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司湯達綜合症》:最優雅的“恐怖片”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司湯達綜合症一種高級病,女主走入畫中


影片《司湯達綜合症》是意大利編劇和導演達里奧·阿金圖的作品。這部電影1996年拍攝於佛羅倫薩,講述的是一個女警官被連環殺手以血腥、殘暴的手段性侵後自己也成為殺手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文藝復興發源地佛倫薩,電影用哥特式的美感展現了意大利俯拾皆是的藝術,被稱為最優雅的恐怖片之一。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影片的情節:女警官安娜在佛羅倫薩參觀烏菲齊美術館博物館,在這個藝術品密集的空間裡,受強烈美感刺激患上了“司湯達綜合症”。殺手阿弗雷多發現安娜的症狀,並利用安娜對藝術品的特殊反應,對安娜實施了強暴。

自此,安娜剪短了一頭長髮,換上了男性的裝扮,行為也變得暴力。阿弗雷多並沒有就此放過安娜,第二次又來襲擊安娜,安娜反擊殺死了阿弗雷多。觀眾都以為故事就此結束,結果安娜自己卻成了殺手,奪走了三個男人的性命,最後安娜說道“阿弗雷多,已經進入了我的身體,控制著我的一切”。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安娜第一次被侵犯之後剪斷頭髮 開始出現暴力行為

有人把故事作為精神病分析文本,解讀“司湯達綜合徵”,人類的心理防禦機制;也有人把故事作為女權主義的覺醒,分析影片對非男即女“二元論”的挑戰;也有人分析影片鬆散的敘事結構

而一部影片最精彩的是給人們提供多維度詮釋的可能性。本篇文章將從“邪典電影”和“象徵符號“的運用兩個方面來解讀該影片。

01 哥特式“邪典電影”的定義及3個維度

導演達里奧·阿金圖(Dario Argento)1940年9月7日出生於意大利羅馬,從小就耳讀目染地受到電影文化的影響。《定義邪典電影》指出,“在粉絲和批評家的話語中,阿金圖本人是那種作品自帶邪典身份的導演”。 他導演的邪典電影有二十幾部之多,風格深受希區柯克懸疑故事的影響,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獨特的哥特式元素,他的電影堪稱歐洲邪典電影的典範。

關於邪典電影的定義,《文藝研究》期刊一篇文章指出:

所謂邪典電影,是指某種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指拍攝手法獨特、題材詭異、劍走偏鋒、風格異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富有爭議性,通常是低成本製作,不以市場為主導的影片。

《定義邪典電影》一書卻對邪典式電影提出了新的認知維度。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美術館裡雕像呈現為兇案鋪墊


1)從受眾角度看,邪典電影代表小眾文化

邪典電影指非主流電影,在亞文化群體中受到追捧,是一種反主流的文化作品。亞文化群體通過消費這種電影把自己與“更普通”的觀眾區別開來,表達自己的一種獨特個性。邪典電影粉絲圈被認為是“文化中產階級”挑戰“經濟中產階級”。

《司湯達綜合症》是一部意大利影片,對於非意大利人士而言,本身是一種小眾文化,屬於小眾消費市場。影片中哥特式恐怖和突出的露骨元素,導致影片在其他國家被禁,但越是被禁的作品越是容易在亞文化群體中傳播,越是會成為小眾群體尋求獨特身份認同的作品

2)從電影聚焦人物來看,為小眾群體發聲

邪典強調一種文化權利:即人人有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它對大眾文化的霸主地位視而不見,聚焦社會少數群體,同性戀(LGBT)、異裝癖、變性者,以及具有更復雜的慾望取向人群,乃至整個社會邊緣無法獲得認可的小眾群體。

沿襲一如既往的阿金圖風格,《司湯達綜合症》聚焦的也正是這類離經叛道的主題。連環殺手阿弗雷多,“司湯達綜合症”患者安娜成為被害者,最後前半段解釋的主題是竟是“因為只有你懂我,所以我選擇對你施暴”。而最後段又是,“因為阿弗雷多進入我的身體控制我的言行,所以我會對其他有“司湯達綜合症”的患者下手”。 這些偏僻的題材,都不是主流電影的範疇。

而安娜生理上是個女性,但是她行為表現一直在男性和女性之間徘徊,最後讓觀眾看不清她的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是糾結的LGBT群體。LGBT群體和藝術的狂熱追求者所遭受的複雜心理被揭露出來,觀眾也在美學盛宴和血腥恐懼之中跟著這些獨特的人物徘徊。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女主全身都浸染在油彩的混沌世界


3)從表達手法來看,高度風格化

邪典電影是一種高度風格化的表演,華麗地表現場景讓觀眾聚焦精彩的藝術場面,而不單單是故事的敘述。作品常飽含著創作者難以遏制的真誠、激情與狂熱,乃至某種“鋪張的精神”。

影片為了表現“司湯達綜合症”,一開始用整整7分鐘,通過音樂和圖像的結合,完美地展現佛羅倫薩的藝術作品,一個不足兩個小時的電影,用7分鐘去表達藝術作品的琳琅滿目,在顯得“鋪張”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導演對意大利濃厚的藝術氣息倍感自豪。有人評論到這7分鐘的完美,讓整部影片其他地方都盡顯失色。

影片大量運用意大利典型的塗鴉畫面,阿圖金的本意是營造陰暗、恐怖和血腥的氛圍,但是專業的觀眾更容易陷入對意大利豐富的塗鴉藝術的欣賞。這些詭異幻象的視覺效果也成為了影片的一個亮點。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背影中的先鋒藝術


在所有藝術表達手法中,這部電影最精彩的是象徵符號的運用,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精彩的符號

02 影片中象徵符號的運用

法國電影符號學家麥茨在《故事片中的外延問題》中指出:象徵符號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電影符號,可以體現在場景、道具、色調、音 樂、情節等的選擇上。合理應用象徵符號使同一能指在不同的時空下有不同的意指,又能使不同的能指在關聯下有相同的意指。

1)“大衛雕塑”符號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男主是大衛的縮影


“司湯達綜合症”也有人稱它為“大衛綜合症”,看到大衛雕塑之後產生的身體不適之感,這種說法與這部影片有深厚的淵源。

影片中,每次血腥事件發生之前都會出現一個大衛雕像。那麼為什麼阿金圖要選擇大衛來做影片的符號呢?這個大衛背後的故事,是阿金圖良苦用心的呈現,豐富了影片內涵的同時,為影片創造了獨特的張力。

大衛雕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大衛原型是聖經裡面的英雄人物。

聖經中的故事記載“大衛是一個小牧童,他去給前線的哥哥送吃的。到了那裡剛好聽見歌利亞在罵戰,大衛自告奮勇要去迎戰。他就穿了一件牧羊衣,一手拿了幾個石頭,一手拿著機弦(一種簡易的投石機)就去了。

歌利亞他還是個孩子,非常不削。於是大衛就對他說,你打我是用刀槍,我打你是以耶和華之名。說著兩人開始迎面衝鋒,大衛一發石子,一下打到了歌利亞的頭裡,歌利亞頓時倒在地上。這時大衛拔出對方的劍砍下了歌利亞的頭。從此以後大衛在以色列人中威望大振,一步一步成為以色列的第二個國王、大衛王朝的開創者。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藝術家都對大衛進行藝術創作,但是大多描述大衛割下歌利牙頭顱的場景,而米開朗基羅選擇的是大衛準備迎戰的狀態,這也是最為人所知的大衛形象。後來大衛像在1527年佛羅倫薩暴動中被敲斷左前臂。

從藝術表現手法看,斷臂大衛雕像,代表巔峰的藝術之美,是安娜進入奇幻視覺世界的源頭,也是產生“司湯達綜合徵”的源頭。大衛雕像多次在不同地方出現,博物館、廣場、酒店,這也佛羅倫薩無處不在的藝術寫照。

在推動影片故事的發展方面,大衛雕像起著預示的作用,表示某種危險蓄勢待發。觀眾在看到大衛雕像之時,也明白殺戮或暴力即將到來。

在角色塑造方面,阿弗雷多是大衛的化生。影片中,連環殺手阿弗雷多,身形矯健,充滿力量,像極了大衛。後來安娜說到 “他已經進入了我身體,控制著我的言行”,也表達出阿圖金對藝術的感受,一切都已經融入到自己的血肉。

如果要把影片當成女權主義來解讀,那麼大衛代表的是堅毅、勇敢俊美的男性形象。但是而阿弗雷多代表的是男性殘暴、血腥的另一面。再次影片也為讀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男性解讀文本。

大衛符號的巧妙運用為影片創造了生命線,穿針引線把故事連接在一起。而對符號關注的本身,也變成了對藝術的一種關注。影片豐富的內含情感也通過大衛得以展現。

2)“7分鐘”符號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博物館美術藏品 一開始的7分鐘


《文藝復興的故事》在“什麼是文藝復興”一章中指出,文藝復興是想看見、想知道、想了解慾望的爆發。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是一場文化復興運動,持續時間約40年,但是對世界的影響卻是永遠。佛羅倫薩作為文藝世界最耀眼的翡冷翠,這裡有太多卓越的經典,從博物館裡的繪畫、雕塑,到街頭藝術,無不展現著人類精神的執著。

阿金圖在影片一開始用7分鐘展示回顧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類歷史上傑出藝術家的作品,探尋活躍在佛羅倫薩各個角落的藝術,涵蓋壁畫裝飾、城市地標和街頭藝術等等。

7分鐘對於一部2小時的電影而言或許是一個誇張的篇幅,但是對於展示文藝復興的輝宏和璀璨卻遠遠不夠。它只能激活觀眾們對進一步瞭解文藝復興的慾望,對佛羅倫薩這個優雅城市的探索激情。

如果說這7分鐘是阿金圖對文藝復興的致敬,是阿金圖對藝術事業的壯志雄心,而“司湯達綜合症”就是阿金圖求而不得的心理寫照。

3) “司湯達”的主題符號,象徵阿圖金一生與藝術的糾葛

7分鐘對文藝復興的致敬,以及後來大衛形象的化生阿弗雷多在安娜身體裡的重生,象徵著阿金圖對自己藝術事業的期望:重生

這部影片拍攝在阿金圖事業低谷時期,是他在移居美國調整心情之後,迴歸意大利拍攝的第一部作品。他與前女友所生的女兒艾莎·阿基主演。

“司湯達綜合症”主線是說安娜和阿弗雷多之間的懸疑、血腥、性侵故事,象徵的卻是阿金圖一生與藝術的情感糾葛。患上“司湯達綜合症”的人通常是狂愛藝術、極具鑑賞力、野心勃勃者。他們要幾天之內欣賞完文藝復興中心的藝術寶藏,結果卻在接踵而來的視覺衝擊中不堪重負。

在文藝復興的長河裡,即使窮盡一生阿金圖能捕捉到的也不過就是皮毛。此時的阿金圖似乎已經有些不堪重負,但是狂熱的追求,讓他無法停止對藝術的幻想,即使一切都是恐懼,他也決心要再次踏上征途。重生是他要對藝術生涯給出的交代。

03 評價與結語

世界著名畫家:詹姆斯·巴里說:缺乏盛情的藝術家好似沒有顏料的畫家。

電影主題《司湯達綜合症》是一位狂熱藝術家的貪、嗔、痴,向璀璨的文藝復興致敬,對孕育藝術重生的城市佛羅倫薩致敬,對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兼收幷蓄藝術的致敬。它傳承意大利式舞臺劇風格,構建一部阿金圖式哥特邪典劇,拋開一味的敘事故事,呈現阿金圖對先鋒派藝術的思考。

同時影片也承載著阿金圖的哲學人文思考。如果再回頭看殺手的名字ALFREDO,實際上跟瑞典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ALFRED).阿德勒的名字一樣。或者這只是巧合,但也可能是刻意,阿金圖的電影深受阿德勒的影響。阿德勒比肩弗洛伊德,他提出“心理雌雄同體”理論,他認為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女性和男性兩種特質。阿金圖的思想中也透著濃厚的男女平等精神,在他開始拍攝電影的年代,用這種表達手法來體現男女平等也具有顛覆式的意義。

大衛作品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也被傳屬於LGBT群體,終生未婚,對男性的身體有著狂熱的迷戀。大衛的化身,殺手阿弗雷多的死去,不難被理解成女權的勝利,但是在安娜身體內的復活,安娜也暴力殺人,告訴人們男性和女性在特質上沒有區別。男性還是女性,罪犯還是受害者,這是阿金圖對 “二元論”世界的挑戰,也是“中性”理論在阿圖金世界裡的勝利。


意大利“邪典電影”《司湯達綜合症》的符號隱喻與主題思考

女主的房間都是怪誕先鋒派畫作


阿金圖一身對藝術充滿盛情,導演作品有二十幾部之多,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傳承他的哲學和藝術思考,用華麗優雅的場面,塑造看似恐懼血腥的場面,用模稜兩可的人物內心,體現男女平等的哲思

影視行業輾轉幾十年,或許他只是想用他特有的視角向大眾展示藝術的內含。在懂他的人的眼中,他們看到藝術,在不懂的人眼裡,他們只看到非常規的混沌敘事。他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常為大眾所理解,但是他又不放棄自己的追去,去迎合大眾市場。

影片為一群對藝術有瘋狂追求的人士發聲。他們為藝術而生,又為藝術所累。劇中殺手阿弗雷多在最後一次與安娜對峙時,告訴安娜“只有你明白,我為什麼選擇你”。一段原本是暴力傷害的行徑,昇華為一種身份認同的追求阿佛雷多變成一種孤獨的執念,這也是阿金圖導演一生追求藝術的心境體現。

邪典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題材,不為迎合大眾,不附庸高雅,不走主流路線,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在阿金圖的影片中,我們看到:好的邪典電影不止是一驚一乍的音樂和演員的嘶吼,而是一場獨特的藝術視覺盛宴,精緻的哥特畫面融合意大利音樂,每部影片都有一場意大利哥特式舞臺劇。阿金圖對藝術的瘋狂追求,是一場為自己而綻放的文藝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