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強調的智慧,是思考人生的真諦嗎

“佛”在廣義上講是“開悟、智慧”,在狹義而講是“佛陀”,在佛教修行世界中,我們常常看到開悟自己、醒悟自己,可是這種開悟並不是靠自身進行醒悟的,在佛教中,智慧是需要通過修行而得到的,並不是通過用腦思考就能開悟。

修行,本就是佛教開悟中的一環

常看新聞,某某放棄全部身家到哪座禪院進行修行,或是誰又棄絕紅塵,遁入空門。此時的你一定在思考,敬佛而已,為何不在家中弄個佛像,每天燒點香,吃點素不就行了?何必跑到寺中去受這個苦,殊不知,對於“佛”而言,開悟是需要修行的。

人是萬物之靈,但靈氣有餘,開悟則不夠,故佛的開悟重在修行,而不是自行思考。在早期佛教的傳播的過程中,並沒有文字以傳佛經一說,而是之後通過幾次大集結將先人所領悟或是已經往生的佛陀故事集結出來,然冀後人能通過這些東西來開開悟自身。

而禪門的十六字真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則更好地體現了禪的特性。在學佛的過程中,每個禪修通過入定的方式,都能看到一些事件,禪修則將看到過些的東西,稱之為禪象,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思考天地運行的奧秘,以達求通天地。

禪修是理性的思考開始

正確的思考有助於開悟自己,如果夾雜太多的個人情感或是個人思想,那麼很容易走入歧途,套用武俠小說的話來說,就是“走火入魔”,故而每一個禪修者都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被過多的個人因素困擾自己。理性的思考,有助於撥開雲霧,達到“佛的智慧”。幻象是生理機能的產物,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種產生方式,對於這些幻象的思考與撥散,則都需要通過理性的思考來進行,否則則會誤歧途。

當“修佛”變為一場儀式

在浮躁的世界中,無論是禪修也好,還是遁入空門也好,似乎這一切都已成為一種過場,真正靜心人開悟的人也越來越少,更多的只是尋求一個心靈的安慰。而市面的各種禪修班也層出不窮,似乎禪修幾天或是幾月就能明心見性;如真能如此速成,就不會只能那麼少數幾人開悟成為佛了。

佛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信仰

有信仰本是一件好事,但並不是人生寄託的所在,佛給予的我們的是智慧的開悟,而不是儀式的表現。佛經中雖然有許多人生的哲學,但在眾多信徒只見唸經,而不見了悟。每每看到唸經降魔之人,嘴角總不免上揚而起,如果真的念上幾句經文就能有如此大的力量,那麼一切又都是什麼呢,不如人人唸經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