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上官、獨孤、歐陽等等這些複姓都去哪兒了,複姓的人怎麼這麼少見?

過期饅頭


作為一箇中國人,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姓名是由祖輩傳下來的姓和自己取的名稱組合而成。祖輩們的這些姓氏也被收錄進了百家姓裡面。這本《百家姓》在北宋初期成文,收錄了單姓(也就是一個字)444個,複姓(兩個或兩個以上)60個。成為一種歷史文化一直流傳至今。

受這種偶像劇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熱衷給孩子取好聽的名字,名字可以隨心所欲,但是那些姓氏卻是固定的,恨自己的祖先沒有給自己傳承一個好聽、優雅的複姓。仔細盤點下,古代非常常見的複姓如:西門、獨孤、司馬、上官等複姓在現代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有些複姓直接就消失在人海。當我們問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些複姓也就都去哪了。

說起中國古代複姓的來源,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第一是根據自己居住的地方來做姓氏。在春秋時期,有一個鄭國的人居住在城的西門處,其子孫便以西門來作為姓,還有南門,南郭,東郭等複姓也是如此得來。

第二是根據官職來取姓。西周時期,國家為了方便管理軍事、土地、人口、工程等事宜而又不集權於一人就設立了三個職位,司馬、司空、司徒,將國家的這些權利分攤給這三個職位。這樣掌控國家命脈的職位一度讓族人覺得是十分光榮之事,於是就一直將這些官職作為姓氏流傳下來。

第三是根據君王封邑來做姓氏。一些有功之臣在古代通常都會得到君王賞賜,除了金銀財富就是封地來作為獎勵,一般被封地的大臣或者儲君後裔,會享受這份榮耀,用封邑地名子子孫孫繁衍生息不斷繼承。最有名的就是上官這個複姓的來源。

第四十根據少數名族的的姓氏而來。在古代,華夏大地之上有很多的複姓少數民族,各種征戰,佔領,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入侵中原,交替存在,民族交融十分緊密。來自鮮卑族拓跋部落的複姓拓跋,宇文,慕容亦是來源於鮮卑族。這些胡人或者雜胡人的姓氏與漢人相結合,融洽,有些就保留下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複姓之人越來越少,一是因為人們為了簡化複姓,有些外族人為了融入漢文化都會給自己取一個新的漢人名字,就像久居中國的外國人也會給自己取一箇中文名字一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官職複姓和封邑地名複姓的官場人士得罪君王,被革職,或者屠殺,為了躲避這種災禍,其後代族人隱姓埋名,或者取新的單姓來生存下去。

歷來朝代更迭,自然會有一番動盪時期,得權人歡喜,失勢人憂愁,那些前朝後裔官僚等為了活命也會改掉一些貴族姓氏,這也是導致了複姓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