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房價跌了反而賣不出去”的現象?

做設計的小龍女


出現“房價跌了反而賣不出去”的現象其實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出現“房價跌了反而賣不出去”的現象,出現在哪的下跌?

房價跌房子賣不出去的現象其實不能一概而論。

而且全國這麼大範圍性的房市,各個省市地域性質也不一樣,拿一線城市的房市和四五線城市的房市來比較,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另外房子賣不出去的原因也錯綜複雜。

比如之前“以白菜價”火了一陣子的鶴崗。

房子低到兩萬一套都沒有人買。

沒人買的原因除了地域的因素,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原因——房子多是棚改房,短期內無法辦房產證。

想要辦下房產證還要等個幾年,也不能馬上入住。和普通的商品房就區分開來了。

而且棚戶區改造安置入住不滿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入住滿5年的可直接上市交易,但要補交免收的相關稅費。

不能入住也就算了,也不能交易,失去了投資的屬性,是個人都知道不能買。

沒有金融屬性的房子其實就只是一堆廢磚。

所以房價下跌不是房子買得出去的必然性。

第二,出現“房價跌了反而賣不出去”的現象,出現下跌了是不是依然很貴?

說了房價雖然下跌,但跌歸跌額,要是像一線城市的房價就算跌了,也沒幾個人能買得起。試想一下,7萬一平的房就算降到5萬依然很多人上不了車,能上車的都已經上車了。大多數剛需都沒法承擔的起這樣的房價的。每一批剛需的養成都需要時間,上一批是80後,這一批輪到90後,95前的剛需已經很成熟,但95後還有相當一批未踏進社會或者剛踏進社會,只能算是潛在的剛需,三五年內都不能完全轉化成真正的剛剛需。

而且跌了,房源不好,房子周圍的配套設置等等不好也依舊不好賣。

第三,如果出現普遍的“房價跌了反而賣不出去”現象說明什麼?

說明往更大層面看則是供需的問題,依舊是老問題,人口紅利在消失,一二線虹吸效應增強,四五線人口流出增加。加上“房住不炒”的調控,賣不出去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