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天水市玉泉觀,

這裡曾是道家全真教在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道觀,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早已不復往日的輝煌。唯有靈官殿前一副楹聯,依然仙風道骨,卓然不群:


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

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


說的是,心懷邪惡的人,求神拜佛是得不到神佛保佑的;心地善良,光明正大的人,不去求神拜佛,也沒有關係。這副發人深省的楹聯,作者是誰早已無從考據,但它直接表達出道家所提倡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入世態度,至今仍振聾發聵,令人深思。


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陵開宗立派,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和其他宗教不同,道教很高冷,根本不傳教,也懶得和別人解釋。


愛信信,不信滾,不要打擾老子飛昇!



但每逢山河破碎、亂世烽火,卻總有道士仗劍出山,斬妖除魔,以微弱之力守護著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


據說很多年前,有位記者來到一個破敗的道觀,觀裡只有一個年邁的道士。記者採訪他時問到,為什麼這裡就他一個人?老道說,當年抗日戰爭的時候,師父帶著師兄弟都下山去抗日了,臨走時留下話:此次下山平亂寇濟太平,若回來則必是盛世。倘若不回,那便不回了!


玉泉觀,就承載著這樣的一段傳奇般的歷史。


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話說中華文明的歷史上,曾經面臨過兩次幾乎亡國滅種的至暗時刻,一次是五胡亂華,一次是崖山之後的宋末元初。


宋末元初,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蹄,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殺戮集團。在數十年擴張史中,他們征服了包括俄羅斯、匈牙利、保加利亞、波斯、伊拉克、阿富汗、中亞各國在內的無數國家。毀滅了無數輝煌的古代文明,統治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全世界死在蒙古軍屠刀之下的人口超過兩個億,單單今天中國境內就有上億人被殺。當時控制著中國北方的金國,鼎盛時人口近6000萬,被蒙古滅亡後,其故地僅剩約900萬人口。


公元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中國北方屍山血海。有個叫王重陽的道士,卻來到了宋金戰爭的最前線。


一住行窩幾十年,蓬頭長目走如顛,

海棠亭下重陽子,蓮葉舟中太乙仙;

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來生前,
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


王重陽,原名王中孚,道號重陽子,世稱重陽真人、重陽祖師。


靖康之恥後北宋滅亡,王室南渡。蒙古扶持傀儡李豫建立偽齊政權,統治著中國北方的廣大疆域。


偽齊政權也效法中原正溯王朝開科取士,王重陽參加了偽齊第一次科舉考試,他報考的是文科,名落孫山。兩年後,偽齊再次開科,已經48歲的王重陽報考武科,沒想到居然考中了甲科第一名!


所以射鵰英雄傳裡說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就是這個原因。


但偽齊政權只給了他個在陝西戶縣甘河鎮徵收酒稅的小吏,

公元115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四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上飲酒,漢鍾離和呂洞賓披髮而至,像所有的傳說一樣,仙人說:此子可教,便授以口訣,飄然而逝,這就是全真教著名的甘河遇仙的故事。


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

一粒丹砂色愈好,玉華山上現殷紅。


公元1161年,金世宗大定元年,王重陽在他工作的甘河鎮南時村挖了個一丈見方的土坑,命名為活死人墓,自稱:王害瘋,害瘋就是精神病的意思。


活死人兮活死人,火風地水要知因。

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



王重陽在活死人墓的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他解釋說: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


公元1167年,金大定四年四月,

年過半百的王重陽,突然放火燒掉了活死人墓邊的草屋,化緣乞食,雲遊四方。兩年後,他漂泊到了山東寧海(山東牟平縣),不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在這裡他收到第一個徒弟:馬鈺,同年創立了全真教。一年多後,王重陽羽化飛昇,和他曾遇到的鐘離權呂洞賓一起,位列仙班,號稱北五祖。


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王重陽一不會畫符、煉丹、捉鬼、打醮之類的變戲法,二不會講經、證道、論禪、算命之類的講道理。


他主張三教平等,儒、釋、道三教合一,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他規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孝經》、《般若心經》為平等的標誌。講究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不娶妻室,不茹葷腥,出家渡世,清修煉養。在衣食住行上澗飲穀食,耐辛苦寒暑,堅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


他的種種神蹟都是捱餓、抗凍之類的要飯絕技,他的理論半儒半墨半佛陀,沒有半點道家理論,王重陽只是全真教的開創者。


王重陽終其一生都沒有上過終南山修煉、活死人墓也不在終南山、全真七子更不在終南山,終南山上的全真教種種,都是金庸原創的,不是史實。


全真第二代掌教馬鈺,才是全真教真正的奠基人,他完善了呂洞賓的性命雙修理論,主張抱元守一,清靜無為,最終才讓全真教像個玄門正宗的樣子。全真七子中的其他六人,其實都是馬鈺發展出的下線。對了,周伯通也是寧海人,和王重陽亦師亦友。


對於全真教的發展貢獻最大的宗師則是第三代掌教:丘處機。


公元1222年,每破城必定屠城的蒙古鐵蹄即將攻破南宋長江防線。


成吉思汗的近臣別迭等人建議:中原的漢族人體質羸弱,對蒙元大軍征伐四海沒什麼作用,不如把他們全部趕出居住區,在江南種草養馬。


早在蒙古和南宋為盟友時,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就曾經率軍攻破漢中和川北,強行借道轉攻金國,殺死沿途宋朝軍民數十萬。成吉思汗之孫闊端,率領號稱四十萬的大軍再次攻入四川,攻破堅決抵抗的成都後放火焚城,時人筆記記載慘死的宋朝軍民竟高達180萬人。


當時的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絕不僅僅是保衛王朝、保衛國家,更是在保衛整個華夏民族的生死存亡!


七十二歲高齡的丘處機,率尹志平等十八名弟子,長途跋涉三萬五千餘里,兩年後到達今天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面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興致勃勃的向丘處機請教起長生的辦法,丘處機卻告訴他要敬天愛民,修身養性、清靜克己。他苦苦規勸成吉思汗:蒙古大軍跟隨大王征戰多年,無非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今天土地得到了,人民卻要被大王殺光了。大王喜歡的能工巧匠,都在人民中間,我為大王計,認為這樣很不划算。


當時在場的所有蒙古將領全部反對,認為這違反了蒙古的既定國策。唯有在場的蒙古丞相耶律楚材支持丘處機,他提出在中原推行賦稅政策,以保證蒙古大軍長期征戰的開銷。成吉思汗同意讓耶律楚材試一試,一年後,耶律楚材交上來大批財物,成吉思汗這才答應不把中原地區變成大草原。


可以說是丘處機和耶律楚才一起,勸說蒙軍在滅亡南宋時放棄了攻城必屠的做法,使得漢人得以保留一部分人口。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耶律楚才後來積極推動蒙古帝國統治集團漢化,行文治開科舉,反對消滅漢字漢語,在宋朝的廢墟里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火種。


我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忠臣良將燦若星辰。在漢民族最危難,即將遭遇滅頂之災的時候,能夠不遠萬里跋涉,展示文化良知,終結人性黑暗歷史進程的,只此道士丘處機一人。


也有人說丘處機是漢奸,為蒙古征服中國出謀劃策。和丘處機同時代的文天祥,他自己寧教身死不教名滅,但為了延續文氏血脈,他讓一個兄弟歸隱,另一個兄弟奉元,咱們不能說文天祥也是漢奸吧?


災難來臨時,百姓們需要的不止是那些挺直脊樑的人,更需要那些即便彎著腰也要守護他們的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丘處機見了成吉思汗以後,成吉思汗賜之以虎符、璽書,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並頒佈了法令:凡是天下信道教者,都可以免除兵役賦稅,不再受蒙古法律制約。漢族精英得以在道教庇護下,忍辱偷生臥薪嚐膽,積累力量等待時機,為不到一百年就推翻了暴元,恢復中華正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丘處機東歸後,就住在了元大都的燕京太極觀中,該觀後來改名為長春宮。從此丘處機成為北方道教的領袖人物,長春宮也成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教進入了最燦爛鼎盛的時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掌管元朝宗教事宜。


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公元1227年,金正大四年,丘處機逝世,第四代掌教尹志平在長春宮東側建立道院,取名白雲觀,至今仍是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


說起尹志平,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小龍女不堪回首的往事,當然那都是小說杜撰。他真正坑爹的,是在他的《真仙直指語錄》裡說丘處機:一番淨身自險死,一番飛石打折三根肋肢。


這裡的淨身,其實是指全真教的種種苦修手段。比如馬鈺本是鉅富,被王重陽勒令他散盡家財,每天只可乞食一缽面,冬日不得烤火,夏日不可喝水。王處一在沙石中長跪不起,其膝磨爛至骨,整日赤腳行走於礪石荊棘,自稱鐵腳仙。丘處機則是晝夜不眠,搬著石頭在來回上下山,整天流汗還不準吃鹽等等。


明清時期的太監們讀到淨身二字,真以為丘處機也和他們一樣,大才子王世貞還編了個故事說丘處機為了謝絕成吉思汗賞賜的美女,三次揮劍自宮,血如泉湧,險死還生。所以在明清兩朝幾百年裡,丘處機都被當成一個為修道而自宮的閹人,還因此成為了太監們供奉的祖師爺。連累的現在很多道觀中丘處機的畫像和塑像,也統統變成了面白無鬚的閹人模樣。


《元史》記載:丘處機為重陽祖師守墓三年後,先到磻溪(今陝西寶雞市東南高新開發區)苦修六年,又在龍門(今陝西省寶雞隴縣龍門洞)修道七載後悟道,所以他創立的教派就叫做:全真教龍門派。多說一句,任法融道長就是全真龍門一脈。


公元1299年,元大德三年,丘處機仙逝二十二年後,他的弟子梁志通,為紀念自己的師父,特地前往丘處機當年的修行地:寶雞市磻溪鎮楊家店村磻溪宮,主持刻造《道德經》石幢。至今保存完好,可以清晰的辨認出梁志通自稱是“

秦州十方玉泉觀主持道人”等字樣。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十二雜記,仙釋卷中有梁志通傳:梁志通,山西介休人,號達玄子。至元丙子間慕道來秦,功成,終玉泉觀。未移時,在長安灞橋於使客傳鑰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脫化留跡也。詔封煙霞無為真人。


據《秦州志》《天水縣誌》記載,元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因感“羲皇生於本土”,故決意在天靖山道觀圯址再起殿宇,幽居修道。因山腹有泉,泉水能治眼疾,故名玉泉,道觀因泉而名玉泉觀。


據說當年的玉泉觀,分上、下兩部分,面積約五平方公里,依山而建,形成左、中、右三路建築的格局。觀中殿、壇、堂、祠、閣、塔,林林總總,各具特色。屋宇千間,規模恢宏。但經歷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玉泉觀在戰火中屢建屢毀,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玉泉觀背後的的故事,講述有深度的天水歷史


古建築和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有形的建築終究會消失,無形的道理卻能永世長存。


我小時候也經常流連在玉泉觀的樹蔭下,這裡承載著我和我同齡人共同的記憶。那時我們住在年久失修的低矮古院裡,嚮往電視裡的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和現代化的生活。為了告別舊的生活方式,我們把古建築、古民居看成是一個地區貧窮落後的標誌,毫不猶豫地進行改建或拆除。


今天日新月異的城市和鄉鎮建設成果,讓我們享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方便、快捷、舒適的現代生活。眼前是停滿了汽車的居民小區、柏油路、鋼筋水泥,曾經生活過的四合院沒有了,曾經走過的巷道石板路也沒有了,我小時候讀書的學校也沒有了。


真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變了,變得不再精緻、不再詩情畫意。我們丟棄了靈魂卻不自知,變成路上那個匆匆而去的背影,來不及品味生活中種種細節帶給我們的感動和美好。


忙亂的生活也許不允許我們過分窮講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帶上靈魂趕路,帶上心去生活。


就走的慢一點吧,讓我們的靈魂跟得上前進的步伐。


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