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無’並不是‘有’的絕對的對立面:

從無到有,這個就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可能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問題而出現在這個世界的。從實際上讓人,更清楚的認識這個問題的話,就如,機器人的出現一樣,機器人的出現可以說是,替人類的做鎖事的代替品。

它的出現是因我們而起!站在機器人的角度來想,人類代表著無,而它則代表著有。當機器人有著人類一樣的思想時,就可以說,它就是具有人的能力,可以說就是人的另一個克隆,就是人了。這樣看的話,我們則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 或者說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酒仕一專


首先更正一下老子並沒有說過這句話,[可愛]。《道德經》裡只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等。這是論述陰陽的對立統一和轉化。陰陽有三個表現:1陽極生陰,陰極生陽。2陽從陰生,陰從陽生3陰陽對立又統一,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是個大問題,牽涉的太多了。諸君可以讀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附上這張我的手繪圖,此圖出自明代大易學家來知得,希望對諸君有一點點啟發。

庚子年二月十八

易道堂主謝正蒙記




杭州易道堂


現在大多數人都籠統地,簡單地從“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字面上去理解。有與無,是道家關於宇宙起源和本體的哲學範疇,老子指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萬物始於“無”,“有”是從“無”中生髮而來。

而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莊子~天地》又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這段話可以理解是莊子對老子的“有無論”的進一步深入。莊子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是,“無”並非宇宙的起點,“有”與“無”都是不可知道的,不能斷定終極的有無。關於有無的論述在莊子的理論上變得更加玄奧,魏晉時對有無之辯形成了“貴有”與“崇無”兩派。如王弼以“崇無”論出發,主張“以無為本”,而裴顏:則認為“至無”不能夠生“有”,因而主張“以有為本”。有無之論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並沒有對應關係,以西方的視角來簡單地框定中國的和古代的哲學論題是十分荒謬的。


用戶言午澤群


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佛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俗言,無中生有。

無論老子、佛、道、還是俗言,都道出了矛就是盾、好就是壞、是就是非、黑就是白、死就是生的道理,從而推理出動就是靜、美就是醜、善就是惡的胡言亂語。

其實,古代這些所謂名人,都是封建統治者的走狗,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讓老祖宗們糊塗灌頂,形成了這種貽害後人的扛精文化、是非不分文化、狡辯文化。



楊哥之翩翩舞


首先老子沒有明確的說過這句話,但是從老子的思想體系裡含有這樣的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看,首先從老子的思想體系裡看: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命,萬物之母〃 ,這裡的有和無都是指道,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說,在天地劃分之前,這個世界是無的混沌狀態,混沌的整體可以看作道的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勉強稱為無。後來生成天地,繼而化生萬物,這個時候,天地之所以會出現,是以因為有道,這萬物各具特性,也是因為萬物有道,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生成萬物的母親,即為有。因此,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存在‘’有即是無,無就是有‘’的特點。其次從現實人生方面看:老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道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人生當中也是這樣,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來指代。比如我們學習知識,知識多了,可以看成是有,但隨著知識的增多,考慮問題,做事情的時候可能會失去原本的純樸本性,這時候固有的純樸的東西就會向無的方面發展。這裡強調的是做什麼都要保持一個有和無的平衡狀態,當你即可以有也可以無的時候,人生就相對平和安寧了。


草原文化站


道德經中說的“無 名天地之始 有 名萬物之母”。

我還是先舉例子,我們平時看到下的雨是怎麼回事呢?大體流程是這樣的,海洋中的水,通過陽光照射、加熱,變成氣態在空中自然漂動,遇到溫度低時,就變成雨下來了。那麼氣態的時候我們看不見吧!也許你會說,能看見,雲就是。那我再問,雲是怎麼形成的呢?也就是說雲形成之前是什麼狀態呢?看不見了吧!這就是有生於無,並且往復循環不停止。

再舉一個例子,平時刮的風,也看不見風的樣子吧,我們知道的颳風是看見其它物體在動或者直接吹到身體上才感覺出來是颳風,沒有直接看見風來吧!

所以有和無是同出於一個道,只不過是表現的形態不一樣而已,有是我們能看見能感知到的,就叫形而下吧!無是我們看不見也感知不到的,就叫形而上啦!其實呢,在宇宙中我們所能看見和所能感知到的是很少的,看不見和感知不到的才是大多數呢!這個問題下次討論。



笑傲淡薄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無”是講了一個哲學道理。

“有” 在《道德經》中稱為“一”,而“無” 在《道德經》中稱為“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得出“有”與“一”、“無”與“道”的對應關係,同時也說明了“道(無)”乃萬物之源。

老子(網絡圖片)

老子所謂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在說明“道(無)”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說為“有無相生”即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最好註解。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從無到有,這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的問題。因為,人們因為有了這個問題而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例如:,機器人的出現,它是代替人類做事的,它的出現就是因為人類,我們而出現的。站在機器人的角度想,人類代表著無,而機器人則代表著有。當機器人有著人類一樣的思想時,它就具有了人類的能力,是人的另一個克隆,就是人了?這是不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句話,就是來申明自己的哲學觀點“無為而治的”無為而有為之。這是一種順利自然的本性,進而促使事物的發展,而不是人為地粗暴地干預事物發展,使其逆著自己的本性而進展,這樣做是適得其反的。

總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講“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為了人們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善於尊重客觀事物,以其客觀事物的本性去看問題,處理問題,而不要主觀武斷地去“有為而治”,而要達到“無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這是個很有哲理性的問題!眾所周知“老子”是古代很有智慧的一個老人,因為當初出“函谷關”時留下了含有5000言的“道德經”一書而流傳千年!後來更是被稱為道教始祖,道教創始人等等各種身份!我們先不去說他是什麼身份!就說這句話,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當初老子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一種深刻理解!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經歷不停的運轉,而有和無的轉化也在不停的變化,老子稱這種現象為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有”這種東西不會長久,而“無”也不會長存,從“有”到“無”和從“無”到“有”他們本就是一體的“道”的不同形態的表現罷了!所以問題的答案出來了!

我是道天!喜歡我的回答,關注我並轉發本文!謝謝!



紅塵道天


這裡說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與辯證法、陰陽論一脈相承。有和無相互依存,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兩者相互制約、相互轉化,陰陽互根。宇宙的初始狀態是“”無”(元炁),實際上是一種混沌的能量狀態。所謂道生一。宇宙大爆炸,產生了陰陽二氣,一生二。陰陽二氣混成,二生三,基本粒子、力場、速度、質量、能量誕生了。三生萬物,世界誕生了。物質狀態的萬物為實體,表現為“”有”。它實際上由以“無”的狀態存在的能量轉化而來。有與無描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狀態。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陰陽123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的觀念裡“道”是玄之又玄的一種存在,它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一種宇宙意志。它不可描述 更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它只能”悟”。它從萬載洪荒之前的虛無中誕生,然後“道剩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演化芸芸眾生。“萬物負陰而抱陽”而成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最終生成浩瀚宇宙。。“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就是老子的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都是辯證存在的。任何事物發展到頂點,極致都會回到最出的原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