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文化

学习一词源于论语“学而时习之”,是成为有素质、有能力、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学可以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累积。但学习中最重要的还是“习”,这里的习不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在孔子那个时代也没有今天那么多书去背诵演题,也没有考试,自然没必要象今天我们学生一样,泡在题海文山中不停做题背诵地“温习、复习”。再则,孔子教授学生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做一个君子,君子需要的是在做人做事中要有仁爱之心,能体察民意和他人的疾苦意愿,敢于担当为国为民的大任。所以,这里的“习”应该是把学到道理应用于实践中。

与之相关的是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文化””,其关键也在于“化”,而不是文,“文化”就是把学到知识内化、转化为能力和素质,文化人就是能够把学到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素质能力。先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古代人为什么非常尊重文化人的原因,绝对因为不是读书人少的原因。

所以孔子在教子路时,出现了这么一幕:(模拟一下场景)

孔子:子路,过来。

子路:是,先生。

孔子:我再教一个道理

子路:先生,不敢受教,您上次教我的那个道理,我还没做到呢?

我原来常常疑惑,根据《论语》记载,孔子教授学生的东西也就一万来字,那需要弟子跟随他一辈子呢?这要给给现在重点班的学生,不就几十天的事嘛,能背的滚瓜烂熟。看了孔子和子路这段故事,我终于明白学习之难,做个文化人之不易。

今天,我们有许多学生,虽然考试考的很好,徒增傲慢之心,实际上在生活中总是一团糟,工作没有责任心,上进心,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人际关系也处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得“习”和“化”,书本是书本,自己是自己,两不相干,不能形成能力和素质。典型的“不是你没用,因为你没用,所以你没用”。所以,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之人。

当然,学什么也很重要,过去讲开卷有益,是因为旧社会印刷业不发达,古人又讲究德行,所发行的书基本上都是好书。而现在印刷业很发达,商人为了钱,迎合人们低俗的口味,大量不良书籍充斥市场,选择不对书,不仅不会开卷有益,反而会开卷有害。所以,今天的学习,一定要善于选择,才能汲取到有用的营养。

词语链接:变化 食古不化 潜移默化 出神入化 逢凶化吉 顽固不化 化干戈为玉帛 造化弄人 分化瓦解 贪污腐化 化外之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