給他的父親上廟號,就是表明他的皇位是從他爺爺傳給他父親,再傳給他的。中間沒有斷代。他這樣做,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的朝中大臣,都是擁護朱允炆的,也沒有權臣。所有的權臣,都已經被朱元璋在殺功臣的時候,給誅殺殆盡了,沒有人再能夠把持朝政,因此沒有任何人有意見。

但是,後來靖難之役發生,朱棣打敗朱允炆,獲得皇位後,他立刻就廢掉了朱標的廟號,重新把他變成已故太子。也就是說,他只承認朱元璋給朱標的封賞,不承認朱允炆的追尊。朱棣這樣做,就是表明,他的皇位是直接從朱元璋那裡得來的,與朱允炆沒有任何關係。這一點,也是朱棣在追求自己皇位穩固的表現。

(朱厚照劇照)

朱厚熜追尊自己的父親,同樣也是想要奪取權力,穩固自己的地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由於朱厚照是在玩耍的時候,溺水受重傷而亡。讓朱厚熜當皇帝,基本上是內閣首輔楊廷和的主意。是楊廷和代替朱厚照擬寫的遺詔。也就是說,朱厚熜的皇位,其實並不算朱厚照傳給他的,而是楊廷和給他的。

再一點,朱厚熜在進京的那段時間裡,楊廷和對朝廷的事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處理。他這樣做,表面上是因為朱厚照不務正業,把事情積壓下來了。實際上,是楊廷和為他後來的權力做鋪墊。他要確保朱厚熜當皇帝后,他一樣擁有權力,而且擁有比朱厚照當皇帝的時候更大的權力。

朱厚熜是個聰明人,他對楊廷和所作所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一進京,就表示自己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太子的。他不願意經歷當太子接著再當皇帝這個環節。同時,他一定要尊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只認明孝宗為皇伯考。後來甚至要立自己的父親為皇帝。

朱厚熜這樣做,就是表明,他的皇位不是什麼楊廷和給他的,而是從他的爺爺明憲宗,從他的父親獻皇帝那裡直接得來的。也就是說,他做的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在極力打壓楊廷和,從而把朝廷的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和朱元璋給他的老子朱五四上廟號一個道理,自己給自己親爹上廟號無可厚非,誰讓他是皇帝呢,但這又和嘉靖皇帝給自己的親生父親上廟號是兩碼事。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給自己的父親,早死的太子朱標尊稱孝康皇帝,廟號

興宗。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下了朱允炆,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后,又廢了朱標孝康皇帝的尊號,並且廢了朱標興宗的廟號。

從中國古代王朝的宗嗣傳統的法統來講,朱允炆給自己的親生父親上廟號是合理合法的,首先是朱標本身就具備皇位繼承的法統合法性,朱允炆作為他的兒子在法統上繼承了父親的帝位。

朱元璋給自己的父親朱五四上廟號為仁祖,諡號淳皇帝,其實是一個道理,每每開國皇帝總是要給自己的祖宗上廟追諡的,這其實是一種中國孝道文化的表現。兒子是皇帝,當然希望自己的老子也能得到同樣的榮光。

明中期嘉靖皇帝要給自己的親生父親上廟號,追諡為皇帝封號,為什麼會得到大臣們集體的反對,甚至鬧出了嘉靖朝有名的"大禮儀"事件呢?

那是因為皇帝上廟號是有規矩的,不是你想給誰上就給誰上的。

追諡自己的父親,那麼他的靈位是要放進太廟,供後世之君千秋萬代祭祀供養的,而能入太廟的人一定是在法統上具備當皇帝的資格,無論他做沒做過皇帝。

所以從法統傳承來看,嘉靖皇帝的爹只是一個內地藩王,不具備做皇帝的資格,而嘉靖作為藩王繼皇帝位,是來繼承明孝宗朱祐樘的宗嗣承皇帝位的,相當於過繼給了明孝宗朱祐樘,那麼在法統上,嘉靖皇帝是爹應該是明孝宗朱祐樘,他的親生爹還只能是個藩王。

所以,從上來看,朱允炆給自己的爹朱標上廟號,無論是法統還是宗嗣方面都符合上廟號的規則,大臣們是不可能反對的。


沉墨I方之城


暈死了。

皇帝給自己親爹追封皇帝要看情況。

也就是皇帝法統何在。就是說,新皇帝的皇位從何而來。

建文帝的皇位雖是朱元璋授予,但他的皇位只能來自於父親朱標,因為朱標是朱元璋嫡長子和太子,建文帝是以朱標兒子身份成為皇位繼承人,追封父親自然就沒有異議。



嘉靖則是皇帝旁支,是以外藩身份入統。

明武宗病死後沒兒子,太后大臣議定興獻王子朱厚熜繼承皇位。但是嘉靖不願意作為明武宗養子,要為父親爭皇考,也要為生母爭太后名分,所以才有大禮議。

嘉靖:



說白了,嘉靖與宋英宗一樣,都不想給前任皇帝當養子,想為自己親爹爭地位,才會出現濮議與大禮議。

實質就是爭議,旁支皇帝有沒有追封生父的權力?這種權力與旁支皇帝因養子身份成為皇帝的道統相比,誰更具法理性?



顯然,皇帝掌握權力,最終結果也是宋英宗與嘉靖獲勝。

而最顯著的對比就是周世宗柴榮,他的皇位來自於姑父郭威,父親永遠得不到皇帝稱號,甚至柴守禮一輩子不見兒子孫子,以避免君臣禮儀帶來的尷尬。


四川達州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其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朱標是建文帝朱允文之父,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同父異母兄!

朱標自小便深的朱元璋的喜愛,朱標出生時,正值朱元璋率軍攻打集慶,朱標的誕生給正在打仗的朱元璋帶來了很大的歡喜,讓朱元璋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望。朱元璋得到消息後興奮地不能自已,隨後便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道:“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因此自出生以來朱元璋就對朱標報有著很大的期望!


朱元璋對朱標極為愛護,在大明王朝建立後就立了朱標為太子,同時選拔諸多的能臣干將來輔佐朱標,不僅有時任左丞相的開國功臣李善長任太子少師,更有開國軍事將領徐達任太子少傅,以及開國名將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以及一系列的能臣干將來輔佐太子。 同時為了讓朱標能夠順利繼承大統,朱元璋還聚攏了一幫以藍玉為首的武人班底來為之保駕護航。後來朱標還沒來的及繼承大統即染病去世了,這幫武人班底也因此遭劫。

朱標其人溫文爾雅,慈仁殷勤,《明史》中也記載道“太子為人友愛”,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方孝孺也評價朱標說“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

洪武二十四年,朱標受命巡撫陝西,返京不久後便身染重病,於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七日病逝。朱元璋為此痛哭不已,將他孝陵東,諡號“懿文太子”。朱標死後,朱允文被立為皇太孫。朱允文本是朱標次子,但由於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夭的緣故,朱允文便被朱元璋視為嫡長孫,其母呂氏在朱標的原配死了後便被扶正了。


朱允文從小便聰敏好學,極為孝順,朱元璋曾稱讚朱允文“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在朱允文十四歲的時候,朱標身患重病,朱允文為此形影不離照顧朱標近兩年,到了朱標病死後,朱允文亦曾因守孝時過度悲傷而消瘦不已。

朱元璋想要為皇位的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以此來杜絕未來皇位紛爭上的問題,因此雖然朱元璋對朱棣的軍事才能很看重,但為了王朝的利益,所以仍舊把朱標看為第一繼承人,但朱標卻盛年早逝,諡號“懿文太子”,按原則來說,嫡長子死後應嫡長孫繼承皇位,但朱標的長子也是早夭,雖然朱允文是朱標次子,但其為人處世頗有其父親的風範,朱元璋看其非常順眼,因此便將其當做嫡長孫看待。

建文元年,朱允文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廟號皇帝被供奉時的稱號,起源於祭祀與崇拜盛行的商朝,而太廟中供奉的皇帝的數量是有規定的,並非是每個皇帝都可以待在太廟裡。


根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即太廟只能供奉七位皇帝,“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中間是太祖,左邊三昭,右邊三穆‘’。除了太祖外,其他皇帝如果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就要把牌位從正殿拿出,放到偏殿裡去,而明朝則有些不同,正殿裡可以供奉九位皇帝,多出來的就要移到偏殿去。而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此時太廟中只有朱元璋一位皇帝,太廟中的位置還有很多,因此朱允文為朱標上廟號時無人反對。


籬上青說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是懿文太子朱標,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早在朱元璋稱吳王時代就是世子,朱元璋稱帝以後成為了皇太子,身居太子之位25年,不是英年早逝朱元璋駕崩之後就是朱標繼位了,因為他死的過早所以朱元璋將他次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追封朱標為皇帝並且上廟號是很正常的事情,符合儒家傳統。

嘉靖帝的登基屬於小宗入大宗的外藩入繼大統,他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一方藩王,並非是皇位繼承人,嘉靖帝也並沒有機會當皇帝,而人生的不可思議就在於此,明武宗死時無子嗣,而他是個獨生子也沒有親兄弟,就按照兄終弟及規則來說,在堂兄弟中挑選,這時候嘉靖帝就被選上了,嘉靖帝被迎進京城後,當時大臣的意思是將嘉靖帝過繼到武宗父親孝宗名下,兩個堂兄弟成為親兄弟,這樣繼位也合乎儒家禮儀,但是這樣嘉靖帝的生父就變成了叔父,也是當時大臣對少年天子嘉靖帝的一個下馬威,少年老成的嘉靖帝不同意,最終爆發“大禮儀”事件,圍繞著所謂的禮儀之爭,其實背後是大臣與嘉靖帝的爭權奪利,新舊勢力的對抗,歷時三年,以嘉靖帝勝利告終,父親被追尊為皇帝,並在嘉靖十七年上廟號睿宗,後入太廟祭祀,這樣根本不符合儒家傳統,所以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搞得沸沸揚揚的。

嘉靖帝追尊父親廟號,表面上是孝敬,其實是與大臣的一步步爭權奪利,加強集權樹立威嚴罷了,雖不符禮儀,但最後還是贏了。





V587累


因為朱允炆能夠繼位是源自他爹朱標,才得以繼承皇位,而朱厚熜能夠繼位是因為他堂兄朱厚照沒兒子,大臣們想把他過繼給他三伯朱祐樘,所以才能登上皇位,不然他就只是興王,一輩子做個藩王。

在古代,一個人生前沒做過皇帝,在死後卻能夠被追尊皇帝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開國皇帝追尊父祖,這個很正常,也沒人反對,開國皇帝們打拼的天下,自然要光宗耀祖,讓老祖宗跟著風光,所以,但凡開國帝都要最少最尊三代四代五代N代祖宗為皇帝的。

第二,太子早亡,兒子被立為太孫繼位的,不是太子爹,做孫子的怎麼能越過叔叔們做太孫,所以,當了皇帝,追尊自己的太子爹也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比如朱允炆,拓跋濬、蕭昭業、耶律延禧、鐵穆耳、完顏璟等等等,這些追尊親爹是合情合理的,誰會反對?

第三,就是那些小宗入繼大宗,外藩入承大統的皇帝,由於皇帝無子或者其他原因,皇位這個餡餅砸到他頭上了,他坐上皇位還不滿足,還想讓自己的親爹也跟著光榮光榮,比如宋英宗趙曙,明世宗朱厚熜這些白眼狼,自然會被大臣反對,引發禮法的爭執。

大臣認為,你的皇位又不是來自你爹,也不是你自己打下來的,憑啥追尊你爹。朱厚熜們認為,我做皇帝了,我顯貴了,我爹生了我就也可以顯貴,憑啥不讓追尊?

像這種情況,就是看誰的手腕硬,誰掌握最後的話語權,誰就勝利,另外,就是看這個皇帝是否有良心講禮法,畢竟宗法社會,你繼承人家皇位,就算是過繼了,和本生就得劃開界限,不能說你繼承人家業還把自己親爹孃帶進去,在禮法上肯定是令人詬病的。

在民間,過繼子如果不孝嗣父母,侵吞嗣父母的財產,養親爹孃,除非他一手遮天買通上下,沒人管,只能嗣父母家自認倒黴,一旦有人上告,他立馬都得滾蛋的。

中國上下五千年,因為過繼的事鬧的不像話的也就宋英宗和明世宗,因此才出名的,他們被大臣拍自己不稀奇。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因為這設計到一個名正言順的問題,因為朱允炆可以說是從他逝去的父親中得到的皇位,如果不給胎父親朱標上廟號,直接從他爺爺朱元璋處繼承皇位的話,那麼皇位是輪不到他的,因此他需要通過給父親朱標上廟號來確定自己的法統。這樣他就是從他早就逝去的父親手中得到的皇位,這樣自己的皇位來的明正言順。

相反嘉靖的父親並不是皇帝,只是皇帝的第四子,因此嘉靖皇帝需要認明武宗為父親,這樣才是明正言順的事情。

當然由於嘉靖皇帝沒有當過太子,因此朝中沒有任何勢力,需要用一件足夠大的事情來拉攏分化掉朝中的臣子,同時也可以看出哪些臣子是和自己唱對頭戲,需要打壓的。這樣也可以牢牢的把朝政大權從原來明武宗朱厚照留下的班底中奪回來。

相反也正式因為朱厚照班底的反抗,不想交出朝政大權,所以才會反抗嘉靖的命令,他們希望嘉靖老老實實的在宮裡玩就行了,朝中大事,都有我們處理,這樣不挺好?

可惜嘉靖皇帝不願意當一個傀儡皇帝,他想做的是讓萬人敬仰的皇帝,做大明王朝的主人!因此衝突就這樣而起。

這也是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事件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原因。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禮法所圉,統嗣倫序,及皇家世襲傳承正統性,才是建文帝朱允炆追尊懿文太子朱標為帝,無人反對,而世宗朱厚熜追尊興獻王朱佑杬為帝,幾乎全體文臣反對的理由之所在。

中華歷史上,像建文帝追尊懿文太子,世宗追尊興獻王這樣,兩方面的例子都有:

如同懿文太子例子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追尊父親、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拓跋晃為恭宗景穆皇帝;南齊廢帝(鬱林王)蕭昭業追尊父親、齊武帝蕭賾太子蕭長懋為世宗文皇帝;元成宗鐵穆耳追尊父親、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為裕宗文惠明孝皇帝;等。

如同興獻王例子的:漢哀帝劉欣追尊父親、元帝劉奭次子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帝;宋英宗欲追尊父親、真宗趙恆第四子商恭靖王趙元份之第三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為帝(後因英宗去世,此議未成);元武宗海山追尊父親、裕宗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為順宗昭聖衍孝皇帝;等

為什麼建文帝追尊懿文太子,大臣們覺得是天經地義;而世宗追尊興獻王,幾乎全體文臣堅決反對?

答案是:禮儀傳統之經典,帝系正統之所在,儒家道德之侷限。

懿文太子是太祖嫡長子,二十五年的皇太子,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太祖駕崩後,懿文太子就是大明毫無爭議的第二代皇帝。懿文太子之後,則皇位傳於諸子中最長的次子朱允炆。所以建文帝即位後,為表示大明帝系傳承是自太祖---懿文太子---建文帝這一系列的正統相傳,所以為突出這一正統,並契合儒家“忠孝”禮儀,追尊父親為“興宗孝康皇帝”,這樣,大明的帝系譜系完整,自己的正統地位得到加強,文臣們的儒家“忠孝思想”也得到了宣揚,所以建文帝追尊父親懿文太子為皇帝,得到了一致支持。

如同建文帝這樣的做法,歷朝歷代都有先例,開國皇帝追尊祖先數代,也屬於這個範疇:明太祖追尊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代為帝,為他們修建皇陵,在太廟內排序帝位,都是正統儒家帝系傳承製度的一種體現,所以大臣們都是十分支持,沒有其他意見。因為這樣,同時也是遵循朝臣們所推崇的“敬天法祖”?“以孝治國”的儒家經典,對於士大夫們據此更好地參與並主持朝政,有著重要意義。

當然,後來燕王靖難,渡江破京師,建文帝失蹤。之後燕王登基為太宗(成祖),因為需要凸顯出自己的合法性及正統性,所以不光革除了建文帝皇位正統性(將建文年號改為革除年間),同時也將長兄懿文太子的“興宗孝康皇帝”稱號改回了“懿文太子”。表明了大明帝系改自太祖——太宗(成祖)一系,將懿文太子一系徹底拋到一邊,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而世宗追尊興獻王,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主要是:

第一、世宗是憲宗朱見深的孫子、興獻王的兒子;而興獻王不過是憲宗的庶四子,普通額藩王。憲宗之後的帝系是憲宗---孝宗---武宗一路傳承。如果不是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嗣,而孝宗又沒有其他兒子,世宗當時作為一個普通的宗人(興世子),怎麼有可能入繼大統,成為大明第十一代皇帝。

第二、世宗入繼大統後,如果追封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帝,那麼大明的帝系傳承就變成了憲宗---興獻帝----世宗及以下,對於做了十八年皇帝的孝宗和做了十六年皇帝的武宗,在於大明的帝系傳承之下,從直系就尷尬地變為了旁系,而在於太廟內諸先帝祭祀的排行上,也將降於睿宗(世宗給興獻王所上廟號)之下,無人主祭。這是身為儒家忠實信徒、堅決禮教捍衛傳統思想的絕大多數文臣,所絕不能應允的!

但是,在武宗死後,暫時主持朝政大局的首輔楊廷和,於挑選後繼皇帝的過程中,一是沒有直接給武宗立嗣,而是越過武宗,給孝宗挑選嗣子,把帝系傳承撇開武宗,直接上繼孝宗(也是因為武宗一生嘻哈、號稱頑童皇帝、行事不著四六,實在是使武宗一朝的文臣傷透了腦筋,所以在他生前為了維護儒家君臣禮儀不得不捏著鼻子忍了,身後還是忍不住黑他一把)。

如果給武宗調選嗣子,現成的就有一個合適人:憲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檳次子崇仁王朱厚炫長子朱載增,時年五歲,是憲宗長曾孫,孝宗長侄孫,武宗堂侄,為當時武宗近親侄輩唯一一人。

如果楊廷和選朱載增入繼武宗,那麼當時只不過是興世子的朱厚熜就沒有任何機會,此後將一輩子窩在安陸小地方,修修道讀讀書,寫一寫青詞,默默無聞過完富貴而平淡的一生,也許還會因為崇道而孝敬父母,身後得一個“賢王”的好名聲。

但是楊廷和考慮到朱載增祖父益王朱祐檳、伯父益世子朱厚燁、父親崇仁王朱厚炫及諸叔俱在,益藩人丁興旺,如果選朱載增繼位,益藩宗人必會借新君出於益藩而使朝廷以親親之誼提高諸人待遇,並藉此有干預朝政可能,使得朝廷增加不可預計的財力負擔及不可預知的權力分化。

而興世子朱厚熜,父親興獻王已薨逝,自己又無其他兄弟在世,家中只有寡母,比之益藩,興藩可算是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加上興獻王是憲宗第四子,益王是憲宗第六子,於“宗法倫序”上,興藩也排位在前。所以,楊廷和最終選定了文臣們心目“年幼無知、別無助力、好控制”的興世子朱厚熜,承嗣孝宗,為繼任皇帝,以符合文臣們實際把控朝政,而以新皇帝為道統牌位、高高供起的大明現狀。

但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選了一個性情堅定、遇事極有主見、精明腹黑的皇帝!

在世宗進京後,先是以嗣皇帝禮儀而不是以皇太子禮儀,自自大明門入內,沒有經文華殿,而是直接在奉天殿繼位。給了文臣們一個下馬威。

次年,世宗改元嘉靖,後世習慣以廟號“世宗”。此後,世宗與大臣們,就到底以孝宗還是以興獻王為皇考一事,進行了長達十八年的交鋒,史稱“大禮議”。

世宗緊緊抓住楊廷和以武宗名義所下遺詔中“......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中“倫序當立”和“嗣皇帝位”兩句,以自己非以孝宗嗣子,而直接是嗣皇帝身份;和自憲宗以下,皇室倫序於武宗之後,自己為排序最前之人,以這兩條理由,堅持自己是“繼承皇統”,而不是“入嗣孝宗”。

至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世宗憑藉著逐漸穩固的皇權,及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和手段,並聯合張璁、桂萼等支持自己的文臣,不斷對朝中反對自己的文臣展開反擊,終於迫使楊廷和心灰意冷,主動請求致仕。世宗順水推舟,同意其致仕,將楊廷和趕回老家,並最終削職為民。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世宗預備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稱:“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 鼓動朝臣二百餘人在左順門伏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

世宗得報震怒,令錦衣衛逮捕參與者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並將四品以上者八十六人停職以待處理。

七月十六,世宗為母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世宗下令處理左順門伏闕事件中各朝臣:四品以上統統停俸,五品以下則廷杖。共十六人被杖死。此後,世宗終於以赫赫皇權完全壓制住了反對其尊崇親生父母的諸文臣。

嘉靖三年十二月,世宗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蔣氏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皇帝“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世宗再尊興獻帝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將生父納入大明正統皇帝世系之列,並將睿宗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宗之上,“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 “奉睿宗於太廟之左第四,序躋武宗上”。

至此,經歷十八年的不懈努力,世宗朱厚熜終於取得“大禮議”的最終勝利,打擊了文臣勢力,鞏固了皇權,牢牢地掌握了無上的權力。


伯虎42


向敬之

首先更正,是朱允炆,不是朱允文,即明惠帝建文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明史·太祖本紀三》)

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建文元年“二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后”(《明史·惠帝本紀》)。

朱標劇照

朱允炆提出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給廟號興宗,基本上是一次性通過,不像一百二十三年後,新即位為嘉靖皇帝要尊其生父朱祐杬為文獻皇帝、廟號睿宗那樣,掀起一場大禮儀之爭持續了三年半。

嘉靖皇帝即位,是因明武宗沒有子嗣,而被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矩,而以藩王入承大寶,而成為嗣皇帝的。他是武宗的堂弟,而非皇子,繼嗣孝宗。

而朱允炆不然,他是因為其父朱標——太祖的皇太子、大明朝的儲君,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而使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承襲帝位的。如果朱標不死,他才是第一繼承人,而朱允炆頂多能成為第二繼承人。而且,輔佐朱允炆的大臣們,顧命大臣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同秉國政,他們原來都是朱標的老部下,除了贊同,自然不會提出反對意見。他們不僅如此,還會大肆誇讚建文帝重孝道,告慰先帝,他們追尊朱標為孝康,即切合朱元璋的孝治天下政策,也符合朱允炆追思朱標早逝的衷情。

當然,也有人反對,那就是對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的。朱棣發動靖難一役成功後,立即廢了朱標的追尊廟號,而是將其改為懿文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