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大多数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各国人民最迫切的是找到一种能和谐共荣的相处模式。而对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法国来说,最强烈的愿望同样是和平与安全,于是,在如何对待德国的问题上,法国面临着选择,要么对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进行有效遏制,要么以合作来求得和平与安全。开篇之所以强调这点,是为了对法国表示赞许,因为法国选择了合作,最终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得到了长足发展。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最初的欧共体

从欧共体到欧盟

1951年4月,《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共同体(EC)成立。

欧共体最初有6个成员国,即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当初发起这个组织,主要是出于对和平与安全的考虑。40年后,这个国际组织首当其冲的作用已转变为共同合作,发展经济。

1989年,欧共体又有了丹麦、希腊、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及英国的相继加入。尽管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渊源不同,但所有的国家皆因志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成为欧共体成员。同年,东欧集团崩溃。这为欧共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也为欧共体增加成员国、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机会。而德国的统一是欧洲市场扩张的关键条件,一个在欧共体框架内的统一的德国,无疑将提高欧洲联盟的稳定性。

1990年,德国终于完成统一,在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姆特·科尔的支持下,欧洲各国的理想逐渐转化为现实。欧共体内政府会议要求各成员国讨论政治和经济合作,建立欧盟的设想由此引发。

1992年2月,各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条约,欧洲同盟(EU)正式成立,替代原来的欧共体,计划以使用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单一货币,来实现各国间的经济合作。

欧盟的成立使欧洲议会的作用随之增加,欧洲议会和欧洲首脑会议同时成为欧盟有效的决策机构。欧盟各国在教育、环境、健康、文化方面的合作也日渐加强。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民众庆祝国家统一

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签订,又加进了在控制失业问题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司法合作和国内事务合作》(CJHA)与《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CFPSP)两个项目。

《司法合作和国内事务合作》涉及打击跨国犯罪,特别是核定公民身份,打击恐怖主义。这要求各国的警察和海关加强合作。事实证明,这是利国利民的重要措施,自欧盟成立以来,由于合作调查的开展,毒品贸易等越境犯罪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欧盟法庭和各政府间的合作也进一步扩大,各成员国可以相互引渡罪犯。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则为欧盟提供了与美国竞争的机会。美国往往就是用外交和安全的托辞,侵犯他国主权,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能让欧盟凝聚成足以抗衡美国的力量。遗憾的是,有些成员国认为:和美国间的贸易与和欧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在保持经济繁荣方面有同等重要性;同时,自主欧洲防卫体系与北约防卫体系有所冲突,防卫策略仍应与美国联系起来。因此,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未有效落实。

欧盟的成立,其实只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加强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单一市场计划是欧盟经济政策的中枢,而成员国间经济相互独立又是欧盟联邦政策的基石,由此产生的矛盾一直让各国纠纷不断。比如90年代后期爆发的疯牛病,所幸欧盟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以来有增无减,才没有引起太大的骚动。

而加强经济合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消除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随着欧元的启用,各国间的贸易将会变得更为轻松,问题也就解决一大半了。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欧盟成立

从埃居到欧元

经济的相互独立是欧盟成立的主要前提,而欧盟的设计则是为了形成单一欧洲市场,增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欧盟提出了消除各成员国间关税壁垒的方案,通过建立海关同盟增进相互贸易,并且由此形成欧盟外部关税壁垒。

欧洲单一市场的逻辑结论,是在整个欧洲市场范围内流通单一货币,不受各种政治界限和交换汇率波动因素的影响。但各国货币的汇率波动不断,这种不稳定性是统一货币的主要障碍。

早在欧盟成立前,1979年3月,为了方便各成员国货币流通,欧共体就建立了用于内部计价结算的欧洲货币单位,简称埃居(ECU)。

埃居是当时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由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等12种货币组成。组成埃居的每一种货币在埃居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每5年调整一次。埃居的主要用途是包括:确定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和波动幅度的标准;作为欧共体各机构经济往来的记帐单位;作为成员国货币当局储备资产。90年代后,埃居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为实现欧洲货币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基于埃居又创建了欧洲汇率机制(ERM),要求各成员国的银行通过积极干预外币市场来保持本国货币值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稳定汇率的目标是引导单一货币流通。

汇率机制的实施增加了各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合作,法国和德国顺利地说服货币联盟把握住了货币的稳定。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在于促成货币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型。不过,这时各成员国对于欧盟整体经济政策该由欧盟统一控制还是仍由自己把握意见不一,这意味着各国市场间的矛盾仍持续存在。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荷兰1992年的埃居纪念币

1998年,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创建的欧洲中央银行(ECB)成为货币组织的核心机构。其任务是协调各成员国的银行的货币流通规模和利率等一系列金融指标,以保证过渡期经济平稳运行。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出了关于利率、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限度、总债务限度等一系列标准尺度,以满足各成员国的需要。

为加快发展,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11个成员国,于1998年末中止利率执行。同时,每个对汇率机制不表示异议的成员国都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以适应从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汇率标准。

至此,单一货币流通已势在必行,埃居将改变成为欧元(Euro)。2001年8月30日,欧元正式启用,预定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流通。

欧元标志由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雅克·桑特尔选定,由第五个希腊字母中间加平行的双横线构成。希腊字母象征欧洲文化摇篮,双横线象征欧元稳定。纸币的正面图形是门、窗、拱门通道,象征公开合作的欧洲精神,反面的桥梁象征欧洲与世界紧密相连。

欧元的制造由欧洲中央银行控制,2002年初期,欧元印制由全欧洲12家印刷厂负责。2002年1月1日,第一批欧元总发行量为145亿元,其中100亿元用作流通,45亿元留作储备。

欧盟的领导者原本以为,欧元实现流通还有相当大的后续性问题,至少各国民众需要一个适应期去改变过去的计值习惯。结果,在同年夏天的旅游旺季,欧元已自北向南普及到欧洲全部地域,于是欧洲中央银行安排了超额发行。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各面值欧元纸币正反面

内部来自英国的挑战

欧盟继续发展,不断有新成员国加入进来,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于是,建立欧洲联邦进入讨论阶段。

但如果欧洲要进一步向联邦制发展,确保所有成员国使用单一货币是绝对必要的,可当时的英国和丹麦始终滞留于欧元区外。同时,两国的经济政策还在进行结构性改造,使之同时适应于本国货币、欧元、美元三种货币价值,很显然,两国政府都不打算在短期内加入欧元区。

在从欧共体到欧盟、从埃居到欧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英国。欧洲汇率机制开始实行,足足过了11年后,英国才加入,仅过了两年,英国又退出了这个机制体系。到欧元发行流通,英国也一直游离于欧元区外,并且在其国内,和欧元区各成员国间的关系已被提到各政党的议事日程,许多人支持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来作出决定。

早在1975年,英国就是用公投的方式决定是否加入欧共体的,当时,威尔逊政府领导下的公投结果是大多数人赞成。加入欧共体,既不是英国政府的决定,也不是反对派的决定。

在骄傲的英国人眼中,似乎整个欧洲只有英国人和欧洲人两种人。英国人在领导欧洲人时才是欧洲人,但如果欧洲人由法国人和德国人领导,那么英国人就只是英国人。

欧盟和欧元的历史与演变,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脱欧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正式展开,结果过半数选民支持脱欧,英国脱欧基本上已成定局。昔日大英帝国的荣光让英国人过分自信,由此形成的民粹主义反而让英国人民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国的宏伟格局。与法国人的恢弘气度相比,英国人在欧盟问题上显然是局促而渺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