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

一壺老酒敬人生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並殫精竭力將其打理得井井有條,本想著把這大好河山交給嫡長子朱標,誰知道,那小子沒有福分消受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終選擇了讓皇孫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於朱元璋的這個選擇,歷史上和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問:他為什麼就選擇了當時才21歲的隔代人,而沒有把皇位傳給和自己一樣有著豐富戰爭經驗和能力、年富力強的朱棣呢?讓我們來認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順位人

朱元璋開闢大明江山對於皇位傳承,他繼續遵循“嫡長子”即位的基本原則,同時確定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的漸次補充規定。順著這條線,我們來梳理一下誰才是“法定”繼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順位人應該是兒輩而非孫輩,朱元璋直接跳過兒輩直達孫輩這本就不符合規矩。因為朱標是犧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爺沒當,朱允炆壓根就不在選擇之列;如果朱標是死在皇帝崗位上,朱允炆繼位那是天經地義,毫無爭議。

那麼誰才最有資格繼承呢?先看看馬皇后在朱元璋死後還有沒有嫡子,歷史上關於此事的記載有點亂,眾說紛紜,我們先來看看。

《明史》記載,馬皇后前後生五子: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學家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說:太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說:“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孫貴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無非兩個結論,其一就是馬皇后不能生育,一個兒子也沒有,那麼按照這個結論,就得遵循“無嫡立長”,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長子了;其二,馬皇后有嫡,五個或兩個,不過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選。

綜上所述,朱元璋走時,無論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為諸王之首,他應該是繼位第一人選,這也是為什麼他登基後將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續朱元璋洪武年號的原因了。

朱允炆繼位是朱元璋的暮年決策

朱棣明明就是擺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為什麼沒有“錄用”,不按套路出牌,轉而把大餡餅給了孫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悲痛萬分,已經監國理政的太子就這樣沒了,自己的算盤一下子亂子。他覺得對朱標有愧疚,同時又十分喜歡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惻隱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經成年且頗有仁君之氣,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選人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軍事能力無可挑剔,但他也知道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殘暴,他想有一個太子朱標一樣的仁義君王來治理天下。因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經幹完了,接著就是要把國家治理好,繼位者得有學問、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個繼續打打殺殺、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權威至高無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著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詢問劉三吾:

“皇長孫幼,立燕王為儲,如何?”劉三吾說:“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就這樣朱元璋的決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鐵板釘釘的事情了。


古今說史


關於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有這樣一個故事。

本來,朱元璋老早就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可他六十五歲的時候,朱標突然病死了。

那麼,往下立誰為太子好呢?

按照封建禮法,有兩個人合適,其一是二兒子朱樉,其一是孫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對這兩個人選都不大滿意。

朱摤太殘暴,擾民。

朱允炆太仁慈,缺少帝王氣質。

朱元璋最中意的是四兒子朱棣。可是,立朱棣與禮制不符,也容易引起兄弟爭位。朱元璋猶豫不決,便找來夏煜和蔣獻商量。

夏煜建議說:"要不這樣,明天在朝庭上我奏請立燕王為太子,看看大臣們的態度,皇上再做決定。"

朱元璋同意了。

次日早朝,朱元璋提出立太子的問題,要大家發表意見。

群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怒無常,輕易不敢開口。

夏煜開口說話,他先從各個方面盛讚燕王朱棣,最後提出立朱棣為太子。有十幾個大臣附合他。

涼國公藍玉表示反對。原來,朱棣掃清漠北殘元勢力,人們認為朱棣比籃玉強。藍玉不服氣。他提議立朱允炆為太子。

朝堂上,藍玉部下武將人數多,都響應他。

朱元璋看到這情形,感到立朱允炆有利於明朝的穩定,便當庭做出了決定:立朱允炆為太子。

事情就這樣定了。

後來,朱允炆登基,一切很順利,也得到了文武群臣的擁護。可是,他聽信齊泰黃子澄,在削藩一事上操之過急,激怒了燕王朱棣,也給了朱棣發兵的藉口,故發動了靖難之役。朱允炆被推翻,朱棣成了大明皇帝。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很簡單,因為朱元璋太清醒了,也太沒轍了。

老朱知道,馬上皇帝開疆拓土可以,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很難做到了。

起碼他的兒子裡,沒有這樣的人。

朱棣奪位之後,成就了豐功偉業,但百姓的日子其實不好過!

所以老朱的兒子中,能衝鋒陷陣橫刀立馬的,一抓一大把,但能施仁政,安百姓,興白業的,只有溫和仁厚的長子朱標。

但朱標去世太早,也太急,朱元璋沒轍了。

放眼看去,兒子們不是如狼似虎,就是混混加窩囊廢。

屌絲逆襲的老朱,放心把江山交給誰呢?

只能看孫子輩兒了。

朱允文,朱標的兒子,長短大小正合適。就他吧。

否則,換你是老朱,你能咋辦?




辣評歷史


朱元璋和馬皇后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朱標,次子朱樉都先於朱元璋去世,三子朱棡也在朱元璋駕崩幾個月後去世。

我覺得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朱元璋擔心朱棣也活不久,而且明仁宗朱高熾身體自小不佳,也可能英年早逝。所以就放棄了傳位給朱棣的想法,直接傳位給朱家第三代朱允炆。


樓船夜渡風濤急


明朝初期,因為發生了靖難之役,讓很多人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應不應該繼承皇位。而這個問題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靖難之役的性質。

要解決這個問題,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關鍵就是把握一個原則:在大的宗法、律例框架之下,通常都會留有變通的餘地,並不會完全刻板的執行。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了。

按照《大明律·吏律·官員襲蔭》條目的規定:“凡文武官員應襲蔭職事,並令嫡長子孫襲蔭;如嫡長子孫有故,嫡次子孫襲蔭;若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襲蔭。”

這條規定的意思就是,嫡長子擁有爵位的最高繼承權,其次是嫡長子的嫡長子,就是嫡長孫。如果嫡長子孫去世,或者其他原因無法襲爵,就是嫡次子孫。如果沒有了嫡子孫,才能排到庶長子孫,以及順位的其他庶子孫襲爵。

按照這一規定,明朝一建立,朱元璋就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那麼,朱標去世之後,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朱標長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母呂氏在常氏去世後為繼妃,因此,朱元璋將朱允炆視為了嫡長孫),就順序成為了合理合法的繼承人。

這個規定也並非明朝所創,至少在唐朝已經有了。《唐律疏議·戶律·立嫡違法》的疏議中也有明確的解釋:“嫡妻之長子為嫡子……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詳細的規定了繼承權的排位順序。

所以,從律法上看,朱元璋選擇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是沒有問題的。按照律法,朱棣也的確是沒有繼承權的。

不過,按照《明史》和《明會要》的記載:“明初定例,嫡子襲替,長幼次及之。絕者,嫡子庶子孫次及之;又絕者,以弟繼。”

這個怎麼理解呢?實際上是可以實行的另外一種繼承方式,就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首先是嫡子按照長幼繼承。如果嫡子全無,則庶子按照順序繼承。然後,才是孫子輩的。如果全都沒有了,朱元璋立國之後,一脈皆空,怎麼辦?那就是找朱元璋的兄弟順位。如此反覆循環。

如果按照這個方式,那朱標去世後,應該是次子朱樉,三子朱棡依次被立為皇太子,然後就到朱棣了。這樣子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靖難之役的發生了。

只是可惜,朱元璋對於次子、三子非常失望。

次子秦王朱樉,原本被朱元璋給予厚望,獲授宗人令之職,但其在藩國多有過失,不被朱元璋看好。朱樉有兩個老婆,一個是正妃元朝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另外一個是側妃鄧俞次女鄧氏。但是,鄧氏不賢惠,教唆朱樉虐待王氏,並將王氏趕出王宮到別處居住,還剋扣飲食。鄧氏還不滿足,喜歡在宮內虐待宮人,貪戀財寶,只顧享樂。朱元璋得知後,賜死了鄧氏,並將朱樉禁錮在京城。後來,還是太子朱標勸說,才被放回了藩國。

三子晉王朱棡,多智而殘暴,同樣不被朱元璋喜歡。朱棡曾經鞭撻廚師,受到朱元璋訓誡,說隨意處罰廚師,小心被下毒。朱棡倒是聽了,不惹廚師了,可是玩起了更加殘暴的遊戲。朱棡曾經數次奔馬裂人,殘忍至極。朱元璋聽聞,差點廢了朱棡的王位,還是幸得朱標勸說,朱棡才算躲過一劫。

朱元璋原本在朱標去世後,還是猶豫過立誰為儲君的。只是朱樉、朱棡雖然皆在,卻都不討朱元璋喜歡,直接立朱棣為儲君,又不合宗法。而大臣劉三吾見狀進諫:“皇孫世嫡承統,禮也。”正是劉三吾的這句話,直接導致朱元璋捨棄了第二種立儲的辦法,而是按照《大明律》所定立了皇太孫朱允炆。


奕天讀歷史


公元1392年,朱元璋栽培多年的繼承人朱標病死,老朱十分傷心,隨後他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直接忽略兒子們,將孫子朱允炆立為儲君,可以說是創下了歷史的先例,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朱元璋做出了這個決定呢?

出於對長子的彌補

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承載了朱元璋全部的希望,如今他卻英年早逝,出於對朱標的思念和彌補,朱元璋決定從他的兒子中選出繼承人,而朱允炆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朱允炆自小聰明伶俐,深得爺爺的喜愛。在父親病逝之前,朱允炆又在病榻前悉心地照料朱標,可謂孝心十足。朱元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才決定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天下人需要仁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大開殺戒,瘋狂剷除開國功臣,屠殺貪官汙吏,為的就是清除皇權的障礙,為後世子孫奠定萬世的基業。

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明白屠殺並不是一個好的統治手段,天下更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兒子們跟隨自己征戰沙場,崇尚武力,他們上位之後很可能又延續殘暴的統治;而朱允炆善良仁慈,必定可以善待百姓,使天下大治。

為了避免內亂

朱元璋迅速地將朱允炆確定為繼承人,主要也是為了避免大明王朝發生內亂。

太子朱標坐鎮東宮多年,朝中大臣們都支持太子,如果貿然改立其他兒子為儲君,不僅有違先前分封他們為藩王的旨意,還會遭到強烈的反對。此時順水推舟,立朱允炆為儲君,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朱允炆是小妾呂氏所生,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出的孫子,而朱棣是庶出的兒子,按輩份來說,朱棣更有資格繼承皇位,這隻能說是朱元璋偏心了。

朱元璋這樣的操作也給朱允炆帶來了後患。朱允炆在上位之後,因為自己庶出的身份,所以急於削藩,證明自己的正統性,這才惹怒了朱棣,導致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可惜了,歷史沒有如果。


逍遙侃歷史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雖然意識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反而傳給他的次長孫朱允炆,其中的原因

主要有三種考慮:

首先,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也沒辦法改變。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

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儘管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難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間內戰。

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再次,晚年沒有及時糾正。


朱元璋年老體衰時,朱棣的長兄朱樉、朱棡相繼病死,屆時朱元璋改弦易轍還來得及,將皇位傳給朱棣也名正言順了

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一是他過早的當眾宣佈了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怕引起朱允炆及其眾大臣的不服,二則朱元璋老邁昏聵,已無精力操辦這件大事。這樣朱元璋死後,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了。

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於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這場內戰,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


武大官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確是老糊塗了,在糊塗的情況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說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實在難以恭維這種說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課本里,壓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01身經百戰的朱元璋,連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

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時候,已經是1392年,距離朱元璋去世,僅僅只有6年時間。而太子朱標是在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同一年去世,可見朱元璋並沒有做多少考慮。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5歲高齡,因為太子朱標病逝,傷心過度,難免會做出一些糊塗事情來。如果說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發,是朱元璋為了消滅宰相這個職位的話,那麼1393年藍玉案子的出現,就是朱元璋在為朱允炆清除障礙

那麼為什麼要清除掉藍玉這些功臣呢?只有一個原因,朱元璋認為朱允炆鎮不住他們。既然朱允炆鎮不住這些舊臣,朱元璋何必還非得讓朱允炆繼位呢?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 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明史》

我認為朱元璋在後期也十分後悔當初的這個決定,他有這麼多兒子,哪一個不能繼承皇位呢?讓孫子繼位是無可厚非,可是孫子的能力擺在那裡,難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裡推嗎?

這些兒子裡,讓朱元璋最放心的,當然是燕王朱棣。因為朱棣的軍事能力很強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為主帥大敗北元。

所以說朱棣這樣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讓朱元璋徹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經選擇了朱允炆,如果後來後悔換掉的話,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今後不管是哪位皇子上臺,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場。出於對孫子的憐憫以及對死去長子的懷念,朱元璋也就將錯就錯了。既然錯了就要彌補錯誤,誅殺這些功臣,其實就是在彌補朱元璋當時選擇繼承人的錯誤。

02朱允炆日後的表現,也證明朱元璋的確錯了。

不是說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說他沒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時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個好皇帝。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後,明朝太平嗎?遠遠沒有達到太平的時候。明朝開國幾乎跟漢朝一模一樣,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諸侯王。

這些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員混雜在一起治理地方,總歸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因為朱元璋的私心,導致朱允炆註定是個不能太平的皇帝。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夠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說賦稅、軍隊、百姓這些,諸侯王們都應該擁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絰,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遂命定儀以進。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幷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

所以這就等於是把難題留給後人了,他自己把兒子們都安置好了,後人的事情他一點也不會去管的。

朱允炆上臺以後,面臨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一個臣子敢說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這些人全都蹦出來了。

因為大家都讀歷史,只有朱元璋不讀歷史,他不知道諸侯王們造反是多麼危害國家的一件事。也沒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說明白這件事的利害關係。

所以事情全都拋給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還把這麼大的一個問題拋給他,這又是老朱的一個失誤。朱允炆削藩的表現,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幾乎就是要把天下諸侯王都聯合起來對付朝廷。這一定是黃子澄這些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的人想出來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殺戮太盛,側面證明了他逐漸糊塗了。

朱元璋的確嗜殺成性,可是在朱標死之前,他所有的殺戮,都是為了達到某種高層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說胡惟庸的案子,殺了3萬多人,這是什麼概念?沒有什麼變態的目的,恐怕不會有人願意這麼幹吧?

撤除宰相成為了朱元璋認為最對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權,幾乎架空了皇權,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歷史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君主立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其實宋朝要是再延續下去,極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萬人的操作,將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一夜回到了大漢王朝建國時的落後模樣。

不得不說,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見的,這對維護皇權是有很大好處的。可問題是,沒了宰相豈不是要累死皇帝?朱元璋說我體力好,累就累點。

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孫也能跟你一樣牛嗎?當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種選擇,明朝中後期那些首輔大臣,其實跟宰相沒什麼分別。

在朱標死了以後,朱元璋再殺人,可就有點過分了。幾乎是逢貪官就殺,有一個統計,朱元璋一輩子殺了15萬名貪官汙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標死後殺掉的。

貪官的確可恨,可是殺了這麼多貪官,誰來做事呢?難道這15萬人裡面,就沒個輕重緩急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晚年的確糊塗了,殺人殺出了慣性。那麼他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嫡長子繼承製,釀成了多少政治危機?

明面上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當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標是嫡長子,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才會選擇朱允炆。

可是朱元璋沒有想過,歷史上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到底出了多少麻煩事兒呢?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玄武門事變。

  1. 李世民之所以要殺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為李淵一味地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優秀,為什麼就是不選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裡很不能理解,所以釀成了如此慘案。

  2. 劉邦晚年的時候,的確打算改立趙王劉如意做皇帝,可是經不住嫡長子繼承製的禁錮,最終在各方面壓力之下,選擇劉盈做皇帝。那麼西漢的下場呢?呂后專權,呂氏家族亂政,一時間老劉家差點被呂后給滅了種。

嫡長子繼承製的可行性真的還存在嗎?我們看清朝,他們就完全不認可嫡長子繼承製,從一開始到滅亡,基本上沒有哪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層中,很少出現政變的情況。

朱元璋一味地堅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長子繼承製給禁錮了。其實他應該跳出來,好好看看自己的這些兒子。兒子登基,其他兒子們會不會互相殘殺,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孫子登基,兒子們一定會找孫子麻煩。


江湖小曉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抑鬱而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就在同年,朱元璋就立朱標長子(其實是次子,長子早夭)朱允炆為皇太孫,由此下一任接班人正式確立。

為何朱元璋跳過那些勇武的兒子,直接選擇了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皇長孫呢?原因有三:

一、符合禮法

明朝是嚴格執行嫡長子制度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按照制度,嫡長子去世後,第二順位的繼承人就是嫡長孫,其次才是嫡次子,至於庶出的還得往後排,有法可依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愛屋及烏

對於皇太子朱標,朱元璋是十分滿意的。老朱剛猛治國,殺戮無數,但他不想讓後代也這樣,繼承人理應是個仁君,而朱標完全具有仁君的潛質。早前朱標生病期間,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可見朱允炆同樣很仁孝,這令朱元璋滿意。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3、以正視聽

就在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直接立皇長孫為皇太孫,也是給眾多兒子一個信號:誰也別打主意,好好的當藩王。這個時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都很出色,為了穩住局面,朱元璋必須當斷則斷,如果次子成為皇太子,那麼難免其他皇子也會覬覦此位,只要皇太子死亡,而其後的歷史也證明,次子、三子都在洪武年間相繼去世,如果按照順序列太子,難免引起戰亂(其實最後也沒有避免)。

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加快了清洗功臣的步伐,就為了給自己的孫子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還讓這些叔叔們拱衛皇權,怕他們造反,給與的軍隊還不算多,真是機關算盡啊。可惜天命不在朱允炆,其實以朱棣的實力是無法撼動朱允炆的江山的,無奈出了內奸,那真的是沒辦法了。


黑水布衣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傳位孫子朱允炆實屬迫不得已。傳位肯定是嫡系,那為什麼傳位了嫡孫系呢?這是因為太子朱標病死,失去了皇位繼承的資格。但朱元璋又不想傳為與朱棣等其它的兒子,所以傳位給新皇帝——屁股還沒有坐穩就實行“削藩”之舉的朱允炆,可以說是“下下策”。


朱玉璋並不是直接跳過兒子,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除了朱標的其它兒子並不在候選人之列啊!

在朱元璋剛起義的時候,不料鋃鐺入獄,但是朱標的母親馬氏日以繼夜,悉心照料,這位馬氏也得到朱元璋相應的回報和賞賜,後人尊稱為“馬皇后”,母儀天下。而作為兒子的朱標,自然也能夠得到不少的器重和照顧,這也為朱標當上太子起到了一定地積極影響。

讓朱標前期的人生道路從“母憑子貴”到“母子相依”。由當時禮法上來選擇繼承人的話,朱標肯定是第一人選。早在公元1364年,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便已立朱標為世子,在其稱帝以後,又明確了有嫡則立嫡子,無嫡則立長子的規矩。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英年早逝。根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

雖然老大的死了,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一個偌大的國家沒有一個人可以當太子的話,那豈不是笑話。於是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來選擇“接班人”。對於朱元璋來說,爭權絕對不可能交付與外戚之手。掌權的外戚下放或者直接除掉都不是難事。事實上朱元璋也正在這麼幹,那些可能會影響帝國統治的人和事,在朱元璋晚年幾乎也被除得一乾二淨了。

再來看朱棣的情況。想做繼承人自然也輪不到朱棣,他排行老四,前面還有晉王朱棢、秦王朱樉。同時朱棣驍勇善戰,脾氣暴躁,利用戰爭去解決問題。

但是明朝剛剛建立,國泰民安,休養生息,經不起戰爭的摧殘。若當時朱棣當權,必定掀起血雨腥風,禍國殃民。傳位與朱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與大哥朱標和老爹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完全相反。

總的來說,朱元璋傳位給誰,並不是看誰是嫡系的,想要拿到皇上之位,還是需要符合治國三觀的,需要和平,安定與繁榮的皇帝。傳位與順子朱允炆也是合理之舉,更是不得已之舉。


—END—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