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匣雙諭”­­­——道光帝的艱難選擇 ​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大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愛新覺羅·旻寧駕崩,臨終前,他召見宗人府、御前、軍機、內務府十位大臣,宣佈了他人生最後一個、也是極其重要的決定——皇位的繼承歸屬。

重大臣清晰地聽到了虛弱的道光帝口中說出的旨意: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緊接著,他們在皇四子被召見後打開了立儲鐍匣。當御書被打開後,裡面的內容讓一干大臣著實一驚。詔書裡寫著三行內容,第一行寫道: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第二行寫道: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第三行是第二行內容的滿文。

一匣雙諭”­­­——道光帝的艱難選擇 ​

(道光帝立儲硃諭及臨終硃諭)

一份御書,尤其是事關皇位江山傳承的御書上寫了兩個名字,在滿清歷史乃至整個封建時代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就是這樣一份獨特的御書,真實反映了道光帝在皇位繼承人選擇上的糾結心態。這應該是他人生中做出的最艱難的選擇,

這份御書寫於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即1846年8月8日,此時道光帝已經64歲,在古代的皇帝中算是相當高齡了。在此之前,他一直沒有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至少從史料佐證上看還沒有)。要知道,他的父親嘉慶帝在自己39歲的時候就將剛剛年滿16歲的綿寧(即位前的道光帝,後改為“旻寧”)定為了皇位繼承人。那麼為什麼道光帝遲遲沒有確定皇太子呢。綜合來看,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匣雙諭”­­­——道光帝的艱難選擇 ​

(道光帝朝服像)

首先,他深知當皇帝是天下第一苦差事,尤其想當個好皇帝更不容易,祖宗打下的江山絕不能隨便交給哪位皇子。他本人是在大清帝國急劇衰敗之時坐上龍椅的,執政以來,雖勤政圖治,事必躬親,力倡節儉,想幹出一番輝煌業績,但無奈資質平庸、能力有限,諸如吏治、河工、禁菸、漕運、鹽政等方面均無明顯起色,到頭來反落下遺恨無窮的內憂外患。尤其是鴉片戰爭,雖然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頗高的知名度,但給他帶來的卻是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道光帝頭三個皇子先後夭折,尤其是皇長子奕緯,在23歲朝氣蓬勃的壯年暴卒,使他精神備受打擊,江山延續的希望一再落空。而其他6個兒子都是在皇長子奕緯死後,也就是道光帝49歲之後才陸續出生的,導致他立儲的時間不得不往後推遲,畢竟,他不可能從一幫黃口小兒中選擇繼承人。

待到後幾位皇子稍稍長大之後,皇七子、八子、九子因年紀太小,在皇位繼承人的爭奪中被率先淘汰出局,剩下年齡適當的只有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而皇五子奕誴因長相一般,且性格怪癖,不受道光帝待見,早早被過繼給了道光帝的弟弟、已死去多年且無後的惇恪親王綿愷。這樣就只剩下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然而就是在這兩個兒子中,道光帝卻陷入了長久的迷茫。他不知道選誰了。。。

首先兩位皇子年齡相仿,奕詝長奕訢兩歲。其次,二人各有特點,奕詝老成持重賢慧,但才氣稍顯遜色;奕訢才華出眾且明慧冠人,但看起來有點不夠穩重。其三,他們也各有優勢,奕詝雖為皇四子,但在三位兄長夭亡後,實際上就是長子,要知道這在古代是莫大的優勢,即便如滿清實行密建制度而不用立長不立幼的慣例,也不容小視;皇六子奕訢的優勢在於長相俊美,身體強壯且武藝不凡,而反之,奕詝則不如奕訢那般俊俏,而且野史記載奕詝腿部受過傷,走路稍有不便,換言之,有點跛腳。

當然,這都是旁觀者的分析,最終的裁判和決定權都在道光帝手中。而皇帝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更是不可能輕易表露或者留下證據,因此他的心路歷程旁人自然不可知。但我們從一些側面或許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皇位繼承人只能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中產生,這個即便在當時應該都沒什麼疑問,二人應該都心知肚明,只不過大家諱莫如深而已。關於二人爭奪帝位的故事,野史有精彩的記載,最為知名的就是關於皇四子奕詝老師杜受田的兩個故事。一則是說,杜受田早有擁戴奕詝成就帝業之心,他十分注意窺探揣摩道光帝的心思。這天,道光帝命各位皇子校獵南苑。按照規矩,正在讀書的皇子要奉命外出,臨走時必須向師傅請假,以體現尊師之道。皇四子走到上書房請假,見只有師傅杜受田獨坐齋中。皇四子說明來意後,杜受田示意皇四子近前,對他耳語道:“阿哥到圍場之中,只管別人躍馬射獵就是了,千萬不要出一槍發一箭。不僅你自己如此,並且一定要指揮你的隨從也不要捕殺任何一隻生物。圍獵結束皇上如果問及此事,你應當這樣回答:時下是春天,正值鳥獸懷春生育之際,不忍心獵殺它們以幹天和;而且,我亦不想用馬弓一日之長與各位弟弟爭你高我低。阿哥如此回答皇上,必定能夠符合皇上心意。這是關係你一生成敗的關鍵,一定要切記在心,不可疏忽忘記。”皇四子奕詝果然按師傅所囑行事。南苑校獵之日,在眾皇子中數皇六子所獵禽獸最多,他因此顧盼左右、沾沾自喜。而奕詝默坐一邊,隨從都垂手侍立,一無所獲,皇上便詢問皇四子為何這樣,奕詝按照師傅杜受田所教一套言辭作了回答。道光帝聽了不禁大喜道:“其所思所為,真乃符合仁君的標準啊!”

這故事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精彩了,非常符合古裝宮廷大片的套路,也為皇位爭奪增添了很多戲劇性,而且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認同,甚至還寫入了正史。據《清史稿·杜受田傳》載: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另一則是說,有一次,道光皇帝的病情日漸加重,一天內,他下旨分別召見皇四子和皇六子。奕訢先被召見,他在道光帝面前侃侃而談,從時弊到對策頭頭是道,待皇四子進宮前,杜受田和他說:如果討論時政,你恐怕不如六阿哥(奕訢),所以你見到皇帝就只管趴在那兒哭,以此表達你的孝心就可以了。於是,奕詝撲倒在父皇面前,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相傳,這次召見是道光皇帝有意考察兩位皇子,最終他認定皇四子更為仁孝,選擇讓皇四子奕詝繼承大統,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而皇六子奕訢則在日後被封為了恭親王。

但筆者認為,這兩則故事可信度不高,首先,古代奪位之爭都是比較激烈,甚至事關生死,眾皇子及其導師團隊們絕對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這種密謀之事除了當事人之外,是否有知情的第三者都很難說,尤其是滿清還發生過康熙一朝眾皇子奪位的慘烈鬥爭,當事人不會不謹慎。而在奕詝成功登上寶座之後,也絕不會主動揭短,更不會讓這種消息傳開,因為那樣,就顯得自己的帝位多少有些“來路不正”了。

一匣雙諭”­­­——道光帝的艱難選擇 ​

(咸豐帝朝服像)

不管有多少動人的傳說,不管兩位皇子明裡暗裡有多少激烈的競爭,道光帝內心的掙扎和糾結是無疑的,最大的證據開篇所說的那份著名的立儲硃諭,內容淋漓盡致地顯示了他內心的徘徊不定。他到最後還在猶豫不決,索性把兩個兒子同時寫進諭旨。從這份確鑿的檔案證據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覺到了他對兩個兒子的喜愛,一個給予了江山,另一個給予了作為父皇除了江山之外能給予的最高待遇。

道光帝最終安心地逝去,但他的這個選擇卻影響了大清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的走向。歷史證明,道光帝著實看走了眼,咸豐皇帝確實比他英明不到哪去。作為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他能力平庸,且身體欠佳,剛過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個大爛攤子。他執政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吏治未見好轉,經濟萎靡不振,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不斷,列強侵略日益加劇,二次鴉片戰爭更是讓他英明掃地,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外族入侵面前棄都逃跑的皇帝。

很多人說,如果道光帝當初選擇皇六子奕訢,可能就不會這樣,至少不會這麼爛,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奕訢確實才幹超人,內政外交均有建樹。但歷史不能假設,我們不敢說當初讓皇六子繼承皇位就能做出怎樣驕人的業績,就能改變歷史。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他繼位,慈禧太后就不可能登上歷史舞臺,也不可能掌握中國政權40多年,給國家和民族帶來這麼大的災難。

“一匣雙諭”,如今靜靜的躺在檔案館,時不時接受後人的研學。而當初的人物和故事傳說早已灰飛煙滅,消逝在了歷史的漫漫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