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大多數歐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戰後,各國人民最迫切的是找到一種能和諧共榮的相處模式。而對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的法國來說,最強烈的願望同樣是和平與安全,於是,在如何對待德國的問題上,法國面臨著選擇,要麼對德國的工業和經濟實力進行有效遏制,要麼以合作來求得和平與安全。開篇之所以強調這點,是為了對法國表示讚許,因為法國選擇了合作,最終使歐洲一體化進程得到了長足發展。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最初的歐共體

從歐共體到歐盟

1951年4月,《羅馬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歐洲共同體(EC)成立。

歐共體最初有6個成員國,即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當初發起這個組織,主要是出於對和平與安全的考慮。40年後,這個國際組織首當其衝的作用已轉變為共同合作,發展經濟。

1989年,歐共體又有了丹麥、希臘、冰島、葡萄牙、西班牙及英國的相繼加入。儘管各國的政治體制和歷史淵源不同,但所有的國家皆因志在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而成為歐共體成員。同年,東歐集團崩潰。這為歐共體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市場,也為歐共體增加成員國、擴大影響力提供了機會。而德國的統一是歐洲市場擴張的關鍵條件,一個在歐共體框架內的統一的德國,無疑將提高歐洲聯盟的穩定性。

1990年,德國終於完成統一,在前聯邦德國總理赫爾姆特·科爾的支持下,歐洲各國的理想逐漸轉化為現實。歐共體內政府會議要求各成員國討論政治和經濟合作,建立歐盟的設想由此引發。

1992年2月,各國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簽訂條約,歐洲同盟(EU)正式成立,替代原來的歐共體,計劃以使用歐洲中央銀行統一發行的單一貨幣,來實現各國間的經濟合作。

歐盟的成立使歐洲議會的作用隨之增加,歐洲議會和歐洲首腦會議同時成為歐盟有效的決策機構。歐盟各國在教育、環境、健康、文化方面的合作也日漸加強。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德國民眾慶祝國家統一

1999年,《阿姆斯特丹條約》的簽訂,又加進了在控制失業問題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司法合作和國內事務合作》(CJHA)與《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CFPSP)兩個項目。

《司法合作和國內事務合作》涉及打擊跨國犯罪,特別是核定公民身份,打擊恐怖主義。這要求各國的警察和海關加強合作。事實證明,這是利國利民的重要措施,自歐盟成立以來,由於合作調查的開展,毒品貿易等越境犯罪得到了有效控制。與此同時,歐盟法庭和各政府間的合作也進一步擴大,各成員國可以相互引渡罪犯。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則為歐盟提供了與美國競爭的機會。美國往往就是用外交和安全的託辭,侵犯他國主權,統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能讓歐盟凝聚成足以抗衡美國的力量。遺憾的是,有些成員國認為:和美國間的貿易與和歐盟內成員國間的貿易,在保持經濟繁榮方面有同等重要性;同時,自主歐洲防衛體系與北約防衛體系有所衝突,防衛策略仍應與美國聯繫起來。因此,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並未有效落實。

歐盟的成立,其實只是為了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即如何加強成員國間的經濟合作。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單一市場計劃是歐盟經濟政策的中樞,而成員國間經濟相互獨立又是歐盟聯邦政策的基石,由此產生的矛盾一直讓各國糾紛不斷。比如90年代後期爆發的瘋牛病,所幸歐盟對農業和畜牧業的支持力度一直以來有增無減,才沒有引起太大的騷動。

而加強經濟合作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又在於消除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壁壘以及非關稅壁壘。隨著歐元的啟用,各國間的貿易將會變得更為輕鬆,問題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歐盟成立

從埃居到歐元

經濟的相互獨立是歐盟成立的主要前提,而歐盟的設計則是為了形成單一歐洲市場,增進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因此,歐盟提出了消除各成員國間關稅壁壘的方案,通過建立海關同盟增進相互貿易,並且由此形成歐盟外部關稅壁壘。

歐洲單一市場的邏輯結論,是在整個歐洲市場範圍內流通單一貨幣,不受各種政治界限和交換匯率波動因素的影響。但各國貨幣的匯率波動不斷,這種不穩定性是統一貨幣的主要障礙。

早在歐盟成立前,1979年3月,為了方便各成員國貨幣流通,歐共體就建立了用於內部計價結算的歐洲貨幣單位,簡稱埃居(ECU)。

埃居是當時歐洲貨幣體系的核心,由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國英鎊、意大利里拉等12種貨幣組成。組成埃居的每一種貨幣在埃居中所佔的比重一般每5年調整一次。埃居的主要用途是包括:確定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固定比價和波動幅度的標準;作為歐共體各機構經濟往來的記帳單位;作為成員國貨幣當局儲備資產。90年代後,埃居的使用範圍逐步擴大,為實現歐洲貨幣聯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年,基於埃居又創建了歐洲匯率機制(ERM),要求各成員國的銀行通過積極干預外幣市場來保持本國貨幣值在規定的範圍內浮動。穩定匯率的目標是引導單一貨幣流通。

匯率機制的實施增加了各成員國在外匯市場上的合作,法國和德國順利地說服貨幣聯盟把握住了貨幣的穩定。接下來的工作重心,在於促成貨幣聯盟向經濟聯盟轉型。不過,這時各成員國對於歐盟整體經濟政策該由歐盟統一控制還是仍由自己把握意見不一,這意味著各國市場間的矛盾仍持續存在。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荷蘭1992年的埃居紀念幣

1998年,根據《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創建的歐洲中央銀行(ECB)成為貨幣組織的核心機構。其任務是協調各成員國的銀行的貨幣流通規模和利率等一系列金融指標,以保證過渡期經濟平穩運行。為此,歐洲中央銀行制定出了關於利率、通貨膨脹率、預算赤字限度、總債務限度等一系列標準尺度,以滿足各成員國的需要。

為加快發展,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11個成員國,於1998年末中止利率執行。同時,每個對匯率機制不表示異議的成員國都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以適應從1999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新匯率標準。

至此,單一貨幣流通已勢在必行,埃居將改變成為歐元(Euro)。2001年8月30日,歐元正式啟用,預定於2002年1月1日開始流通。

歐元標誌由當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雅克·桑特爾選定,由第五個希臘字母中間加平行的雙橫線構成。希臘字母象徵歐洲文化搖籃,雙橫線象徵歐元穩定。紙幣的正面圖形是門、窗、拱門通道,象徵公開合作的歐洲精神,反面的橋樑象徵歐洲與世界緊密相連。

歐元的製造由歐洲中央銀行控制,2002年初期,歐元印製由全歐洲12家印刷廠負責。2002年1月1日,第一批歐元總髮行量為145億元,其中100億元用作流通,45億元留作儲備。

歐盟的領導者原本以為,歐元實現流通還有相當大的後續性問題,至少各國民眾需要一個適應期去改變過去的計值習慣。結果,在同年夏天的旅遊旺季,歐元已自北向南普及到歐洲全部地域,於是歐洲中央銀行安排了超額髮行。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各面值歐元紙幣正反面

內部來自英國的挑戰

歐盟繼續發展,不斷有新成員國加入進來,塞浦路斯、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波蘭、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於是,建立歐洲聯邦進入討論階段。

但如果歐洲要進一步向聯邦制發展,確保所有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是絕對必要的,可當時的英國和丹麥始終滯留於歐元區外。同時,兩國的經濟政策還在進行結構性改造,使之同時適應於本國貨幣、歐元、美元三種貨幣價值,很顯然,兩國政府都不打算在短期內加入歐元區。

在從歐共體到歐盟、從埃居到歐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提到英國。歐洲匯率機制開始實行,足足過了11年後,英國才加入,僅過了兩年,英國又退出了這個機制體系。到歐元發行流通,英國也一直遊離於歐元區外,並且在其國內,和歐元區各成員國間的關係已被提到各政黨的議事日程,許多人支持通過公民投票的方式來作出決定。

早在1975年,英國就是用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加入歐共體的,當時,威爾遜政府領導下的公投結果是大多數人贊成。加入歐共體,既不是英國政府的決定,也不是反對派的決定。

在驕傲的英國人眼中,似乎整個歐洲只有英國人和歐洲人兩種人。英國人在領導歐洲人時才是歐洲人,但如果歐洲人由法國人和德國人領導,那麼英國人就只是英國人。

歐盟和歐元的歷史與演變,法國和英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英國脫歐到底意味著什麼

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正式展開,結果過半數選民支持脫歐,英國脫歐基本上已成定局。昔日大英帝國的榮光讓英國人過分自信,由此形成的民粹主義反而讓英國人民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國的宏偉格局。與法國人的恢弘氣度相比,英國人在歐盟問題上顯然是侷促而渺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