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關於康熙皇帝生前最後一次生病的史實,來源於清朝官方修訂的《永憲錄》的記載,時間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地點在京城南郊南苑。“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康熙皇帝讀書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西北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聖旨傳出:皇帝偶然受了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


但由於病情加重,就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十,也就是距離康熙去世還有三天的時候,康熙指派雍親王前往天壇,讓其代自己主持祭天儀式。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雍親王畫像。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天壇祭天儀式復原展示。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天壇齋宮。拍攝於2020年1月間。


在“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位帝王是極為重視天地以及宗廟社稷的祭祀活動的,甚至將祭祀活動看重於出征討伐之事,所以單從康熙安排雍親王主持祭天儀式這一點來看,雍正的繼位確實應該是康熙本人的意願。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康熙皇帝在年羹堯的奏摺上的批語。


《清聖祖實錄》中,對於康熙人生的最後時刻所發生的事情,做了這樣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醜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康熙皇帝傳位於雍親王的遺詔。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61年的大清朝皇帝之後,在京城西北郊的暢春園中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康熙皇帝書法作品。


如果說不相信後來在雍正皇帝主持下成文的大清官方史書的記載,因為可能會出於某種需要故意掩飾、篡改,那末當時大清屬國朝鮮《李朝實錄》中的記載就應該相對可信一些。從《李朝實錄》中的記載可以表明康熙屬於正常去世,而且胤禛也是合法繼位。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雍正皇帝書法作品,其中右上角有印文“為君難”三字。


不過,朝鮮人倒是認為雍正之子弘曆在當時父輩們爭奪儲位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李朝實錄》中記載說:“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十一冊,景宗二年十二月)


後來的歷史證明,馬齊的確成為康熙的託孤之臣。而且雍正即位後,也確實保證了馬齊在內閣的首席大學士位置,還將他封為總理事務王大臣之一,獲太保稱號。


而康熙所說的“胤禛第二子”,指的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按齒序,弘曆為胤禛第四子。康熙駕崩前,胤禛的長子弘暉、未計入齒序的弘昐和實為第三子的第二子弘昀幼殤。故而,弘曆就成了第二子。


圖說清史:從史料記載中的康熙皇帝最後時刻看傳位雍正之證據

▲剛剛繼承皇位時的乾隆皇帝。


生於乾隆四十一年的第八代禮親王昭槤,在其頗為用心撰寫而成的清史筆記《嘯亭雜錄》一書中,專門記錄下來了康熙是怎樣看中弘曆的歷史掌故:


“純皇少時,天資凝重,六齡即能誦《愛蓮說》。聖祖初見於藩邸牡丹臺,喜曰:‘此子福過於餘。’乃命育諸禁庭,朝夕訓迪,過於諸皇孫。嘗扈從之木蘭,聖祖槍中熊僕,命純皇往射,欲初圍即獲熊之名耳。純皇甫上馬,熊復立起,聖祖復發槍殪之。歸諭諸妃嬪曰:‘此子誠為有福,使伊至熊前而熊立起,更成何事體。’由是益加寵愛,而燕翼之貽謀因之而定也。”


文中所言的“純皇”,即純皇帝,乾隆死後,被尊諡為高宗純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