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深漂用戶2019


不知道大家在玩遊戲時有沒有聽過這一句話,打贏時“不是自己太強,而是對手太弱”;打輸時“不是對手太強,而是自己太弱”。我們從唐朝時往前推,中原王朝的戰鬥力一直十分強悍,逼的少數民族不敢拿起刀槍,只敢載歌載舞。

並不是少數民族強大到越來越難打了,而是漢人民族的封建統治下中原王權政策的改變導致了許多有志之士,放馬南山、整天吟詩作賦。

唐漢之前,民風彪悍,朝廷重視文官、敬重武將,全民好戰成風,雖然不是馬背上的民族,但對於戰爭從不服軟。所以打匈奴、退突厥,擴大版圖疆域。

春秋時期,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從小都在騎馬射箭,軍事素養與少數民族不遑多讓。漢代雖然獨尊儒術,但文人受人尊敬,文官可以談論國家大事,對軍事出謀劃策;武官受人崇拜,靠軍功封侯,獲得官級、名望與財富。從唐、漢再到春秋,武官也可以進入最高權力中心,出將入相;文官可以棄筆從戎,博得一份軍功。在那個時候,皇帝調兵遣將只需虎符即可,沒有出現監軍這個職位(監軍的出現,甚至比主帥的權利更大,影響整個戰局)。

隋朝時科舉制的出現,在唐朝趨於成型,學子三年寒窗才有機會入仕,博得一份大好前程。

於是,民間的孩子開始了勤勉讀書,出現“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高論,大家都盼望高中,然後做官,從此衣食無憂。國家招攬人才也只是招攬這些整天滿口愛國救民的高論和寫一手花團錦簇文章的仕子。從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然後先前的騎馬射箭之類的武學風氣日漸荒廢,產生了一批批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才。

宋朝之時,宋太祖自身便是軍伍中人,他自己明白武力代表著什麼,為了預防“陳橋兵變”這樣的事情重演,他開始抑制武官的權利。

唐末五代軍閥的割據嚴重影響的中央政權,這讓宋朝的統治者又看到了武將帶來的威脅,於是一次又一次的壓制武將的地位和權限。甚至把軍人的權限壓制到了可悲的境地,而那些為了國家浴血奮戰的軍人的地位甚至比罪犯還不如。

在宋朝之前,中央高級軍事長官多是軍人出身,如太尉、大將軍、大司馬等;到宋朝時的高級軍事官員成了文人擔任,靠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漿糊腦袋來指揮戰鬥,結果可想而知。並且宋代後的官員軍事素養極低,將領又隨時被調動,這就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是兵家大忌。

而這種情況也一直影響到了明朝,明朝時期還設立了“監軍”一職,監軍的作用類似虎符,起初這個職位的出發點是好的。古代皇帝調動軍隊需要靠虎符來對接,但是如果虎符丟失或被盜,就會影響部隊調動,有了監軍的存在就能證明統帥的真假。

(明朝監軍多有太監擔任)

監軍還有一個特殊權利,他可以有額外渠道回報戰爭情況上達天聽,這就造成了監軍的權利太大,甚至干涉統帥的指揮決策。明朝時期的戰鬥失敗經常是因監軍隨意干涉指揮造成的,而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中央統治者對武將的不放心,造成武將指揮處處被肘制。

唐漢之前,少數民族不敢長驅直入中原,是因為他們懼怕中原王朝的軍事力量。

漢唐時,不管是匈奴還是突厥,他們被打的撤退幾千裡,突厥甚至絕望的歸降唐朝,剩下的跑去禍害歐洲。

春秋和秦朝時,中原王朝長期與北方民族戰爭:

  • 秦國滅掉了義渠遊牧民族國家

  • 趙國滅掉了強大的遊牧民族中山國;

  • 李牧大敗匈奴;

  • 燕國滅了東胡;

  • 蒙恬率30萬大軍打的匈奴望風而逃;

《過秦論》記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幹彎弓而抱怨”。

而唐之後的宋明,中原王朝重文輕武,皇帝不信武將,軍人地位低下,文人胡亂指揮,導致隨便一個少數民族都敢欺負漢人。

中原王朝在軍事上毫無威懾力可言:

  • 北方遊牧民族敢長驅直入,抓走皇帝、公主及大量漢人女子;

  • 後金入塞如過無人之境,差點攻入北京城;

縱觀歷史,少數民族一直在保留著時刻戰鬥的思想,他們明白唯有不斷戰鬥才能生存,反觀中原王朝卻一直在打壓軍人地位,讓軍人失去作戰的積極性。再也沒有“文能提筆安社稷,武可馬上定乾坤”的民族思想,對手一直在進步,而我們卻一直在退步,落後就要捱打,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所以說,不是少民族越來越難打,也不是對手太強,而是自己太弱。


大國布衣


首先是生產力提高了,唐朝以後,北方遊牧和漁獵民族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在金屬冶煉方面。

比如,從克什米爾和伊朗傳入的鑌鐵技術,讓契丹人的武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史料記載“遼以鑌鐵為號”。大批來自西亞,中亞的工匠為遼朝和後來的金朝打造鑌鐵武器。在冶金技術上超過了北宋。

蒙古更是從西亞學會了回回炮,導致遭圍攻7年的襄陽無法堅守。當時記載: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

清朝也是一樣,從1626年,八旗軍遭到寧遠紅夷大炮轟擊,到1640年以後的松錦大戰,才十多年時間。清軍的重炮部隊已經取得了對明朝的壓倒性優勢。

情況為什麼這樣呢?是因為從契丹佔領幽雲十六州開始,遊牧漁獵民族開始長期佔據城市。大力招募來自西亞,中亞,還有中原的工匠,給予特殊優待。農牧結合,發展冶金業,增加了經濟的穩定性。從契丹開始,再也沒有,遊牧漁獵帝國出現像匈奴和突厥那樣因為一場大雪而亡國的悲劇。

另外就是,中原的鹽鐵專營,越來越嚴厲,直接後果就是,專營導致鐵的質量越來越差。唐宋以後的金屬質量已經趕不上北方漁獵和遊牧民族帝國。宋朝好的工匠都去燒瓷器去了,一本萬利的買。事實上中原鋼甚至不如馬來鋼和倭鋼。

最後就是馬鐙的完全普及化,讓騎兵的騎射和馬上長矛馬刀功夫,得到了極致發揮。而宋朝開始的幾乎完全官營養馬,更是讓養馬質量越來越差。此消彼長,北方遊牧和漁獵民族也就越來越難打了。對手再也不是,早期一場暴風雪就可以亡國,騎著光屁股馬,帶著骨箭石頭箭頭的那些遊牧騎兵了。


深度軍事


唐朝以後以蒙古帝國為代表的遊牧部族,都具有高效的軍事動員能力,其戰爭方式較此前的遊牧部族有很大不同,所以會“越來越難打”。

首先,蒙古帝國賴以成功的軍事要素在於擁有強大的弓騎兵,這是其成功的最基本。

弓騎兵使用的弓是雙曲複合弓,射程可達300米以上,且穿透力驚人,能輕鬆射穿鎖子甲等各種護甲。另外,蒙古士兵都是騎馬的遊牧民(horse-riding nomads),蒙古草原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戰馬。

擁有這些機動性很強的坐騎,再配合強大的弓箭火力,足以發動一場使敵人聞風喪膽的戰爭。

其次,蒙古帝國採取的軍事戰術也是極為豐富的。他們特別善於採取鑿穿戰,即“進如合剌合納,擺如海子樣陣,攻如鑿穿而戰”是也。

蒙古士兵被組織為小型而機動的三三、五五、四五的進攻隊形,在遠距離、大範圍內採取包圍、迂迴的運動,由主力部隊進行鑿穿攻陷。這種戰術取得的功效是顯然的。


總而言之,蒙古帝國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是日趨臃腫中原定居居民所無法相比的。


HuiNanHistory


這種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答案就是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開始自創文字。

在唐之前,眾多民族是沒有用漢字就行了,但唐之後,那些少數民族就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那些少數民族突然開始創造自己的文字了

圖文契丹文

圖為党項文

圖文女真文

文字是什麼?除了是交流的工具,也還是文明的標誌。

正是甲骨文證明了中華文化早在數千年前意見存在

唐之後那些少數民族對自己的外在服飾、內涵文化都對當時的中華文化的區別開始有所在意。

烏克蘭跟俄羅斯同屬斯拉夫人,但是當居住在烏克蘭的斯拉夫人自身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而不是斯拉夫人,於是俄羅斯很難對烏克蘭進行徹底征服。

那麼為什麼唐之後少數民族主義會突然都想搞自己的文化了呢?

那是因為安史之亂,原本華夷一家的國際關係體系,由於安祿山的叛亂,導致漢人對少數民族防範心日益加重。當然作為少數民族,會突然有種隔離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立自己的文化圈。於是是拉攏一幫跟自己穿的衣服相似、說的話相同、吃的飯一樣的一群人。創立自己的文字文化。這樣的少數民族是很難打的。


銫媒體


唐朝之後,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的戰鬥,其實可以轉化為:

“職業經理人”和“職業合夥人”之間的戰鬥。

這就是著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的深層原因。

1. 中原政權越發“精緻”,蛻變為職業經理人。

我們學歷史,最長聽到的一個論斷就是:

“××制度的確立,××的出現,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中國作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兩千年的社會發展,的確是皇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隨著皇權的變化,中國社會也大致處於兩個階段:

1.雙核時代

皇帝與豪族(貴族)共治,或者皇帝與士大夫(社會精英)共治。

2. 單核時代

皇權徹底獲得碾壓性優勢後,失去遏制的皇權瘋狂擴張時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口中說說,變成真實存在後。

就使得體制內的人們,逐漸蛻變為職業經理人。

這也不難理解:

當中國還是雙核時代時,豪門貴族除了對皇帝負責,更要對自己和下面的兄弟負責。

簡單的說就是,豪族更傾向於向下看,要照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階級)。

可是當中國進入皇權至上的單核時代時,所有權統歸皇帝。

大家都是打工仔,只要按照規章制度完成自己的KPI,管他外面天崩地裂。

皇帝也樂得將群體割裂開,既方便管轄,有能防止各個階層串聯。

雖然有部分的讀書人,依舊以天下為己任。

可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天下”是什麼。是一家一姓的王朝?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

當社會集體意志,從對下負責轉變為對上負責後,官僚由此成為職業經理人。

他們在體制內愈發的高效,可是在面對體制外的威脅時,已經力不從心。

官僚職業經理人化的趨勢,一直到近現代才在一個紅色隊伍中被徹底遏制住,當然這已是後話了。

少數民族越發“成熟”,轉變為職業合夥人。

伴隨著中原政權的日益內斂化,草原也從原本的部落制度轉變為職業合夥人。

因為地理原因,遊牧文明天然不能像農耕文明那般,擁有高效的內部合作。而為了彌補合作效率低下,遊牧民族開始謀求對外掠奪的高效性。

對內最高效的就是職業經理人,而對外最高效的就是職業合夥人了。

那些草原的大汗,其實並不像中原的皇帝那般擁有那麼大的權利。

他們不過是壟斷了“戰利品分配權”,只有不斷的掠奪,才能夠有足夠的資源分配。

而大汗的每一個下屬,都算是合夥人。每一場戰鬥,都是為自己而打,戰鬥力肯定更強悍。

從民族到部落再到每一個個體,草原本質就是一個個合夥人。

在進攻時的高效,必然導致停滯時的混亂,這也是“胡虜沒有百年國運”的由來。

如果一個大汗不能帶領屬下進攻和掠奪,那這個大汗瞬間就會被推倒。

後記

經理人負責維持體系的運轉,合夥人負責對外的迅速擴張。

只有真的能調和這兩者的矛盾,才是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前提。

也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我是紫禁的sphere,圖片源於網絡。)


紫禁的sphere


黑熊精來回答

我認為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原因就在於唐朝高度的民族包容。

唐朝高度的民族包容

唐朝皇族的祖上李虎是北周八國柱之一,可以說是北周貴族之一,李虎的後人不斷地與北周鮮卑族貴族通婚,導致他的後人也就是唐初的幾位皇帝都有很多胡人血統。唐高宗李治更是隻有1/4的漢人血統。這也讓皇帝對胡人有一種親切感,也讓胡人在唐朝的地位變得很高。

唐高宗李治

此外,唐朝初期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很多胡人都到唐朝來經商做買賣,也把很多胡人文化傳了進來。在唐朝,看胡女跳舞,聽胡人歌曲變成了一種時尚。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唐代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在官場上,唐朝也重用了很多胡人,讓胡人來鎮守邊關,允許少數民族部落往漢地內遷,並給他們加官封爵,鎮守邊疆。

唐朝胡人

這些跡象都能體現出唐朝高度的民族包容,促進了民族融合,照道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可這樣做也有著很多的弊端。

胡人在遷入漢地的過程中,也吸收了很多先進的漢文化,再加上他們管理的漢地生產力普遍高於他們原本居住的地方,生產力反作用於生產關係,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後,少數民族也開始快速的封建化。可以說這段時期,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得到了飛躍的提升。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水平逐漸靠攏。

安祿山

這些少數民族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開始向唐朝朝廷發起挑戰,安史之亂由此爆發。

少數民族的正式崛起

安史之亂前的少數民族雖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但是因為唐朝強大的國力,他們還不敢自立門戶。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迅速衰落,地方勢力崛起,其中就有很多少數民族勢力。

少數民族經過了唐朝將近一百多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完成了封建化,在自己的國家內創建科舉制度,任用漢臣,定國號,建立都城。這些都是之前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未發生過的。

唐朝初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勢力——東突厥是一個部落制國家

唐朝末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契丹已經發展成一個封建制國家

由於少數民族在唐朝時期佔領了大量漢地,並在唐朝衰落後紛紛獨立建國。到了五代十國和宋朝,漢人的領土變得很小,連幽雲十六州都沒了。而少數民族經過了唐朝的封建化之後,實力遠遠強於之前的少數民族,

可以說宋朝是外患最為嚴重的一個王朝。

宋朝

南北面官制度的出現

在之前的南北朝時期中,少數民族雖然快速封建化,但最終還是被漢文化給融合掉了,可到了唐末,這種現象被打破了。

遼朝創建了一種制度,叫南北面官。遼朝統治者根據漢人和少數民族建立不同的官制,俗稱:官分南北,因俗而治。

針對漢人,遼朝創立了科舉制度來選拔漢人人才。針對少數民族,遼朝保留了少數民族封建化之前的部落制,在部落中挑選人才。

南北面官

這種制度避免了少數民族因漢化而消亡,在漢化的同時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習俗傳統。少數民族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總結

唐朝由於其高度的民族包容,讓少數民族吸收到了大量先進的漢文化,少數民族的內遷也讓其生產力大大提升,少數民族開始了大規模的封建化,實力大大提升。南北面官制度讓少數民族避免了被漢文化徹底融合消亡的現象。

少數民族迅速發展,逐漸可以與漢民族王朝形成對立局面,也讓漢民族王朝越來越難對付。

宋、遼、西夏對立局面


黑熊精講歷史




契丹騎兵


從秦、漢開始,中原漢族政權就和北方少數民族進行了長期廝殺爭鬥。從軍事實力來說,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原政權對北方少數民族總體佔有較大優勢。唐末五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崛起,軍事實力發生質的飛躍。這次飛躍是從後晉太祖石敬瑭送給契丹“幽雲十六州”開始的。後晉太祖石敬唐為了壯大自己,爭取外援,主動投靠契丹人,自稱兒皇帝,將原本屬於中原政權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契丹民族因此開始逐漸強大,為中原漢族政權埋下了禍根。

佔據了“幽雲十六州”的契丹人,從此開始了亦耕亦牧的生活。這一時期,大量漢人加入契丹政權,為契丹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尤其是組織文化、軍事指揮文化,以及先進的生產力和武器生產工藝。契丹政權靈活地採取南北院兩套管理制度,南院管理漢族農耕地區,北院管理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算是最早的“一國兩制”。

北方遊牧民族本身不缺優良的戰馬,從小生活在馬背上,善騎射,加之有了先進的理論武裝和生產工藝,如虎添翼。此後他們不僅兵強馬壯,而且組織越來越嚴密,決策越來越靠譜,軍事指揮越來越科學。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對收復“幽雲十六州”志在必得,為此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北伐,都被契丹大敗。



北宋和遼對峙圖


第一次北伐,趙光義自己差點成了契丹的俘虜;第二次北伐,即公元989年的雍熙北伐,宋朝動員了三路大軍約30萬軍隊,先後徵調了近百萬民夫運糧食和武器裝備,準備不可謂充分,考慮不可謂不周到,力量不可謂不強大。但是,宋太宗最終還是在幽州(今北京)功敗垂成,被契丹打的大敗而歸。在這兩場戰爭中,契丹軍隊都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水平,他們已經把孫子兵法用的爐火純青。

契丹建國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進步的一次質的飛越,不但文明程度得到較大提高,而且在軍事裝備、武器改良方面也都有大的提升;在部隊指揮上,幾乎都是皇室親王領兵指揮作戰,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等,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文化水平和指揮水平在當時都堪稱一流。金國剛崛起時,騎兵異常彪悍,加上對馬具的改良,對漢族軍事思想的進一步吸收,金國生成了一支擁有強大戰鬥力的騎兵部隊。

當是,金國建立了比較先進的猛安謀克軍事制度:猛安是千夫長,謀克是百夫長,再往下還有什長、伍長。伍長一組五個人,什長一組十個人,下轄兩個伍長。謀克手下一百人,手下十個什長,二十個伍長。軍事組織十分嚴密,指揮系統非常高效。這算是後來滿清八旗制度的前身。金滅遼以後,金朝的軍事力量比早期的遼朝更勝一籌。金朝在騎兵裝備、戰法運用、攻城技術等方面又有了較大進步。



金國騎兵 圖畫


北宋滅亡前,大臣李鄴被派去金朝談判,根據所見所聞,他形容金兵“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北宋君臣認為李鄴說的過於誇張,說他長別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後來,金兵殺來了,才發現李鄴說的果真八九不離十。

金國滅亡北宋的時候,有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至少20萬,並且出現了大規模人、馬皆披鎧甲的重裝騎兵(鐵浮屠)部隊。同樣,金朝的統治集團也不再是之前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文盲,像完顏宗弼、完顏宗瀚等皇室親王,都是熟讀兵法的才俊,他們的軍事指揮水平都足以名垂軍史。

在與中原政權爭鬥的過程中,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良戰馬。在這種優勢下,將領的軍事才能和軍事組織能力又提高到和漢人差不多的水平,那漢人怎麼打的過他們?金朝將南宋打怕了,只是金國當時政治水平還不夠高明,要想完全佔領南宋,也很難做到,只好和南宋議和。議和後,金國的金世宗開造了“大定盛世”,金世宗本人被朱熹譽為小堯舜,金國當時的治理水平一點都不比南宋差。



南宋和金朝對峙圖


再後來,南宋被蒙古軍隊滅亡。南北兩宋都是亡於北方少數民族,第一次是被完顏家族建立的金朝滅亡,第一次是被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元朝滅亡。這足以反映當時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在軍事力量對比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當時,這種軍事實力對比的變化是少數民族文化和生產力進步推動的,不是某一個人能改變的。

元朝的騎兵更是橫掃歐亞大陸。他們所向無敵的原因不光是兵強馬壯,更重要的是統帥的軍事指揮水平高超,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是偉大的軍事指揮家。

元朝消滅南宋後,確立了在全中國的統治。對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這是破天荒的是第一次。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元朝蒙古統治者的統治經驗明顯存在不足,自身皇權設計不穩,內訌頻發,迅速腐化。所以,元朝不到百年就退出了在中原統治,回到祖祖輩輩生活的蒙古高原。

隨後,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掃蕩,明成祖朱棣更是多次御駕親征蒙古高原。朱棣時期的明朝軍隊,也可算是打遍東亞大陸無敵手。這一段時期,明朝中央王朝短暫保持了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壓倒性軍事優勢。



徐達進北平 圖畫


但是,到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後,蒙古人又開始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時常越過明朝長城防線搶掠、殺人。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來犯之敵,其中大約有5萬騎兵,6萬火槍部隊,但是在河北懷來縣的土木堡被也先的騎兵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被俘虜。這次失敗,固然和明朝指揮失誤的存在重大關聯,但如果蒙古人沒有強大的軍力,肯定也無法消滅這麼多明軍。之後,明朝對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真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對付。

《明英宗實錄》記載了巡按監察御史張昊在景泰元年(1550年)的一個上疏:“虜酋也先分道入寇,或二三百騎我軍雖千百不能擒,或四五百人我軍雖數萬不能勝。”翻譯成白話文:“瓦剌的也先太師,率兩三百騎兵來犯的時候,我們有上千人的軍隊,但是我們對他們沒有辦法;他們來了四五百人的時候,我們有上萬人,我們對他們還是沒辦法。”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北方邊防都是採取以守為主。但是防不勝防,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的俺答汗還率軍殺到北京城外(庚戌之變),嚇得嘉靖皇帝驚慌失措。後來,從崇禎二年(1629年)開始到明朝滅亡前,滿族騎兵更是5次殺到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燒殺搶掠,明朝雖然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滅亡的,但是李自成和南明的殘餘政權都是被滿清消滅的。



電影《最終武器:弓》滿族騎兵劇照


滿族騎兵當年有多厲害?可以說是打遍東亞無敵手,是當時東亞最強大的、組織最好的軍隊。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韓國拍攝的電影《最終武器:弓》,雖然是電影,俗話說,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大體也可以看的出那個時候滿族騎兵的驍勇善戰。

歲月輪流轉,到17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後,蒸汽機出現,新型熱兵器(滑膛步槍、機槍、大炮等)不斷出現,新型交通工具(鐵路、汽車)也開始出現。工業革命對戰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戰馬對戰爭勝負的影響逐漸變小,戰馬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也不斷減弱。此後,人口數量佔劣勢的少數民族開始再次落寞。


坐看東南了


大家好,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其實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原王朝對待周邊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對漠北遊牧民族,就逐漸落伍了。

我國最強盛的時代,其實是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一個諸侯國的戰鬥力都比後世一個王朝的戰鬥力要強大。

比如說,燕國和明朝。這裡舉例燕國最適合,因為燕國定都薊——北京,明朝也定都北京,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燕國是燕王守國門,結果,明朝天子被蒙古也先抓住了……明長城越修越靠北京,燕長城則遠在內蒙。

下圖藍色的是明長城,紅色的是燕長城和趙長城,綠色的是漢長城。

2.強漢盛唐,其實是有原因的。

(1)漢朝強大是因為華夏民族從春秋戰國時代遺傳的血性沒有退去,有著野蠻的驕傲!

在戰國血性被儒家洗腦之後,漢人王朝在抵抗少數民族時就開始落下風了,在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漢人基本上不是被殺,就是與少數民族融合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融入到被儒家洗腦之後的漢族中,這股新鮮血液沖淡了儒家思想的腐化能力,使得漢族人又獲得了新生,因此才有隋唐的強盛。

隋朝楊堅的楊氏,在北朝時曾一度被改姓為普六茹氏,李淵的先祖則被改姓為大野氏,聽著有點像今天日本的姓氏。

(2)因此,唐朝的強盛,是因為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的野性注入到一潭死水的漢文化中。

唐朝以後,宋朝建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如遼、西夏、金沒有像孝文帝時代那樣徹底地融入漢族,只是部分融入,部分保留了。

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量不夠,漢文化在宋朝還出現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所以宋朝的漢人的開拓進取的精神,終於被徹底抹殺、閹割。

党項人被蒙古人滅亡,契丹人分散(分別融入漢族、達斡爾族、女真族、吉爾吉斯族等),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再融合蒙古和漢族人,金國的女真人後來成為了明末清初的滿族人……

這說明少數民族已經意識到漢人文化存在著很多問題,不向秦漢時代那樣受周邊民族的瞻仰,因此都不再打算融合進漢族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在我國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很厲害,但是對於中原政權來說,並不是威脅很大,無論是兩漢時期的匈奴,還是三國時期的烏桓,鮮卑,還是五胡亂華時期的五胡,對於中原政權的打擊有限,為何唐朝之後,北方甚至西部的少數民族越來越厲害了,越來越難打了呢?


‖遊牧民族實力強勁,已成心腹大患


唐代以前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最東過不了遼東,東北蠻族又多生活在深山老林裡面,與中原王朝的交往比較少。唐中期以後,在東北設置了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羈縻機構,東北民族得以直接接觸到中原文化。

其中一個比較接傑出的代表就是靺鞨與契丹,前者建立了渤海國,有海東盛國之美名,至於後者,由於五代亂世十分動亂,許多漢人人才紛紛通過幽州等地前往東北地區避難,契丹的耶律阿保機收納漢人人才,利用漢人工匠在塞外修築了中國遊牧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座城池——上京臨潢府,漢人人才中最有名的一個叫韓延徽,他確立了契丹的各類典章制度,推動契丹走向封建化。 五代時期以中原之兵力,以幽雲之地利,足以抗拒東北的軍事壓力,然而石敬瑭為當皇帝把中原的門戶幽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契丹,從此中原再無關隘可據。


‖中原政權實力孱弱,已經不及遊牧民族

唐朝之前的外族象匈奴等,是以掠奪人口財富為主,從戰略的大角度來說,他們並沒有大戰略目的。因此他們的作戰,是類似於“打草谷”,就是分散兵力,派出若干支小部隊,從東到西上千公里分別進攻,但都不深入,彼此間也沒有配合。即使他們強盛的時候,他們擊敗了漢朝的邊軍,也是掠奪一下就撤回去,從來沒有繼續深入到中原河南甚至黃河以南。

契丹人興起之後,北方民族開始有了大戰略目的,特別是金、蒙古的軍隊,他們常常是集中大軍,一點突破,然後長驅直入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帶,以破壞中原王朝的實力為目的進行燒殺破壞。象金兵,一突破邊境,即使北方還有太原這樣的重鎮沒有攻克,大軍仍然長驅直入殺到汴京,後來完顏宗弼(兀朮)南下追擊宋高宗趙構的時候,甚至一直追擊到渡過長江,把宋高宗逼到從浙江坐船出海。

‖農耕文明的反擊只能保持對峙局面


作為農耕文明,要守整個線,而北方民族進攻是集中兵力選擇一個點,不管是哪個點被突破,都會長驅直入核心地帶,逼迫你簽訂城下之盟,即使中原王朝總體的兵力佔優勢,但在被突破和被長驅直入的路線上,通常都反而是處於局部的劣勢。

當然,北方民族這種戰法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中原王朝一旦猜到他們的進攻路線,或者讓他們在某個重要城池前無法突破,雙方軍隊來進行決戰,那很多情況下,中原王朝是會取得勝利的,這就是後來南宋能夠跟金、蒙古對峙的原因。



總而言之:自唐之後,北方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根源在於:遊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逐步深入和農耕民族實力大不如前導致的,雙方攻守形勢轉變,導致了這一結果。


源稚生


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

事實上,從整個歷史來看,中原王朝在與周邊民族的作戰就從來沒有說自始至終處於優勢地位,雙方處於不斷的轉化過程中。

秦漢時期,面對的主要是匈奴人,西漢從早期的被動挨打,無奈和親,到武帝時期通過三次大的征伐,基本解決這一問題;但東漢時期,當匈奴問題不再是主要邊境問題的時候,羌族問題顯現,又消耗了中原王朝的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有人說,東漢實亡於此!

從184年開始,伴隨著中原的動盪,少數民族內遷趨勢明顯。在分裂百年之後,西晉短暫統一,但禍起蕭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重創中原王朝,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此一時期,北方成為少數民族的天下,東晉只能偏安於東南!

五胡十六國時期終結,北朝登上歷史舞臺,鮮卑族成為北方政治的主角,縱使北方有漢人建立的政權,但那也是胡化後的漢人,如北齊。南北朝之間亦有戰爭,從均勢到北方優勢越來越明顯,最終由北方的隋統一全國!這次統一,何嘗不是少數民族的一次成功呢!或許,可以說是新漢人的成功吧!

隋文帝

縱使到了唐朝,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但從整個唐朝歷史看,對吐蕃、回鶻、南詔始終沒有形成壓倒性態勢,唐的周邊環境並不比宋好到哪裡去!甚至在盛唐時期,一樣敗於南詔!唐後期,成都之戰更是顯示出少數民族戰力之強!

從北宋以後,我們看到似乎敗仗越來越多,但試想一點,如果真的不堪一擊的話,北宋不是早亡於遼或西夏了麼?北宋亡於金,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雙方實力不至於如此之大,所以南宋可以偏安於東南,與金成對峙之勢!

至於元、清兩代為何能建立起統一全國的王朝,那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問題了。但通過兩朝歷史,至少可以這樣認為:

軍事是政治的體現,明朝表現尤為突出。南明內部政治過於混亂,否則以明當時的實力,縱使丟掉北方,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失去南方呢?不至於如此的不堪一擊啊!

不知您對於這一問題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