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其實用“窮人”一詞並不妥當,一是評判標準眾說紛壇,可以說是很“靈活”;二是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隱含了不屑與嫌棄。筆者想表達的是那些“不那麼富裕的人、生活陷入拮据的人”,偏中性。當下網絡語境中,以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為代表的網民對貧困人群的挖苦、嘲諷蔚然成風,覺得他們懶、蠢、雞賊,筆者認為有必要讓有此心態的人客觀認清自己、學會尊重他人。

真相之一:人以群分≠人以錢分

前陣網上流傳的段子,令人啼笑皆非:高檔小區群平時安靜,有事的時候各種律師醫生公務員出來積極響應幫忙;普通小區群天天都熱鬧,討論小區房價漲跌,什麼消息利好房價會漲;便宜小區也很熱鬧,經常發拼多多等鏈接幫忙點一下,還轉發很多腦殘自媒體震驚體。

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霎時間,這條信息在微信、微博上獲得了數目可觀的轉發與點贊。我得承認這個節奏帶的不錯,充分顯示了某些自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的精神。而許多人將其奉為至理,轉發這個並沾沾自喜的,大多數應該是普通中產或準中產。他們住著不大不小的房子,一邊頂著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一邊還要鄙視住經適房的住戶,以此獲得了巨大的心裡滿足感。段子的邏輯本不值一駁,隨隨便便就能舉出大量高檔小區的例子,你會發現除了地點換了,破事幾乎件件不少。而且人們還忽視了一點:99.9%的互聯網爆紅現象都是背後推手運作的產物,你的價值和品位不值一提,只是被帶節奏了而已。我們發現,這樣的段子還有很多,每每都能搔到中產們的“癢處”,並樂此不疲。

這一現象的背後深層次問題是,許多人習慣於將“人以群分”和“人以錢分”畫上了等號。我們的教育很少教會人們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考,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和實力,看他買哪裡的房子可略知一二。人們一見有如此顯而易見且便於操作的“標籤”區分人群,如獲至寶,從而迅速發揚光大。

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真相是,人群是以價值觀區分的,而以非經濟實力區分。我們可以和一貧如洗的知識分子交流,卻應恥於和粗鄙的有錢人為伍。這一點古人比我們看得通透,如韓信表示後悔自己竟與樊噲(曾經是屠戶)這樣的人一起,雖然樊噲是開國元帥,但和韓信肯定不是一路人,價值觀也合不到一起。如今,人們寧願與粗魯的富人攀親,卻不願與清貧之人帶故,此風不可長。

真相之二:“慕強”與“凌弱”互為表裡

中產階級大多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同時他們也是這套體系的受益者。在很多人的意識中,社達已經成為構建世界的基本法則和鐵律,“黑暗森林”模型大行其道。社會達爾文主義把動物性凌駕於人性之上,已遭學界吐槽久矣。這裡姑且不論其優劣,從結果看,直接導致了全社會強烈的“慕強”心理。

我們知道,人對比自己強的人常常會產生好感,如許多人崇拜奧運會冠軍、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這無可厚非。而“慕強”者則是執意認為強者有成為強者的理由,既然他是強者,他說的話、做的事肯定都是正確的。那麼對於“強者”是如何定義的呢?最簡單的就是如上一節所述,有錢的人。這使許多人看待事物時無形中戴上了有色眼鏡,有錢(權)人在沒倒臺之前,不管他財富或權利是怎麼來的,其所思、所想、所言都是真理,無不奉為金科玉律,並親身效仿。一旦人設崩塌,人們也不會去思考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檢討自己看人的眼光,往往馬上追捧新的強者去了。本文開頭所引用的網絡段子,把高檔小區的人說得個個人中龍鳳,就是迎合了中產階級這種“慕強”又自戀的心態。社會中很多勢利、虛榮的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慕強”的另一面,就是凌弱。仗著話語權的優勢,不自覺的站在所謂強者的立場上,對弱者隨意挖苦與抨擊。記得曾經有人討論如果華人當了美國總統會怎樣,結論是他會為了抹去身上的華裔標籤而對中美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同樣的道理,執意“慕強”的人往往為了表現自己是站在強者一邊的,對弱者的憐憫、同情和善意比一般人來得更少。居高臨下和卑顏屈膝是一體兩面,相信讀者很容易在身邊找到類似“案例”。

真相之三:所有的成功,都是時代的成功

放眼世界,提升格局後,你會發現部分中產階級那種“慕強”和“凌弱”的心態是很可笑的,因為其實他們離自己所嘲笑的群體並不遙遠,卻仍不自知。就如對大象來說,蝸牛和螞蟻爭論比大小是很荒謬的,中產階級就是那隻蝸牛。

所有的成功,都是時代的成功。成功的因素中,個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只佔很小一部分。有的家境、人脈有過人之處,那是借了平臺和環境的光,假設一旦離開這些先決條件,但是保留你的思想、知識,你覺得能夠東山再起嗎?答案是大概率行不通,可能改善境遇,但絕得不到如今的成就。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作為中產階級一份子,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覺得憑藉自身的學歷、能力就算身處底層也能很快翻身,最後結局是她被生活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幡然醒悟後寫了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在香港有一檔電視節目《窮富翁大作戰》,讓富人體驗窮人生活,結果很多富人在失去一切資源後竟然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連餬口都難;對於貧窮這件事,國外比我們研究得更為透徹,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所著《貧窮的本質》就指出,貧困的人在生活中做決策的理性程度與複雜程度絲毫不亞於富人,只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所有的決定都專注於解決短期問題,缺乏對未來進行長線佈局的動力。可見,中產階級與貧困人口的命運並不是生來註定的。

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德希爾·穆來納森在《稀缺》一書中總結道,稀缺是一種詛咒和陷阱,它讓人的視野變得狹隘、決策變得功利和短視,為了滿足稀缺人們不惜拿其他更為珍貴的資源來交換,只為解一時之渴。不僅限於窮人,很多靠奮鬥、加班、996交換得來的普通中產,為了多一些收入,寧願放棄家庭、生活、權利、尊嚴,這樣的決策和為了不請假而不肯就醫的窮人有什麼不同?

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另一種維度的窮人罷了。

中產階級,請停止汙名化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