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关于康熙皇帝生前最后一次生病的史实,来源于清朝官方修订的《永宪录》的记载,时间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地点在京城南郊南苑。“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康熙皇帝读书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西北郊外的畅春园。初八,有圣旨传出:皇帝偶然受了风寒,当天已经出汗。由于龙体欠安,从初十到十五,将为冬至的祭祀大典进行“斋戒”,一应奏章都不必送来。


但由于病情加重,就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十,也就是距离康熙去世还有三天的时候,康熙指派雍亲王前往天坛,让其代自己主持祭天仪式。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雍亲王画像。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天坛祭天仪式复原展示。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天坛斋宫。拍摄于2020年1月间。


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位帝王是极为重视天地以及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的,甚至将祭祀活动看重于出征讨伐之事,所以单从康熙安排雍亲王主持祭天仪式这一点来看,雍正的继位确实应该是康熙本人的意愿。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康熙皇帝在年羹尧的奏折上的批语。


《清圣祖实录》中,对于康熙人生的最后时刻所发生的事情,做了这样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康熙皇帝传位于雍亲王的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61年的大清朝皇帝之后,在京城西北郊的畅春园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康熙皇帝书法作品。


如果说不相信后来在雍正皇帝主持下成文的大清官方史书的记载,因为可能会出于某种需要故意掩饰、篡改,那末当时大清属国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记载就应该相对可信一些。从《李朝实录》中的记载可以表明康熙属于正常去世,而且胤禛也是合法继位。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雍正皇帝书法作品,其中右上角有印文“为君难”三字。


不过,朝鲜人倒是认为雍正之子弘历在当时父辈们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李朝实录》中记载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一册,景宗二年十二月)


后来的历史证明,马齐的确成为康熙的托孤之臣。而且雍正即位后,也确实保证了马齐在内阁的首席大学士位置,还将他封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之一,获太保称号。


而康熙所说的“胤禛第二子”,指的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按齿序,弘历为胤禛第四子。康熙驾崩前,胤禛的长子弘晖、未计入齿序的弘昐和实为第三子的第二子弘昀幼殇。故而,弘历就成了第二子。


图说清史:从史料记载中的康熙皇帝最后时刻看传位雍正之证据

▲刚刚继承皇位时的乾隆皇帝。


生于乾隆四十一年的第八代礼亲王昭梿,在其颇为用心撰写而成的清史笔记《啸亭杂录》一书中,专门记录下来了康熙是怎样看中弘历的历史掌故:


“纯皇少时,天资凝重,六龄即能诵《爱莲说》。圣祖初见于藩邸牡丹台,喜曰:‘此子福过于余。’乃命育诸禁庭,朝夕训迪,过于诸皇孙。尝扈从之木兰,圣祖枪中熊仆,命纯皇往射,欲初围即获熊之名耳。纯皇甫上马,熊复立起,圣祖复发枪殪之。归谕诸妃嫔曰:‘此子诚为有福,使伊至熊前而熊立起,更成何事体。’由是益加宠爱,而燕翼之贻谋因之而定也。”


文中所言的“纯皇”,即纯皇帝,乾隆死后,被尊谥为高宗纯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