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天水市玉泉观,

这里曾是道家全真教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唯有灵官殿前一副楹联,依然仙风道骨,卓然不群:


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说的是,心怀邪恶的人,求神拜佛是得不到神佛保佑的;心地善良,光明正大的人,不去求神拜佛,也没有关系。这副发人深省的楹联,作者是谁早已无从考据,但它直接表达出道家所提倡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入世态度,至今仍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自东汉张陵开宗立派,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和其他宗教不同,道教很高冷,根本不传教,也懒得和别人解释。


爱信信,不信滚,不要打扰老子飞升!



但每逢山河破碎、乱世烽火,却总有道士仗剑出山,斩妖除魔,以微弱之力守护着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


据说很多年前,有位记者来到一个破败的道观,观里只有一个年迈的道士。记者采访他时问到,为什么这里就他一个人?老道说,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师父带着师兄弟都下山去抗日了,临走时留下话:此次下山平乱寇济太平,若回来则必是盛世。倘若不回,那便不回了!


玉泉观,就承载着这样的一段传奇般的历史。


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话说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曾经面临过两次几乎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一次是五胡乱华,一次是崖山之后的宋末元初。


宋末元初,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杀戮集团。在数十年扩张史中,他们征服了包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波斯、伊拉克、阿富汗、中亚各国在内的无数国家。毁灭了无数辉煌的古代文明,统治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全世界死在蒙古军屠刀之下的人口超过两个亿,单单今天中国境内就有上亿人被杀。当时控制着中国北方的金国,鼎盛时人口近6000万,被蒙古灭亡后,其故地仅剩约900万人口。


公元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中国北方尸山血海。有个叫王重阳的道士,却来到了宋金战争的最前线。


一住行窝几十年,蓬头长目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来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王重阳,原名王中孚,道号重阳子,世称重阳真人、重阳祖师。


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王室南渡。蒙古扶持傀儡李豫建立伪齐政权,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广大疆域。


伪齐政权也效法中原正溯王朝开科取士,王重阳参加了伪齐第一次科举考试,他报考的是文科,名落孙山。两年后,伪齐再次开科,已经48岁的王重阳报考武科,没想到居然考中了甲科第一名!


所以射雕英雄传里说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就是这个原因。


但伪齐政权只给了他个在陕西户县甘河镇征收酒税的小吏,

公元1159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四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上饮酒,汉钟离和吕洞宾披发而至,像所有的传说一样,仙人说:此子可教,便授以口诀,飘然而逝,这就是全真教著名的甘河遇仙的故事。


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

一粒丹砂色愈好,玉华山上现殷红。


公元1161年,金世宗大定元年,王重阳在他工作的甘河镇南时村挖了个一丈见方的土坑,命名为活死人墓,自称:王害疯,害疯就是精神病的意思。


活死人兮活死人,火风地水要知因。

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的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他解释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


公元1167年,金大定四年四月,

年过半百的王重阳,突然放火烧掉了活死人墓边的草屋,化缘乞食,云游四方。两年后,他漂泊到了山东宁海(山东牟平县),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在这里他收到第一个徒弟:马钰,同年创立了全真教。一年多后,王重阳羽化飞升,和他曾遇到的钟离权吕洞宾一起,位列仙班,号称北五祖。


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王重阳一不会画符、炼丹、捉鬼、打醮之类的变戏法,二不会讲经、证道、论禅、算命之类的讲道理。


他主张三教平等,儒、释、道三教合一,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为平等的标志。讲究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出家渡世,清修炼养。在衣食住行上涧饮谷食,耐辛苦寒暑,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


他的种种神迹都是捱饿、抗冻之类的要饭绝技,他的理论半儒半墨半佛陀,没有半点道家理论,王重阳只是全真教的开创者。


王重阳终其一生都没有上过终南山修炼、活死人墓也不在终南山、全真七子更不在终南山,终南山上的全真教种种,都是金庸原创的,不是史实。


全真第二代掌教马钰,才是全真教真正的奠基人,他完善了吕洞宾的性命双修理论,主张抱元守一,清静无为,最终才让全真教像个玄门正宗的样子。全真七子中的其他六人,其实都是马钰发展出的下线。对了,周伯通也是宁海人,和王重阳亦师亦友。


对于全真教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宗师则是第三代掌教:丘处机。


公元1222年,每破城必定屠城的蒙古铁蹄即将攻破南宋长江防线。


成吉思汗的近臣别迭等人建议:中原的汉族人体质羸弱,对蒙元大军征伐四海没什么作用,不如把他们全部赶出居住区,在江南种草养马。


早在蒙古和南宋为盟友时,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就曾经率军攻破汉中和川北,强行借道转攻金国,杀死沿途宋朝军民数十万。成吉思汗之孙阔端,率领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再次攻入四川,攻破坚决抵抗的成都后放火焚城,时人笔记记载惨死的宋朝军民竟高达180万人。


当时的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绝不仅仅是保卫王朝、保卫国家,更是在保卫整个华夏民族的生死存亡!


七十二岁高龄的丘处机,率尹志平等十八名弟子,长途跋涉三万五千余里,两年后到达今天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面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兴致勃勃的向丘处机请教起长生的办法,丘处机却告诉他要敬天爱民,修身养性、清静克己。他苦苦规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跟随大王征战多年,无非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今天土地得到了,人民却要被大王杀光了。大王喜欢的能工巧匠,都在人民中间,我为大王计,认为这样很不划算。


当时在场的所有蒙古将领全部反对,认为这违反了蒙古的既定国策。唯有在场的蒙古丞相耶律楚材支持丘处机,他提出在中原推行赋税政策,以保证蒙古大军长期征战的开销。成吉思汗同意让耶律楚材试一试,一年后,耶律楚材交上来大批财物,成吉思汗这才答应不把中原地区变成大草原。


可以说是丘处机和耶律楚才一起,劝说蒙军在灭亡南宋时放弃了攻城必屠的做法,使得汉人得以保留一部分人口。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耶律楚才后来积极推动蒙古帝国统治集团汉化,行文治开科举,反对消灭汉字汉语,在宋朝的废墟里保留了华夏文化的火种。


我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忠臣良将灿若星辰。在汉民族最危难,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能够不远万里跋涉,展示文化良知,终结人性黑暗历史进程的,只此道士丘处机一人。


也有人说丘处机是汉奸,为蒙古征服中国出谋划策。和丘处机同时代的文天祥,他自己宁教身死不教名灭,但为了延续文氏血脉,他让一个兄弟归隐,另一个兄弟奉元,咱们不能说文天祥也是汉奸吧?


灾难来临时,百姓们需要的不止是那些挺直脊梁的人,更需要那些即便弯着腰也要守护他们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以后,成吉思汗赐之以虎符、玺书,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并颁布了法令:凡是天下信道教者,都可以免除兵役赋税,不再受蒙古法律制约。汉族精英得以在道教庇护下,忍辱偷生卧薪尝胆,积累力量等待时机,为不到一百年就推翻了暴元,恢复中华正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丘处机东归后,就住在了元大都的燕京太极观中,该观后来改名为长春宫。从此丘处机成为北方道教的领袖人物,长春宫也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教进入了最灿烂鼎盛的时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掌管元朝宗教事宜。


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公元1227年,金正大四年,丘处机逝世,第四代掌教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至今仍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说起尹志平,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小龙女不堪回首的往事,当然那都是小说杜撰。他真正坑爹的,是在他的《真仙直指语录》里说丘处机:一番净身自险死,一番飞石打折三根肋肢。


这里的净身,其实是指全真教的种种苦修手段。比如马钰本是巨富,被王重阳勒令他散尽家财,每天只可乞食一钵面,冬日不得烤火,夏日不可喝水。王处一在沙石中长跪不起,其膝磨烂至骨,整日赤脚行走于砺石荆棘,自称铁脚仙。丘处机则是昼夜不眠,搬着石头在来回上下山,整天流汗还不准吃盐等等。


明清时期的太监们读到净身二字,真以为丘处机也和他们一样,大才子王世贞还编了个故事说丘处机为了谢绝成吉思汗赏赐的美女,三次挥剑自宫,血如泉涌,险死还生。所以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里,丘处机都被当成一个为修道而自宫的阉人,还因此成为了太监们供奉的祖师爷。连累的现在很多道观中丘处机的画像和塑像,也统统变成了面白无须的阉人模样。


《元史》记载:丘处机为重阳祖师守墓三年后,先到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高新开发区)苦修六年,又在龙门(今陕西省宝鸡陇县龙门洞)修道七载后悟道,所以他创立的教派就叫做:全真教龙门派。多说一句,任法融道长就是全真龙门一脉。


公元1299年,元大德三年,丘处机仙逝二十二年后,他的弟子梁志通,为纪念自己的师父,特地前往丘处机当年的修行地:宝鸡市磻溪镇杨家店村磻溪宫,主持刻造《道德经》石幢。至今保存完好,可以清晰的辨认出梁志通自称是“

秦州十方玉泉观主持道人”等字样。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十二杂记,仙释卷中有梁志通传: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玄子。至元丙子间慕道来秦,功成,终玉泉观。未移时,在长安灞桥于使客传钥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脱化留迹也。诏封烟霞无为真人。


据《秦州志》《天水县志》记载,元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因感“羲皇生于本土”,故决意在天靖山道观圯址再起殿宇,幽居修道。因山腹有泉,泉水能治眼疾,故名玉泉,道观因泉而名玉泉观。


据说当年的玉泉观,分上、下两部分,面积约五平方公里,依山而建,形成左、中、右三路建筑的格局。观中殿、坛、堂、祠、阁、塔,林林总总,各具特色。屋宇千间,规模恢宏。但经历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玉泉观在战火中屡建屡毁,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玉泉观背后的的故事,讲述有深度的天水历史


古建筑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有形的建筑终究会消失,无形的道理却能永世长存。


我小时候也经常流连在玉泉观的树荫下,这里承载着我和我同龄人共同的记忆。那时我们住在年久失修的低矮古院里,向往电视里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生活。为了告别旧的生活方式,我们把古建筑、古民居看成是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标志,毫不犹豫地进行改建或拆除。


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和乡镇建设成果,让我们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眼前是停满了汽车的居民小区、柏油路、钢筋水泥,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没有了,曾经走过的巷道石板路也没有了,我小时候读书的学校也没有了。


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了,变得不再精致、不再诗情画意。我们丢弃了灵魂却不自知,变成路上那个匆匆而去的背影,来不及品味生活中种种细节带给我们的感动和美好。


忙乱的生活也许不允许我们过分穷讲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上灵魂赶路,带上心去生活。


就走的慢一点吧,让我们的灵魂跟得上前进的步伐。


更多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