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疫情沒有結束,居家隔離模式還得延續,線上教育還得繼續。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一般家長對孩子玩遊戲、看電視的的做法和看法都是堅決禁止,絕不贊成,但往往又很難做到完全杜絕。絕對的不讓孩子玩又做不到,各種各樣的辦法、招式用盡,也是收效甚微。這樣的困擾,其實我們每個家長不會一點體會沒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能干預多少就干預多少,好象這樣做似乎是無奈的對自己說,我是盡力了,也是沒轍了。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那麼孩子玩遊戲有沒有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為我所用的可能呢?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心裡也是萬分的著急。

現在全國各地是繼續推遲開學,每天網課學習時間肯定是不夠的,就這樣孩子還想著要玩遊戲,如果答應孩子玩遊戲,孩子又沒有節制,這不是害了孩子嗎?可孩子在家裡學習,缺少像學校那樣氛圍和環境,讓孩子怎麼學?於是我想到了與其這樣被動的讓孩子去學習,不如主動的開閘引流,孩子要玩遊戲同意,不過前提是完成特定的作業,或是弄會一道應用題,這樣孩子的興趣得到了滿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得到提高。

現在連日本安倍都宣佈學生放假了,學業又不能耽誤,安心在家上網課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可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全職媽媽又怎麼協調好孩子學習和玩的衝突呢?

讓遊戲成為幫助孩子學習的一個動力,不是沒有可能,就是看我們如何去運用了。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延遲滿足”可以有效的化解厭學情緒成為學習的一種動力

今天上午第2節網課一結束,孩子問今天的網課結束了嗎?意思是網課結束了,他就可以玩遊戲了。我立刻明白,說,“現在不能玩遊戲,你必須做完一頁作業,做完了我是要檢查的,沒有錯題可以玩。”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想阻止孩子玩遊戲,還阻止不過來呢,為什麼還要答應孩子玩遊戲呢?有這麼做家長的嗎?你今天同意他玩,以後你想阻止都沒辦法阻止。不讓孩子玩遊戲,玩遊戲會毀了孩子,這是我們所有家長的共識。但我們誰又能做到真正的完全阻止孩子玩遊戲呢?與其在痛苦中煎熬,不如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興許能獲得意外的收穫。利用孩子想要得到某種東西的慾望,為我所用變成一種動力去促使孩子學習,如果運用確當,壞事能變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做既不破滅孩子希望得到的,同時也給了孩子一定的壓力,就是必須認認真真的去做每一道題。

這種延遲滿足的做法收效果然很大,孩子愉快的接收了:“好啊!”要放在往常,他有老大的不高興,不會那麼暢快的答應的,區別是明顯的。

利用孩子想要得到某種東西的慾望,為我所用變成一種動力去促使孩子學習。

這樣做既不破滅孩子希望得到的,同時它會自然產生一種壓力,就是必須認認真真的去做每一道題。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延遲滿足”還是一種對等交換的運用

什麼是對等交換呢?這裡說的不是物品的對等交換。我們不能一說對等交換,就想到是物品互換。今天在這裡說的對等交換是孩子想要的和家長想要的進行對等交換。孩子喜歡到了週末爸爸媽媽能帶自己到公園玩;孩子想要得到某樣物品、喜歡吃某樣東西……等等,孩子的所有的這些喜歡和願望所要實現的東西,都可以用來與學習進行交換。

這麼說吧,大家更容易理解點兒。比如說你的孩子喜歡某種玩具,或是喜歡看一會兒電視,而此時家長卻想讓孩子看書,怎麼辦呢?媽媽可以這樣說,寶貝,你現在能背一首唐詩,媽就答應讓你看10分鐘電視。孩子答應了,交換就成功了。這樣的要求並不為過,因為孩子本身就會,也容易接受。這樣還會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在玩的過程中,始終把學習貫穿其中。也能漸漸的把這種學習的意識根植在頭腦中:我不僅要玩,還有學習呢。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孩子抱著手機刷抖音不撒手,可就是不肯主動的去學習怎麼辦?我們會擔心孩子長時間看手機對眼睛不好,還會有擔心孩子一直抱著手機不學習怎麼是好的擔憂。

除了吼這種強硬的阻止方法,有沒有第2種方法能讓孩子樂意的去學習嗎?交換運用就是不吼不叫也能讓孩子學習的方法。

其實這種方法是用滿足孩子一定的愛好和需求。達到要求孩子學習的目的。

那麼有人會說這會不會培養孩子的功利主義?我倒覺得有功利沒什麼不好,有什麼比能讓孩子學習更好呢?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掌握作業量的度很重要

但不是說你同意讓孩子玩遊戲,一下子就要讓孩子完成很多很多頁的作業,孩子也不傻,那樣做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會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有應付的想法。

那麼這樣的對等交換一點意義也沒有,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讓孩子有,是一桶水從頭上倒下來,由頭涼到腳的感覺,會讓孩子失去原有學習動力。他會變得心不在焉,看似坐在那兒寫作業,其實心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

所以給孩子佈置作業,一開始的量不要過大。這個量的控制很重要,這個量可以調節孩子的動力和壓力。

不能說你不讓他玩。一下子要讓他完成很多很多頁的作業。那麼這樣的對等交換一點意義也沒有。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讓他感覺是一桶水從頭上倒下來從頭涼到了腳。失去了所有學習的動力。他會變得心不在焉。看他坐在那兒是做作業的。其實心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

網課第12天陪學媽媽體會“延遲滿足”帶來的高效學習效果

所以給孩子佈置作業,量的控制是能否延續去和動力的關鍵。這個量還可以起到一個調節孩子的動力和壓力的效果

延遲滿足和對等交換運用的好,家長高興,孩子也高興。否則不但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後再想重建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很難,連家長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不要好大喜功,量的控制很重要。好的方法運用不好一樣不起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孩子做完作業會拿來檢查,錯一道題,我不會說不讓他玩遊戲,看電視,或是重做一頁。我會說把這道錯題訂正了,可以看,但時間要減半。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因為一道錯題,你不讓他看,還要再讓他做一頁,孩子會因此喪失信心,期待被破滅,學習動力也會就此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