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付費級文章

今天分享一篇付費級文章

扯淡集 No.19

Ps:1.0裡面今天又更新了一篇《(行業筆記)雲計算行業》,雲計算是一個我中長期非常看好的產業鏈,我認為這個行業在未來的1-3年內,或許會誕生像之前5G基礎設施投資同等級別的行情。

Pss:再次提醒,本週已經在1.0中提前開通了老讀者的2.0訂閱渠道,價格相當優惠,各位之前沒看到信息的1.0用戶如果想要續訂,請抓緊時間訂閱!2.0本月中旬就會正式對外發布!——財務又增長了許多了吧,提前致敬訂閱了生叔專欄2.0一年後的你們!

在上週的一篇推文最後,我說如果這篇文章下的“在看”數超500,我將在下週首次公開分享一篇1.0付費專欄內的文章——《5G產業鏈投資機會》,看來大家都非常想看啊!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我今天就來兌現我的承諾,這篇文章寫於2019年5月,也就是整個5G產業鏈系統性上漲的前夕。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裡面談到的很多個股已經完成了巨大的漲幅,切莫追高!!!但是對於如何分析一個產業的思路和具體的投資邏輯還是值得大家反覆學習的。

其實像這樣牛逼的產業鏈梳理類的文章,過去的1年裡我在1.0專欄裡寫了不下10篇!很多訂閱了專欄的童鞋憑著從字裡行間隨便抓取到的上車機會,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

不說了不說了,再說容易引起一些老鐵的不適~

以下是一字未改的正文部分:

《5G產業鏈投資機會》

前幾個月A股市場上大家對5G板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也有很多老鐵不斷地讓我講講和5G有關的投資機會,其實每每遇見這種狂熱的場面,我都會發自本能的擔憂的,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是不是5G的行情見頂了?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先說結論:我認為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這波革命帶來的很多投資機會才剛剛開始。

今天我就把我對這個產業的思考分享出來,本文的目的是梳理產業的投資邏輯和發展趨勢,不會對個別股票進行非常深入的分析,僅僅會談到產業鏈當中一些比較核心的龍頭標的,我認為有這樣一個總體的框架和邏輯,再去看一些具體的東西就會看得比較清楚,所以我更多的還是想給大家講一些方法論。

這篇文章會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我會簡單講一講我對5G的一些理解

第二部部分是講5G發展的幾個主要驅動力,你也可以把它叫做行業的主要邏輯。

第三部分我會梳理5G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產業鏈中已上市的都有哪些公司,我最看好產業鏈當中的哪些領域。

第四部分我會講講,從更長的維度來看,5G產業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新方向,包括基站等基礎設施建成之後的後5G時代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最後一部分我會講一下這個行業的投資誤區和好的企業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Ps1:其實5G這個產業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相對來說概念化的東西,它本質上很多東西和通信行業是重疊的,所以我這篇文章寫的東西基本上同樣適用於通信行業。

Ps2:我最近這段時間想通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1.0裡面現在發佈的股票觀察池中將股票分為進攻類和防禦類,我覺得這種分法在邏輯上是不嚴密的,何為進攻?何為防守?如果從成長性上來看,這幾年很多大藍籌每年以30-40%的增速成長,股價漲了2、3倍,那麼應該算進攻還是防守呢?

因此,在6月份更新股票池的時候,我打算將所有股票重新劃分為【阿爾法】類和【貝塔】類,前者指的是投資這類公司主要賺取業績增長帶來的收益,從它們過去的歷史估值水平可以看出,PE長期維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區間裡波動,就比如近五年的平安、美的、格力、蘋果等等。而後者主要是賺的估值提升的收益,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5G產業鏈,以及TMT行業裡很多早中期階段的投資機會。

這樣一來,老鐵們也可以有的放失,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傾向去搭建投資組合,阿爾法類和貝塔類沒有孰優孰劣,生叔都會從企業基本面及行業發展趨勢上出發來分析它們的投資價值。

1

科普:5G是什麼?它帶來什麼變化?

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從名字上聽,似乎是4G系統的延伸,但其實,在性能指標和功能模塊上,5G平臺都具有3G、4G無可比擬的優勢。

我們看來通信行業的發展歷程:

1G是實現了基本的移動通話

2G是實現了收發短信、語音通話和手機上網

3G則是拓展到了基於圖片和移動互聯網絡,讓大家收發圖片,彩信成為可能。

我們現在用的4G,標誌就是更大的寬帶和更快的網速,能在移動網絡裡看視頻、看直播、視頻聊天等等。

而5G最大的區別,就是它不再侷限於移動互聯網,而是還能支持物聯網、AR、VR、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海量的應用,讓我們真的進入到萬物互聯的時代。

如果說3G改變了大家交互和購買商品的方式,4G改變了大家娛樂的方式,3G、4G合起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未來5G更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生產,它會在生產端引起大量的創新和技術的迭代。

因此,想要實現以上這些,5G相比4G在以下方面有了顛覆性的變化

首先就是速率,5G的峰值速率要比4G快20倍,,峰值速率就是理論速率,是理論上可以達到的,實際平均下來的體驗速率經過專家的測算大概是10倍左右,快的4G網絡傳輸是每秒150兆比特(Mb/s),那麼5G保守估計至少能達到每秒1000兆比特(Gb/s)的速率,傳輸一部1GB大小的視頻,只需要10秒。

其次就是低延遲,4G是10個毫秒的延遲,而5G是1毫秒的延遲,也就說在5G網絡下延遲幾乎是不存在的。

在手機上,時延從4G的10毫秒變成了5G的1毫秒應該是很難感受到的,因為除了玩那種特別高速的遊戲,剩下的比如聊微信、傳圖片,這種時延的改變幾乎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如果是在工業的場景下,比如工業控制,它對時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為電錶或者電閘1毫秒的時延或者是停電10毫秒,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再比如無人駕駛,時延可能會造成致命的威脅。

將來的無人駕駛或者智能醫療,可靠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不可以掉線或者誤讀,必須是零失誤率,這對於很多生產領域的情景來說都是必須的。現在很多技術明明已經做出來了,但是實際操縱中達不到足夠高的安全性,所以一直無法技術轉化,未來很多東西在低延遲的狀態下就敢於去讓數據通過網絡來決策。

第三,移動性能。除了速率和延遲外,5G相對於現在的4G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性就是移動的性能,比如它實際上要求在500公里/時的情境下網絡保持連貫。

什麼意思?大家肯定感受過在4G出來之前,在高鐵上你的信號其實是非常差的,很多時候都沒信號,4G出來之後這種情況大為改善了,因為除了高鐵本身信號的屏蔽問題之外,高鐵信號差和高速移動的特徵也是有關係的。未來我們可能會實現無人駕駛,這個時候在高速移動的情景下保持信號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

第四,連接終端的密度,5G將實現每平方公里100萬個終端,相比現在4G的密度乘以了10。現在其實在人多的地方,比如演唱會現場,比如某個室內,大家會突然發現網絡變差了,有時候會發不出去圖片,沒信號的情況,這是因為人均密度,就是單個基站下的網絡容量是有限的,人一多起來,人均分配到的網速就自然不行了。

可能有人會問,這種升級有必要嗎?答案是有,因為在4G時代一人一個終端已經夠了,一般就是你的手機,但是在未來,那個萬物聯網的時代,預計連接終端的總數會比現在全球的手機數還多出好幾倍,一個人可能會有10個終端,你的電腦、車、家裡的電器,隨身攜帶的很多東西都是終端,為了適應這樣的場景,5G首次定義了鏈接終端的密度。

2

5G產業鏈發展的驅動力

①5G的進程直接決定了整個國家科技產業的發展快慢

5G是由全球20多個運營商共同推動的,也就是在去年6月,5G獨立組網標準正式凍結後,各國幾乎會在差不多的進度去進行5G的商用,前後不超過1年,而在4G之前可不是這樣的,2G和3G都是哪個國家技術先準備好,就直接各自開始商用,各國之間的進度都是參差不齊的。

而這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後面一系列產業的發展進度都是跟著通信技術發展來的。如果把通信革命比作一塊土壤,那麼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一系列互聯網應用公司就是土壤上開出的花朵。

較晚完成2G、3G建設的國家,一步慢就步步慢,比如前面講過2G帶來了收發短信,3G帶來了圖片傳送,中國人從2G到4G的過程中,整個通信產業鏈從上游的元器件和設備商再到軟件應用都追趕的很辛苦。

此外,前面提到了5G對整個工業體系重塑的重要意義,包括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都需要有這塊土壤。

所以說,5G是大勢所趨,是一項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技術變革,3G的興起大概在2009年,4G大概在2013-2014年,5G大概在2019年-2020年,整個移動通信迭代的週期大概是四五年時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往後迭代週期越短,在之後的兩年裡,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它的進度都是確定的,它是直接由國家來推動的。

②中國運營商巨大的資本性開支

我之前去過歐洲,我發現雖然大家都已經進入了4G,但是那裡很多地方網絡都很差,其原因是歐洲不像中國,它那裡有幾百個運營商,每家都是民營企業,都要自己負責,做這種項目都是希望能夠快速回本的,如果回報很低,就不太願意去接。

事實上,做運營商前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這就造成了它其實在好幾年內都是不賺錢的,而我們國家這個環節是被三家國企壟斷了,就比如中國移動從2014年開始投資建4G,3年的時間投了300多萬個基站,這應該是歷史上最大的規模,原因是中國移動的3G做得不太好,看到4G的需求起來,就迅速投資建了這麼一張網絡。

這就相當於是什麼呢?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市場上天然就有三個活雷鋒,每年拿幾千億資本出來投入到裡面去,所以也間接回答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通信能夠這麼快的就追上來,取得重大的成功,當然有像華為這種偉大的企業是一方面,但是華為之所以會誕生在中國一個很大的原因還是中國有三大運營商,全球每年一萬億的資本開支,中國大概佔了1/3,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在早中期只要依附著運營商,就意味著抓住了這個市場中最肥沃的一塊土地。

包括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也是因為中國存在這種孕育大公司的土壤,不然你就只能像美國的谷歌一樣自己花大價錢去建設網絡,去海底下鋪設光纜了。

③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超高的人口密度

當然了,中國通信行業的投資其實也跟我們的人口紅利有關係,因為我們有這麼多用戶,我們需要這樣的網絡,有這樣的需求。

將來5G應用起來,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沒人用。我覺得不會,因為這麼多人,這麼多連接,它會衍生出大量的需求。

第二個是人口密度,現在一些歐美國家5G建設的相對成本是比我們要高出許多的,為什麼?一個是因為歐美的大量土地都是私有的,你去人傢俬有的土地上建網就要額外的交一筆費用,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另外一點是歐美的人口密度比較低,比如拉一根光纖拉倒農莊,那裡可能只有一戶人家。

中國的光纖入戶率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為什麼?因為人口密度高。光纖拉倒一個小區,一千戶人家可以用,再比如同樣是修一條路,在中國人均成本就很低。

相對於一個小國家,比如大家很擔心好像美國說要禁運了,我國的通信設備上在美國的業務佔比本來就比較小,禁運了能怎麼樣呢?

如果你仔細分析這個市場,就會發現大的國家實際上就是美國、中國,這兩個加起來基本上佔到了總需求的70%以上,再加上一些新興市場的國家,這實際上是主戰場。

④供應體系穩定

這個行業還有一個很不錯的特徵,特別是作為我們投資者來說很樂意看到的,就是供應體系非常穩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比較封閉的一套體系,比如基站的建設自不用說,三大運營商給壟斷了,然後運營商的資本支出加起來每年在3千左右,總共合計大概在1.2萬億,這些錢基本上又被華為、中興、烽火通信、包括國外的愛立信這幾家巨頭企業給瓜分掉。

然後每個通信設備的巨頭企業,在零部件招標的時候,每個環節大概也只會採購那麼2-3家最好的廠家的東西。

這樣一來,雖然你打開軟件查看5G相關概念股,可能跳出來有幾十只,其實最核心的,最具確定性的也就那麼幾隻(後面會講到),這其實就有點像是在搞計劃經濟一樣,蛋糕有多大已經知道了,產業鏈中每個環節能分到多少基本上也能推算得出來,剩下的就是每個環節中在那麼幾家企業之間去分了,你去跟蹤這幾隻股票就夠了,省了很多的精力。

3

5G投資節奏和產業鏈投資機會

通信行業的投資其實是具有高度週期性特徵的。

在2018年6月,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已經批准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這意味著,5G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全功能的標準化工作。

都說2019年是5G的元年,如果我們回顧3G和4G的建設週期的話,3G的集中建設期是3年左右(2007 年至2010 年):2009年3G牌照發放後達到投資峰值2799億元。而4G的集中建設期是4年左右(2012 年至2016 年),在2015(4G-FDD發牌當年)達到年投資峰值4385億元。

在3G/4G行業的生命週期中,運營商爆發式增長的資本支出惠及通信全產業鏈供貨商,每一輪資本開支的增加為通信設備及無線廠商創造更高的業績空間,並最終驅動手機終端的更新換代。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按照這樣的一個邏輯,5G也不會馬上全面鋪設,也需要一個完善的過程,現在的進度是準備到2019年底,滿足國際電信聯盟要求的完整5G標準,到2020年,5G會實現全面商用,中國運營商的5G基站是4G的1.3倍,主建設週期可能持續5-6年。

單從基站的數量來說,未來要建幾百萬個基站,而2019年頂多只能完成其中的5-10萬個,也就是1%左右,真正的投資高峰應該會出現在2021-2022年。

從絕對的投資值上來看,我們會看到2018年是三大運營商資本支出的一個歷史低峰,而2019年第一季度剛剛開始有投資,因此你雖然看到很多5G產業鏈上的股票這一波已經漲了40%,甚至50%以上,大家都知道資本市場會提前反應預期,在業績出現大的變化之前股價已經動起來了,所以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投資的節奏,現在這個時點可不可以進去?是不是行情已經走到末端了?

我覺得這種主題投資,從節奏上來講,一般分為概念期和業績兌現期,有的主題它的時間跨度很長,舉個例子比如鋰電池,它在2009年就開始被熱炒了,那個時候就是屬於概念期,產業鏈上的公司都是沒有實際的業績的,只要是做這個東西的,搭上一點邊就有可能幾個漲停,完全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然後就是近10年來鋰電池這個主題一直在反覆被炒作,直到最近3年,我們看到裡面有些公司開始出來業績了,而更多的公司被證偽了,一地雞毛。

我認為5G這個主題,在2019年開年的這一波應該還是偏概念,偏主題的節奏,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到漲的最好的一隻股票叫東方通信。

講到這裡,有的童鞋一定奇怪了:

生叔,你不是價值投資者嗎?怎麼也研究起主題投資(題材炒作)了?你是不是變節了?

我這裡得說明一下,對我來說,價值投資的本質是從基本面出發,以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水平來進行買入。就比如主題投資,很多人感覺是A股特色,是題材炒作,和價值投資完全不搭邊。其實事實上呢?我們看到一個題材出來,在很多年後,確實有不少產業鏈上的公司它們的故事被業績給證實了,它們的長期股價和長期的業績增長高度相關,你如果早期對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研究的特別透徹,然後買進去,這就是100%貨真價實的價值投資啊。

再比如說,即使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5G龍頭的漲幅也是非常驚豔的,它有兩隻股票分別是賽靈思和克里科技,最新財報顯示,賽靈思通信部門業務實現 70% 以上的同比增長,但在財報發佈之前的12個月它們的股價已經實現了翻番的壯舉。

所以在目前這個時點,像生叔這種認認真真研究行業,研究公司基本面的人,不太可能把握主題性的炒作,所以你看到我的股票池裡和5G相關的股票其實是極少的,但是從長期基本面來講,從4G演變過程可以清晰的看到,商用以後實際上還有一大波機會,也就是說進入兌現業績的階段後股價還有非常大的上漲空間,但是投資的確定性就完全不一樣了。

下面就該重點介紹一下這個產業鏈了。

這張圖是我從一份報告裡摘錄出來的,我們看到它把這個產業鏈上的所有公司標的非常全,我也懶得去畫圖了。我就拿其中主要的幾塊來重點介紹一下。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1)運營商

實際上在3G時代,運營商是非常賺錢的,但是從4G開始,這種賺錢的效應就越來越差,一方面需要不斷增加投入把網絡做得更好,對應的就是前期的資本支出,在其後的幾年去分攤它的大量折舊,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在談提速降費,過去10年,網速提升了一萬倍,但是運營商的收入基本上沒有增長,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運營商收的費用其實已經3、4年沒有什麼太大提升了。

所以在我看來,你別看5G的建設是由運營商主導的,單從生意的角度來講,運營商可能是不賺錢的,甚至在5G實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還會存在這個問題,沒有比這更糟糕的生意了,5G的投資機會跟它們幾隻股票也基本扯不上什麼關係,這恰好也解釋了為什麼騰訊的利潤沒有三大運營商合計的多,但是市值卻比它們加起來還要大。

(2)設備商

無線設備和傳輸設備這兩塊加起來,我們統稱為設備商,設備商領域的投資大概佔到總投資的2/3,實際上是最大的一塊。

單從建設的角度來講,資本開支佔比最大的一定是無線設備,大概佔到了5G總投資中的5200億左右,相比4G增長了86%,從彈性和絕對體量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大的部分。而且這個部分只有4家主要設備商在做,包括我們最熟悉的華為、中興,另外還有兩家國外的廠商愛立信和諾基亞,主要就是這四家在做,就國內市場來說,華為一家從份額上吊打後面三家。

所以它的競爭格局非常清楚,這應該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確定性最高的一個板塊,考慮到華為還沒上市,所以中興就成了唯一的標的,因此中興從黑天鵝股價崩盤後的最低點以來最高已經有了300%左右的漲幅,如果沒有美國的那茬,我相信從2018年到現在中興早就已經股價持續創出歷史新高了。

然後是傳輸設備,如果把無線設備理解成家門口的小路,傳輸設備是什麼呢?就是城際高速公路,對應的是再上一級的承載網絡。這個領域最典型的公司是烽火通信。

這個領域5G的預計總投資相比4G只增長了44%,為什麼呢?因為傳輸有一個數量級的問題,無線它是這樣的,多一個終端或者多一個用戶,它就要多舉一個基站,是一個線性的增長,但是在傳輸這一側它的設備是可以複用的。

講完最大的一塊,就要輪到它們背後的基站設備零部件供應環節了。

(3)天線

5G基站的數量將會是4G的1.3倍,也就是430萬站,這裡面不包含小站,因為小站的量非常大,比較難算,所以我們只算宏站的部分,再加上一些加強室內信號覆蓋的室分站。

這裡面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基站天線,比如之前我在寫飛榮達這家公司時曾提到過的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天線的數量從4根變成128根,甚至192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天線的量一定是增加的。另外,就是價格上面也會有明顯的提升,目前5G一塊天線板(包括PCB和振子)的價格越5000-6000元/面,4G剛建設的時候,基站天線價格約3000元一面。測算下來中國5G天線市場規模預計430億,較4G增長159%。

但是我們需要去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或者說是趨勢。

以前天線廠商是比較獨立的,天線都是由運營商採購,比如通宇通訊、飛榮達,以及港股的京信通信、摩比發展等。但是現在可能有一個趨勢,從4G到5G以後,天線開始有所變化,第一用量增加,第二它和整個中傳、前傳的配合度會越來越高,更多設備商傾向於總體設計,不是由天線廠商單獨設計一個成品拿過來給你用,而是根據運營商的基數路徑和方案的不同統一設計。

天線廠商更多的會變成代工,就是幫忙去做生產而已,設計環節的佔比是在下降的,這樣你就只能變成一個低端業務了,比如我知道華為就是比較強勢的,可能它會要求大部分工作在它的體系內完成,由它來整體設計,所以像飛榮達這樣的公司我就只買了一點觀察倉,一個是它現在貢獻業績的還是傳統業務,塑料振子還沒開始大量出貨,另一方面我不知道它有沒有可能成為華為的天線供應商,這些都是彈性很大的業績催化劑,同時又是非常不確定性的。

但是中興等公司給予供應商的自由度會高一些,中興和愛立信還是採用的直接採購成品然後集成的模式,中興的供應商主要有通宇通信、世嘉科技這兩家。愛立信的天線供應商有通宇、京信通信(港股)。

所以說做天線的廠商機會也不是沒有,只不過蛋糕沒有想象中分得那麼大,我對這一塊的預期不會特別高。

為什麼設備商的選擇會形成這樣的差異呢?主要一個還是規模優勢、一個是技術差距,對於中興和愛立信這兩家綜合實力要弱於華為的公司來說,他所有東西都自己做,這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分工的價值就在於每個人只做一個環節,把它做到極致,如果所有東西都自己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只有華為敢這麼去玩。

(4)濾波器

濾波器消除干擾信號,用量與通道數相關,4G是4通道4個濾波器,5G是64通道64個,中國5G濾波器市場規模預計350億,較4G增長332%,所以我個人認為濾波器是彈性非常大的一塊。

除了數量以外,5G基站濾波器的變化,主要是從4G金屬腔體向陶瓷介質轉變,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傾向於陶瓷介質濾波器,而是中興受制於介質濾波器供應商,目前選擇了小型化金融濾波器。

從技術的走向來看,5G時代這個行業的技術完全重塑,就是產品完全變了,所以可能供應商也不是原來的供應商,因此現在的新型陶瓷濾波器做得很小,而且未來設備商想要保持技術的領先性,濾波器基本都會過度到以介質為主。做金屬濾波器的公司到了中後期其實非常慘,基本上做一個虧一個,但是不做虧得更多,還得做,這就是通信行業比較悲催的一點。

我們做這方面的投資時,選擇企業我覺得最好就是兩種類型,一種是行業競爭格局非常清晰的,一共就那麼1-2家龍頭公司,第二名之後的規模可以忽略不計,這個邏輯就是做確定性。另一種就是選有技術顛覆性的公司,什麼意思呢?就是原來在4G的時候這種技術是不存在的,但是5G時代它這個全新的技術將顛覆原來的,對於這種公司來說它的相對增長要比整個行業的增量還要高好幾倍。

像介質濾波器和塑料天線振子就是屬於後者。

目前華為濾波器的供應商主要包括東山精密、武漢凡谷,潛在的供應商大富科技,北斗星通、順絡電子。

中興的核心供應商是世嘉科技、國人通信、華天通信等。

這個行業和天線一樣,參與者還是比較多的,競爭激烈。

(5)光模塊

光模塊是做什麼的?是做光電轉化的,將光信號換成電信號。過去我們也會用到光模塊,比如數據中心的100G光模塊,而未來5G建設將用到25G光模塊,這也是中國企業已經完全實現突破的一個產品。

預計5G時代光模塊領域的投資大概500多億,相比於4G的話有2倍左右的增長,也是一個很好的領域,行業競爭結構比較清晰,就光迅科技和中際旭創2家企業,而且相比其他領域,我覺得光模塊的規模效應和技術門檻還要高一些,這也導致了小公司幾乎很難在幾年裡趕上這兩家龍頭公司,我預計這個行業裡90%的公司都是還在虧損的,你達不到一定的產能就算技術做上去也沒用。

此外,光模塊從10G到400G,價格呈指數級增長,一個25G的光模塊,估計未來2年的價格大概是30美元,而一個400G的光模塊是3000美元,幾乎是25G光模塊的100倍。

我們看美國一些做光模塊的公司,比如Lumentum、Finisar,生產很少但是很賺錢,原因就是它把高端的部分留給了自己,然後把中低端的全部轉出去,就是轉到中國或者東南亞去做。這是因為中端部分到後面價格掉得非常厲害,成本控制不好就涼了。

但是光迅和旭創這兩家企業都很不錯,它們的終端產品的利潤率做得和Lumentum、Finisar這兩家公司的高端產品一樣高,我覺得原因是我們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規模化量產能力非常強,你就算價格賣得貴,但是你生產1萬塊和生產100萬塊,成本肯定是相差懸殊的。

而且我覺得未來我們的技術還是有很大的突破機會的,因為我們有市場,每年都能夠創造出足夠多的現金流去投入研發,就比如光迅科技這家企業每年的研發支出合計要佔到營業收入接近10%,佔到淨利潤的100%。如果將來能夠填補技術空白,我覺得這樣的公司機會是更大的。

總的來說,這是個確定性和彈性兼具的細分領域。

(6)PCB

PCB其實也是我比較看好的一塊,5G帶來通信設備用PCB量價齊升。

邏輯是在採用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技術天線和振子變多的同時,PCB的面積自然也會變大,因為天線都是集成在PCB上面的,這是量的提升。與此同時,5G對基站天線系統的集成度要求高,需要採用多層PCB,因此單價也會隨之上升,中國5G PCB市場規模預計352億,較4G增長206%。

基站PCB這個市場最大的優點就是小企業基本上都被消滅了,深南電路和滬電股份佔據大部分的份額,景旺電子和東山精密也有涉及到5G的PCB業務。其實這個行業的技術難度沒有那麼高,要次於光模塊,它很注重規模經濟效應,中小型的企業越來越艱難,所以現在這個行業的集中度還在提升,未來行業空間還有2倍的增長,所以龍頭我覺得業績增長的確定性相對是很高的。

當然還有做PCB上游的覆銅板的公司,比如現在的華正新材等等,大家稍微瞭解一下就行了。

(7)光纖光纜

最後是光纖光纜,我發現很多人對光纖光纜也很關心,它的優點是行業競爭格局和PCB、光模塊一樣,比較清晰,就兩家企業分別是亨通光電和長飛光纖。但是它整體上業績增長空間沒有前面的幾個那麼大,原因就是光纜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複用的,而且我們國家在這一塊早就做到世界領先了,沒有什麼國產替代的空間。

大體來說,我對這一塊的預期就比較一般了。

(8)華為供應商角度

這是在介紹了整個產業鏈情況後來補充的一點,我還問一個券商研究所的朋友拿來了他們之前整理的華為目前所有核心供應商的數據資料,供大家參考,這裡面我覺得值得重點關注的有兩類公司:

第一類,能夠持續受益於華為增長的公司,尤其是份額比較高的公司,競爭格局會比較穩定。

第二類,由於貿易摩擦帶來了進口替代機會的國產化的公司。

但是要注意一點,華為對待供應商的態度更強勢,因為它要求總體的設計能力,或者說的通俗一點,想要壓低供應商的利潤率,所以相對來說對供應鏈的壓榨是比較大的。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階段性總結一下:

1.5G總體的投資實際上是非常長週期的一件事情,我覺得沒有必要把它想象的太短,覺得沒趕上車或怎麼樣,今年還不會怎麼投,大家放心。

2.未來5G總的資本開支會相比4G增長55%,大概是1.2萬億的投資,但是每年平均下來也在3千億的樣子,實際上相比4G的話,大家可以算一下,4G是三年投了7000億,年均投資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看總數,也要看每年的情況,所以結構性的變化更重要。

3.按照我上面的思路,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看的非常清楚,從直接投資到設備到器件,再到間接投資未來帶動的應用和服務,它有一個時間順序,而且投資彈性也是不同的。

4.我覺得優先要選的公司,應該出自總體基數比較大,競爭格局又好的領域,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已經是比較清晰的,比如設備商,實際上伴隨5G的建設,它會出現非常清晰的一輪增長,再比如光模塊、PCB、光纜這些,都是雙寡頭的競爭格局。

5.從業績的確定性來排應該是 設備生產商(中興)>光模塊(光迅、旭創)>PCB(深南電路、滬電股份)>光纜(亨通、長飛)>天線及濾波器;而從彈性來排應該是濾波器>天線>PCB>光模塊>光纜>設備生產商

4

後5G時代的投資機會

在最開始我就已經講了每一次通信技術的革命,都會帶來整個科技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包括5G、人工智能、雲計算這些技術都只是一種工具,而工具需要被使用才有意義,人類使用工具創造出產品和服務最終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發明汽車,是因為我們需要更快速地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而我們發明飛機,是因為我們需要快速地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

騰訊做遊戲,是因為它QQ上的無數用戶有大量的剩餘時間需要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

而自動駕駛技術,是因為很多人都覺得開車很累,車禍事故率很高,他們希望在路上能夠騰出雙手幹別的事情。

如果回顧4G時代,我們會發現,理論上帶來投資回報最高的不是抓住基站建設期的投資機會,也不是去買那些通信設備和元器件的股票。而是隨後到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是蘋果產業鏈上的供應商,是騰訊、阿里、陌陌、微博、YY等等的這些做APP的公司,它們都有10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漲幅。

那麼在5G的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完成後,又會帶來哪些新的創新性產業和投資機會呢?

前面我說了5G相比4G而言的技術特徵,在這裡,我們更進一步,看看這些技術特徵能夠湧現出什麼樣的應用場景出來。

(1)雲視頻

其實我一直都有在關注視頻這個行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社交形態,在to C領域的發展已經非常快了,它的信息密度和對消費者的成癮性要比文字圖片高上幾個量級。比如從最早的優酷、土豆、愛奇藝,到後來的直播,再到現在的抖音、快手小視頻,我幾乎都跟蹤過。可以說,視頻的上一個10年其實是內容驅動的,真正從傳輸或者傳播效率上來講區別不大。

現在我們都知道,好的內容是由非常大的溢價的,那麼在此基礎上,什麼樣的東西能夠將這些好的內容的體驗再作提升呢?我覺得就是底層技術的一些深刻改變,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這種技術已經應用到了培訓行業、娛樂行業和旅遊行業。

又比如說之前火過一段時間的VR,它有兩個重要的應用場景,一個是遊戲,我們下面會講到,另一個是VR直播。但是現在好像沒人關注VR了,就是進入了高德納曲線的幻滅階段,VR直播它對速率的要求可能達到每秒1個G以上,而隨著2019年後5G的到來,我反而認為這一塊開始慢慢進入商用了。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另外,5G時代我覺得遠遠不是刷個抖音或者看個體育VR直播就結束了,它帶來的最大影響可能來自To B的方向,我個人非常看好高清視頻在工作和生產領域能夠發揮的作用,比如雲辦公,這種領域都可能是接下來非常重要的場景。現在做在線直播課的人越來越多,以前的效果比較差,尤其是直播類型的,但現在基本上都能實現一個高清的,低延時的對接。

將來高清視頻還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除了教育和培訓行業,其他很重要的行業比如醫療行業、遠程的醫療監控。

由於遠程醫療對數據質量有特殊的要求,過低的視頻和圖片質量,或者數據傳輸速度不夠快,都可能導致醫生難以診斷,耽誤病情。而5G網絡將帶來更大的帶寬,,醫生可以更快調取圖像信息、開展遠程會診,甚至遠程手術。到那時,偏遠地區的醫院可以與三甲醫院的醫生進行實時視頻,不必再為小病翻山越嶺,導致病情延誤了。

(2)下一代遊戲

前面講到5G時代來臨時,由於高帶寬和低延遲的特徵,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將會有突破性的增長。

從遊戲產業的發展來看,它與技術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諾基亞塞班時代的貪吃蛇遊戲,蘋果開啟觸控時代之後就有了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等等。這些遊戲其實都不復雜,但卻是根據當時的硬件和算力,開發出來的創意產品。

從文本、圖像到聲音、影像,再到虛擬現實和侵入式場景,從靜態信息傳遞到動態信息傳遞再到現場感,這是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也是遊戲產業的發展路徑。

在5G時代,AR、VR、MR遊戲將會是遊戲的主要形式。

大家還記得之前任天堂推出過一款讓全民狂熱的精靈寶可夢的遊戲嗎,它其實就是手機遊戲,然後用AR技術在現實世界裡尋找虛擬世界裡的小精靈,但是受限於4G通訊技術,這個遊戲設計的其實是比較粗糙的,體驗也遠算不上好。

今天分享一篇付费级文章

未來幾年,當高帶寬、低延遲的5G網絡開始普及,地理數據傳輸速度就會更快,遊戲設計師在設計AR角色時,可以不用像現在這樣過多考慮技術上限,不得不犧牲角色的複雜性和趣味性。

就比如說,未來小精靈可以和玩家玩捉迷藏,它們可以爬上樹,藏在椅子後面或者躲進建築裡,更快的網絡還能支持玩家們組隊進行AR遊戲。

再比如,微軟有一款非常著名的生存遊戲叫做“我的世界”,這個遊戲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全世界大量玩家的熱捧。為什麼這個遊戲會受到熱捧呢?因為它是高度自由的開放世界,玩家可以構建自己的世界及運作規則,沒有一套固定化的玩法或任務。

2015年微軟發佈了一套AR版的“我的世界”,只要帶上HoloLens頭盔,整個屋子都變成了一個虛擬遊戲環境。

可以想象的是,在5G基於複雜的網絡系統,極高的反應速率和小於2毫秒的極低延遲的平臺下,像這類遊戲,結合AI和AR技術以後,將充分發揮激發出玩家和設計者的創造性,讓現實和虛擬更有趣,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再比如,VR技術在2016年左右被炒熱過後就逐漸沉寂下來,因為在4G上開發的VR遊戲,很多人在體驗VR遊戲後,會產生眩暈的感覺,那和4G的帶寬有限,存在延遲等因素也有一定關係。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用戶付出的硬件成本太高,2016年,第一代VR的遊戲,單單是硬件成本就在1萬5千左右,就算髮展到今天,購買硬件設備依然要1萬元上下。

第一個問題,其實5G的技術特徵本身已經能夠解決了,而後面一個問題,我認為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是來自5G時代下的雲計算平臺的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本來VR遊戲的計算是靠家裡的電腦主機的,包括高級的CPU和顯卡,而未來呢,可以把VR內容的計算任務遷移到雲端,用戶就不用揹著沉重的設備,還得連著一堆數據線了,而是戴一個輕便的設備,比如就像我們看電影時候佩戴的3D眼睛,通過雲端鏈接,直接在雲端上運行VR應用,整個體驗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這樣一來一方面利用強大的雲端計算能力,結合最新的GPU強大的渲染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彌補獨立VR終端性能不足的缺陷,使得VR應用的功能更完善、體驗更好。另一方面,減少對終端性能的依賴,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利於VR普及化,豐富高品質的VR內容和VR商業場景。

像這種智能文娛領域,具有無限的現象空間,也是最容易出現10倍股的地方。

(3)5G+無人機

之前我看無人機這個行業,包括和一些朋友一起去過大疆這家公司,投資機構去調研,談的更多的是精準農業以及一些智慧城市方向的應用,包括高空飛行管控,比如電子圍欄,地理信息普查等。

這也是5G的一個典型場景,為什麼?因為以前想要獲得飛機的飛行數據只能等它飛回來,效率很低;但有了5G網絡以後,所有的東西可以實時回傳,存儲這件事完全不是問題,因為所有數據都可以上傳到雲端,這樣一來大家的工作效率會大幅提升。

我認為5G對這種行業的影響也會是巨大的,這也是現在滲透率很低、未來增長非常快的一個領域。

(4)5G邊緣計算

一個月前,大A股曾經炒作過邊緣計算這個概念,雖然它現在看上去還是一個概念,但是毫不誇張地說,5G時代邊緣計算必將興起,只不過技術現在還在發展的偏早期。

所謂邊緣計算,我們不需要去讀一大堆複雜的學術解釋,你就直接理解為物聯網好了。

雲計算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建一個數據中心,放上很多的設備在這個數據中心裡,然後將大量的計算工作全部集中到這個數據中心裡去做。但是有一些地方,有一些設備,它不適合雲計算,於是邊緣計算應運而生,就是必須在本地實現計算功能。

我打個比方,比如汽車,全中國有至少幾千萬量汽車,如果把它們的剎車的控制功能全部放在雲計算去做的話,很有可能一點點的延遲,就會車毀人亡。而邊緣計算它的原理是什麼呢?是可以把這種算力和儲存能力複製到離你最近的地方,這樣一來它的計算能力或者實現的速率一定會更高。

與它這種原理比較類似的一種技術叫做CDN,2015年大牛市裡有一家大牛股叫網宿科技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吧,網宿科技的CDN就是這個概念。

CDN什麼意思?我們把很多的內容緩存到不同的服務器,比如說我要看騰訊視頻出的一部電視劇,它的內容存在廣州的數據中心,但是我在北京要看,可能就要先跑去廣州取,取了以後回到北京再分發給我。現在有了CDN,它把這些內容在一開始就複製到了北京附近的節點上,我每次觀看,緩衝時間都大大的減少。

所以,我覺得5G以後邊緣計算肯定是要興起的,在未來的很多領域,你都會慢慢感受到邊緣計算的用途越來越廣,它的意義就相當於CDN這項技術對於我們看網絡視頻、雙11打開淘寶購物的重要性一樣,但是目前這個名詞,它還是被市場當做一個純主題在炒作,大家現在僅僅稍作了解就可以了。

(5)5G網絡升級帶來的換機潮機會

前段時間華為推出了摺疊屏手機,對於5G手機來講,2019年應該是一個密集推出的時期。

從2019年的下半年,所有的主流運營商、終端廠商都會推出5G手機,比如華為、OPPO、vivo等,這會帶來整個產業鏈成熟的閉環,因為有了網絡就要有終端。

當然可能要告訴大家過了1、2年理論上每個人都要換手機,因為5G的頻譜和之前的完全不一樣,5G的手機是可以向下兼容的,就是還可以用原來的4G或者2G網絡,但是現在的手機是不可以用新的網絡的。

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手機濾波器了,前面我們提過的濾波器其實指的是基站濾波器,這兩個濾波器完全是兩件事,一個是發射端的,一個是接收端的,手機濾波器就是我們講的SAW濾波器,國際上比較著名的廠商就是村田,這一塊相比基站濾波器,它的壁壘更高,目前國內好像還沒有真正技術突破。

手機濾波器未來的增長會非常大,為什麼呢?我們剛才講到那麼多個頻段和頻譜,每有一個頻譜都要有一個濾波器,未來手機上的濾波器會大量增加同時小型化,所以它的市場也非常大。

另一個變化的元器件就是手機天線,大家已經想到是哪家公司了——信維通信,但是這一塊我還沒有作深入的研究,因為它的投資節奏是要在基站建設後面的,之後這個行業的競爭結構會不會發生變化我無法去預測,我們這個階段最好的還是去把握第一階段的投資機會。

(6)智能網聯汽車

我覺得汽車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因為它的轉化率比較高,大家願意在這上面花錢,同時它有一個巨大的基數。當然,現在也出現了滴滴打車、優步這類打車軟件,但它們更多實現的是生產關係的改善,提高了運營效率。而有些交通問題不是運營效率能解決的,相比機器來說,人太容易犯錯了。

我覺得整個車聯網,應該已經具備了將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條件——市場足夠大,消費動力強(懶人經濟)、對安全可靠性有剛需,在人工智能驅動的半自動或自動駕駛中,你必須迅速作出判斷並快速調整。而鏈接時間的延遲,極大阻礙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必須讓延遲時間縮短,優化到1毫秒、2毫秒才可以,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5G起來以後可能影響比較大的一個方面。

當然有的人也會講,你現在說這個太早了,我們第一步還沒做到,雖然現在有了一張高可靠低時延的網絡,但是汽車製造還沒有跟上來。

這樣說其實也有道理,所以網聯汽車的發展需要時間,只是目前可能是一個還不錯的時點,不管怎麼看,未來最有可能重現像蘋果手機那樣的帶來整個產業鏈高度景氣的領域我覺得只有汽車了。

(7)未知的領域

未來除了娛樂和汽車這兩塊顯而易見的投資機會外,我覺得更多的東西都是充滿未知的

5G可能會和很多行業產生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是我們今天坐在這裡難以預測的,就像4G誕生了抖音、直播、王者榮耀,但是我知道這種改變一定會發生,或者把這句話倒過來講,如果沒有5G,這種改變就不會發生,比如3G時代不可能產生抖音,因為當時的網絡下載一張圖片就要耗費30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螺旋式創新的一個規律。

5

行業內企業的關鍵成功要素

①研發投入

我們看到海外從事通信行業元器件的、包括做芯片的同類公司,它們的研發投入在銷售收入中的佔比基本都在10%左右,有些行業甚至能達到20%以上,你會發現那些能夠穿越一波又一波技術革命的國際巨頭公司,它們業務轉化而來的錢大部分都用於研發了。

在國內,華為的研發投入是比較多的,近兩年每年投入上千億,佔到營收的16%以上。除了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之外,我們不指望國內這個行業裡有很多研發強度保持多年這麼高的上市企業,但研發投入確實是我們在挑選公司時一個重要的思考維度。

並且需要注意的是,看這個研發投入不應該看現在當年,因為2019年是5G的元年,各大公司的研發應該前置在2、3年左右,所以我們可以重點考察近三年的一個研發投入情況,大概可以估計出同類公司之間技術水平孰高孰低了。如果一個公司所在的細分行業具有高成長性,同時公司本身又具有研發投入佔比高這樣一種特徵,就值得我們去觀察或者關注。

②穩固的市場份額和始終如一的盈利能力

穩固的市場份額和強大的盈利能力是可抵禦強烈競爭的有力的競爭優勢。比如像光迅和旭創這樣的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二者都無法在光模塊高端市場中佔優勢地位,但是如果從整個光模塊市場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佔有穩定的市場份額,而且這兩家公司在通信行業最糟糕的低迷時期仍取得了穩定的營收增長率。

③重視投入資本回報率

由於這個行業具有高資本開支的特徵,往往高資本投入容易被高增長的假象所掩蓋,其實一些公司效率及其低下。只有在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同時資本回報率(總資產報酬率)穩步提高,才是有質量的成長。

6

行業投資誤區和常見陷阱

1.誤區1:過度強調PE

我在跟大家分享的時候一直在講一件事情,就是過分強調PE這個指標來投資還停留在投資的初級階段,因為如果你只看PE就好像我們去看病,可能你只是看了一眼,或者說只驗了血,然後就把所有的問題確定了,這對結論可能是不負責的。

在實戰中,有三類企業是可以不看PE的,一類是互聯網企業,它不看PE的理由是它的增長不是線性的,是指數型的,就算PE很高,消化得也快。第二類是強研發企業,比如恆瑞醫藥,PE對它來說不過是一個數字遊戲,只要它在某一年大幅減少研發投入,PE馬上就能降低到很低的位置上,但是這顯然屬於一種極其短視的做法。第三類是週期性企業,看似PE很高,但是進入週期拐點後,通過量價雙擊,在某一年業績就能突然爆發增加幾倍。

很顯然,通信行業,特別是裡面彈性較大的零部件供應公司就具有周期性的特徵,所以你現在看上去幾十倍PE,其實並不能看作是絕對的高。

2.誤區2:價值投資+長期持股

這裡請你首先清晰地認識到,90%的科技企業都是不存在所謂的長期競爭優勢的。

我把這類企業稱為衝浪型企業,它們的成長性主要來源於行業的高度景氣,然而,它們自身是無法決定自身命運的。從0到1,從景氣到衰退,股價也容易坐過山車,很多人都對我說投資這類企業覺得很難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它的優點是什麼呢?彈性比較大,一旦量起來以後,業績就會在短時間裡爆發,股價會由於反身性漲到一個讓人膛目結舌的位置。

比如可以看一下曾經蘋果產業鏈的牛股:

歌爾股份,主營聲學元件, 2008 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 85 倍,淨利潤從2008年的1.35億元增長至最高21億元,增長15.5倍。

立訊精密,主營精密結構件, 2010 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 14.5 倍,淨利潤從2010年的1.29億元增長至最高的28億元,增長22倍。

欣旺達,主營電池, 2012 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 10 倍,淨利潤從2012年的0.72億元增長至最高的7.05億元,增長10倍。

信維通信,主營天線, 2013 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 30 倍,淨利潤從609萬元增長至最高的9.89億元,增長16倍。

這些股票他們大多是在 2008-2013 年之間股價啟動,通過進入深圳的富士康代工體系,而間接的切入蘋果供應鏈,了過去十年間蘋果的利潤蛋糕。

在這期間,智能手機行業高度景氣,這波大潮抬高了所有的船,很多童鞋就很容易錯誤地假定一些公司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結果把自己都給騙了。

在智能手機滲透率見頂,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的當下,連蘋果手機的銷量也開始出現下滑跡象,蘋果公司只能靠著不斷的提價來維持業績增長,試問各位哪來的自信覺得供應鏈上的公司可以繼續維持高增長呢?

所以,在策略上還是以長期持股為主(6個月-3年),同時必須緊跟週期的變化,在關鍵的時間點上(也不用把握得特別精準,只要模糊地感知身邊的趨勢就行了)我們要務必保持清醒,切不要被過去的繁華所矇蔽了。

3.誤區3:過分重視技術優勢

儘管技術對於大多數硬件公司都有無可取代的作用,但技術本身不能構成競爭優勢,有一流的技術的公司也會很容易失敗,而某些公司銷售平常的技術卻能在行業中佔優勢一樣。

比如,作為硬件技術的制高點——芯片,英特爾公司、IBM公司和高通公司已經建立的競爭優勢不是憑著一流的技術,而是憑著銷售渠道、佔優勢的規模和寬廣的產品線。

更何況,在硬件行業裡很少有技術領先能長久保持的。

所以在公司的選擇上,我們不必花過多的精力去搞懂公司之間技術的優劣,只要對技術發展趨勢層面的東西有一個最基本,最粗淺的認識,這些公司下游的著名客戶自然會給出我們答案,也就是說,如果一家公司能夠進入華為、蘋果、特斯拉、谷歌、微軟的核心供應商名單,就已經說明它們在同行中是具備技術優勢的。

4.陷阱1:存貨泡沫

硬件公司常常面對存貨不平衡的階段,不是它們堆積了太多的存貨,就是消費者的需求突然超過了它們能正常供應的量,存貨的風險是把產品或部件長時間放在貨架上,這可能會引起大幅度貶值。還有更糟糕的,就是全都賣不出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一段時間存貨暴雷的歐菲科技。

當一家公司過去幾個季度(或者連續2年)存貨比銷售收入增長快的時候,就給投資者發出了一個警告的信號,即使這種趨勢被供應鏈的複雜性弄得模糊不清,我們也要保持一份警惕。

5.陷阱2:毛利率下降

通信行業中的中上游零部件公司的投資者必須特別注意公司的盈利能力,雖然低毛利率能夠在競爭中形成優勢,從而在產品參數近似的前提下,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大公司的採購名單,但是這個行業常見的成本包括折舊、利息、稅項,而這些成本都需要最起碼的毛利潤去覆蓋。

同時,對於在整個產業鏈中溢價能力不強的供應商來說,長期必然受到下游客戶的壓榨,下降的毛利率可能是競爭壓力或者經營低效率的一個早期指示器。毛利率的下降會導致覆蓋折舊、利息、稅項這些剛性成本能力不足,對最終的經營業績迅速形成惡化。

6.陷阱3:膨脹的債務風險

承擔很長的債務,寄希望於打造高的營業額是及其有風險的。

在行業景氣度到達頂點時,承擔沉重的負債以擴張公司的業務,就像自找麻煩。這樣的例子其實數不勝數,就不用再舉例了。

最後順帶安利一下,如果大家準備作進一步的自我研究,我推薦以下幾位分析師的研究報告:

趙曉光,前安信證券、東方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現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連續多年蟬聯新財富電子行業第一

武超則,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連續多年蟬聯新財富電子行業第一

許興軍,廣發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連續多年蟬聯新財富電子行業top2。

生叔出品,必屬精品。

--------------------我是底線-----------------------

把我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就是最高的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