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元旦的時候,本來想寫一篇年度十佳之類的總結,但是回想了一下,發現並沒有什麼真的讓我心動到年底還會為之振奮感動的電影,遂作罷。


但沒有想到的是,在只有兩週就到春節的時候,還會有一部這麼優秀的作品上映。一般這段“垃圾時間”上映的電影,要麼是覺得自己爛到可以忽略檔期的程度了,要麼是就是“院線一日遊”電影。


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則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不過,你想要看,可能也來不及了,它排片只有可憐的0.5%連一日遊都沒安排上,週五上映到現在累計觀影人次只有4萬。

大多數人能看到它,大概要等到2個月後出資源的時候,而那個時候,你很可能已經忘記它了,畢竟國內引進方給他找了個這麼繞口且讓人不知所以的名字,快過春節了還哀歌,誰會提起興趣呢?


以下內容有劇透,不過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故事非常簡單,我覺得一些劇透並沒有什麼影響,當然如果你介意,可以直接到此結束了,如果你2個月之後還能記得看它的話。


三種男人


如果你問《朱維爾》講了什麼?我可能和大多數人的回答不一樣,我認為它講了一個“學會憤怒”的故事,如果說除了這個主題外還有一點什麼,那就是“對抗平庸”。


電影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主角是典型的美國底層白人肥宅,又胖又懶甚至還有點蠢,30多歲還跟媽媽住在一起,卻有著一個保護別人的中二夢想 —— 成為一名執法人員(特工)。


也是由於對這個夢想的執著,奧運會中,它發現了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彈,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卻被愚蠢FBI和貪婪媒體汙衊為放置炸彈的恐怖分子。預告片中,導演東木說要為英雄正名。


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時間,我想到了去年也是這個時候發的一個朋友圈:“男人有三種:堂吉訶德、西西弗斯、哈姆雷特,但最終他們都成了沒用的中年人。”而《朱維爾》(為了省鍵盤以下簡稱)的主人公朱維爾的故事恰好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朱維爾從小就被教育群眾要尊重權威,以至於他的夢想就是成為執法者,FBI甚至特工。33歲前,他一直都在為這個夢拼搏,像堂吉訶德一樣努力,雖然身邊的人都把他當成5歲的孩子叫他麵糰寶寶。


33歲這一年,他成功了,他發現了炸彈成了英雄,然而這個英雄只當了三天,他就成了安防炸彈最大的嫌疑犯,為此承受了巨大的侮辱。


理由也很簡單,美國精英對美國底層肥宅的偏見。而這個偏見的直接來源正是他心中的權威FBI。


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面對FBI一次又一次地欺詐與侮辱,他仍不斷地堅持自己的信仰,還在母親面前為執法機關辯護,就像不知疲憊地西西弗斯。以至他的律師憤怒地問他“你怎麼還不生氣?”


當然,最後,主角還是要覺醒的,伴隨著律師對他的發問“準備好復仇了嗎?”影片步入了高潮,這最精彩的部分我不多說了,留給你親自去觀賞。


學會憤怒


片中有一個情節,在被FBI和媒體汙衊後,朱維爾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發現炸彈,疏散人群后,直接撲到了炸彈上,犧牲自己拯救了大家。


單看這個夢,你會覺得朱維爾是個心地如此善良的人,但是在配合他後續的臺詞,“如果我做的更好,也許就不會被起訴了”,這個情節的的意義立刻就發生了180度大反轉。


在面對FBI和媒體的無理汙衊下,他居然想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其實我一度以為這裡是劇本用力過猛。但是後來,我想明白了,正是這樣的情節讓整個影片產生了不同的意義,一個英雄的故事變成了學會憤怒的故事。


而現實中也並不缺少這樣不會憤怒的人,尤其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我們都過早的跟這個世界和解了。


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理查德 · 朱維爾和律師


不過,朋友跟我說,朱維爾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在我們這裡,因為,在這英雄是不容詆譭的,哪怕連爭議都不能有。


我說,所以你看啊,我們已經沒有第七代導演了,那句話怎麼說來的,外國人說“憤怒出詩人”,中國人說“文章憎命達”,我們的導演要假裝憤怒一下還得去泰國,哦不對,是賽國。朋友笑出了聲。


現在媒體總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作為一個愛看電影的人我覺得當真正變革的時代到來時,一定會有某種藝術上的回應。近的有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遠的百年前有魯迅(1918年,36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文章)。


所以,依此來看,我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平庸的時代。


對抗平庸


如果不承認我們的平庸,那麼看看上個世紀的人為什麼而興奮: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在培養皿中發現了人類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

1946年,人類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

還有核能、電視、DNA、克隆等等。

當然,1960年,第一款避孕藥被批准上市,也是很大的。


而今天呢?我們為什麼而興奮:


哇,Iphone出新手機了;

哇,能騎共享單車了;

哇,特斯拉降價了;

啊,讓我們為夢想窒息!


50年前人類登月,大多數人認為有生之年暢遊火星將成為可能,50年過去了,你只能躺在床上暢遊淘寶。美國技術學家彼得·泰爾說“曾經我們想要能飛的汽車,今天我們得到的只是能輸入140個字母的推特”(咦?推特是什麼)。


你不能不承認,我們這個時代就是如此平庸,平庸到即使有天才,也不會有什麼天才的創舉


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會如此平庸呢,因為人類的基礎科學從上個世紀就停滯了,基礎科學停滯則是因為技術手段的停滯,比如愛因斯坦1916年就預測的引力波,我們到2015年才造出能觀察它設備。而人類造出所有下一個基礎科學爆發所需要的所有設備還要多久呢?以我這愚蠢的腦袋看幾十年起碼是有的。


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理查德 · 朱維爾和導演東木


所以近幾十年技術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不過是基礎科學的餘蔭才普及而已。而當這波餘蔭被消耗殆盡,我們又將迎來新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百年不動搖”,那我們也只能在共享單車上感嘆科技進步的偉大了。


這真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百年來,人類從未如此平庸。平庸意味著財富增長的放緩甚至停滯,我們不得不面對爭奪已有存量的廝殺中。換句話說GDP增速放緩甚至停滯了,但有部分人的財富增速卻加快了,那麼他的財富是哪裡來的呢?


這就是我選《朱維爾》做我的年度最佳的原因,越是底層就越容易遭到歧視和欺辱,哪怕你是個英雄。


因為時代的平庸,因為沒有比“共享單車”更偉大的東西來引領我們,我們才更需要憤怒,更需要它在精神上引領我們。


朱維爾不僅告訴我們要學會憤怒,順帶還講了一點要對抗平庸。關於對抗平庸,其實我覺得另一部電影《別告訴她》講得更深刻,當然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我們的主人公朱維爾,正是一個平庸得不能在平庸的普通人,甚至還有點蠢,不是可愛的蠢,是真的蠢,但是他有一顆善良淳樸的心和一個美麗的夢想,他從沒放棄,哪怕他什麼也實現不了,哪怕他最後還是變成了一個沒用的中年人。


讀到這,相信一定會有朋友好奇問我就沒有有用的中年人嗎?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憤怒。


它才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