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冬小麥產量在我國農作物中居於前列,而要想逐年提高產量,就要不斷完善種植管理方法,採取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有經驗的農民朋友都知道,在冬小麥生長後期的揚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這三個以生殖生長為主的階段,是決定小麥豐產的關鍵。那麼,在生產當中,我們通過哪些管理措施來促進冬小麥獲得最終的豐產呢?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一、冬小麥揚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麥抽穗後生長速度開始加快,一般經過2~5天就會有部分花開放。這時,小麥也就進入了揚花期。小麥揚花期是小麥由營養生長進一步轉化為生殖生長的標誌,也是決定麥穗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

小麥開花可持續6~7天,開花和溫度有關,開花的最低溫度為9℃,最高溫度為30℃,開花的適宜溫度為20℃。小麥開花還和空氣相對溼度有關,最適宜開花的空氣相對溼度為70%~80%。空氣相對溼度如果低於20%會不結實;但是揚花期如果空氣相對溼度過大,陰雨連綿,花粉粒就會吸水膨脹破裂,並喪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結實。

2、管理措施

瞭解了冬小麥揚花期的生育特點,我們來看一看這一時期都應該做些什麼管理。

(1)、水肥管理

開花期是冬小麥植株新陳代謝最旺盛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要結合澆水追肥一次。這個時期施肥,要以氮肥為主,這是因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質和葉綠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外,還對小麥綠葉面積的增大作用顯著。由於小麥籽粒產量的70%~80%來自後期光合產物的累積,而葉面積的增加增強了光合作用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因此,在冬小麥的揚花期,施用適量氮肥對提高小麥的產量是有一定幫助的。建議採用測土的方法檢測土壤中氮的缺少情況,然後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麥抽穗揚花期需水較多,耗水量佔全生育期耗水總量的40%,因此,結合施肥,要澆一次“揚花水”,這次澆水要澆足澆透。這個時期常會遇到“乾熱風”的天氣,當溫度高於30℃,就會影響冬小麥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結實,所以,澆“揚花水”不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氣的相對溼度,而且還有給麥田降溫的作用。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2)、及時防治病蟲害

小麥開花期間,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時期,這個階段需要防治的害蟲主要有小麥吸漿蟲、麥蜘蛛和小麥蚜蟲。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麥條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葉枯病和小麥赤黴病。

小麥揚花期一旦發現病蟲危害時,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應大力推廣生物、物理、生態等防治技術。4月底至5月初及時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即可。揚花期若遇到連陰天氣,應注意每畝用40%的多菌靈膠懸劑100克兌水50千克預防赤黴病。可將葉面噴肥、抗“熱幹風”、病蟲害綜合防治結合起來,起到一噴多防的作用。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二、冬小麥灌漿期的管理工作

揚花期過後就是灌漿期,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

小麥從開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經過30~40天。從授精開始就進入了籽粒形成階段,這個階段要經過10~12天。當籽粒長度達到最大長度的四分之三時,稱為多半仁,標誌著籽粒形成階段的結束。籽粒形成後,麥粒從多半仁經過頂滿倉,到乳熟末期為灌漿階段。

在此期間,胚乳內積累澱粉很快,幹物質急劇增加,籽粒灌漿階段一般要經過12~19天。溫度太低時,乳熟期明顯會延長,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綠色,胚乳中充滿白色乳狀汁液,汁液濃度穗灌漿進展而變稠。乳熟期溫度對籽粒灌漿速度影響很大,最適宜的溫度為20~22℃,溫度高於25℃時蒸騰作用加速,促使灌漿時間縮短,幹物質累積過程提早完成,產量降低。

另外,高溫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過多的有機物質。因此,在籽粒灌漿期應預防高溫乾燥的氣候,特別是“乾熱風”的侵襲。在高溫乾燥氣候條件下或“乾熱風”到來前,應實施澆水以降低地溫和改善田間小氣候。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2、水肥管理

在小麥乳熟期間,籽粒的成熟與土壤相對含水量有密切的關係,最適合籽粒灌漿的土壤相對含水量應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會引起葉片早衰,光合強度減弱,光合產物向籽粒的轉運受到限制,灌漿過程就會停止,引起籽粒乾癟瘦小,千粒重下降,影響產量。

根據冬小麥灌漿期的生育特點,在生產中,我們要保持適宜的土壤溼度,並通過葉片噴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還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保證根系的活力,延長葉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從而達到籽粒飽滿,提高粒重。

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對籽粒灌漿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麥田地皮經常保持潮溼不幹,澆水可分別在開花後十天和開花後二十天進行。灌漿水灌的好既能緩解麥田旱情,又能調節田間小氣候,防治“乾熱風”天氣對灌漿的影響。而且,灌漿水還能延長葉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於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所以,農民朋友在澆灌漿水時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塊可不澆灌漿水;二是群體偏大、生長過旺,具有倒伏風險的地塊儘量不澆灌漿水。否則,一旦出現倒伏產量將會降低更多,風險更大;三是澆水前要收聽天氣預報,大風雨來臨前要嚴禁澆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漿期澆水時要做到小水勤澆。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由於灌漿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會導致有機物質更多滯留在莖稈中,產量降低。所以,灌漿後期,就不需要再澆水了。小麥生長到灌漿後期,個體衰退,生理活動減弱,吸收養分能力降低。而此時的葉片開始由綠變黃,光合能力在下降,製造的光合產物也在減少,植株出現早衰現象,嚴重影響籽粒的灌漿程度。

為了緩解早衰對灌漿的影響,可以通過噴施葉面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每畝用200克磷酸二氫鉀和500克尿素兌水50千克進行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還能促進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合成,提高莖稈強度,減少小麥生長後期倒伏的危險。葉面噴肥應選擇在晴天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後進行。噴霧時力求均勻,以葉片溼潤不滴水為好。

小麥灌漿期,特別是灌漿後期積水,會引起爛根枯葉誘發病害,加速早衰。大雨過後,麥田內局部可能出現積水,這時候要及時開溝排水,堅決消除明水,減輕自害,保根護葉,促進小麥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時排水還能防止土壤水分過度飽和,導致小麥倒伏。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三、冬小麥成熟期的管理

關鍵期過後就是小麥成熟期,這也是小麥生產中的最後一個生長時期。小麥進入籽粒成熟階段以後,最大特徵是幹物質積累變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體積開始萎縮。

籽粒成熟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 蠟熟期:也叫黃熟期。進入這個階段的植株由綠轉黃,籽粒逐漸變硬,籽粒內含物質如凝蠟狀,可塑性較大,可用手擠破並搓成條,後期變硬,不宜捏碎。這個階段植株各個部位的可溶性物質仍然不斷向籽粒中運轉積累,但數量遠較前期要少了。因而,幹物質雖繼續增加但速度緩慢,蠟熟期一般要經歷6~15天的時間。
  • 完熟期:當幹物質停止積累,籽粒體積縮小,籽粒變硬,不能用手掐斷,這時就進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經歷的時間很短,一般僅3~5天。

採收時間也關係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收穫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減產。收穫過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時由於莖稈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脫粒困難,而且晾曬時容易生熱發黴;而收穫過晚,幹物質不再增加,但是莖稈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養分。而且,完熟期一過,植株全部枯黃,自然落粒,也會降低小麥的產量。所以,最好在小麥蠟熟期結束前採收,最晚不得晚於完熟期。

收割小麥,除了要考慮麥粒的成熟度外,天氣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時間內沒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紹的時間收割。如果蠟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應該雨前收割完,以防麥粒在麥穗上發芽,給生產帶來損失。農諺說“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小麥後期管理不可小視!管理好這三個階段,確保獲得最終豐產

冬小麥的管理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幾個關鍵時期的管理工作還是必須重視,尤其是揚花灌漿期,是冬小麥最終獲得高產最關鍵時期,因此,農民朋友更要認真對待,以期獲得最終的豐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