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在電視劇《知否》第一集中明蘭贏了顧二叔的那場投壺比試。

這場遊戲原先是盛家三郎楓哥兒以其姐華蘭的聘雁為賭注,與化名為"白燁"的顧二叔進行投壺遊戲,奈何技不如人,心態也不穩,差點把華蘭的聘雁給輸掉,把王大娘子給氣得揚言要扒了這小子的皮。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好在小明蘭投壺救場,贏了二叔,才不至於把聘雁賭輸了。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明蘭通過這場投壺比拼,贏得了父親的注意,她和衛小娘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也為後面發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此為後話不談。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為什麼盛紘對明蘭會投壺這件事情這麼驚訝呢?投壺這項遊戲在當時是什麼樣的存在?

投壺說是遊戲,其實也是一種禮儀。

投壺源於射禮,起源於春秋時期,是古代上流社會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可以說是一種貴族遊戲。

在戰國時期,諸侯宴飲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賓客射箭,那時候,"射"是六藝中的一項,如果成年的男子不會射箭是會被人恥笑的,而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好推辭的。

到後來,由於庭院不夠寬敞加上賓客眾多,還有就是部分賓客的確是不會射箭,就用箭矢投酒壺代替,長此以往,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流行於宴席間,成為士大夫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知否》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時期,在宋朝,投壺依舊是皇宮貴族消遣、高門大戶人家在宴飲時喜歡的一項遊戲。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不僅是因為投壺是一項"古禮",符合士大夫、文人們雅緻的生活方式,還因為投壺這項遊戲既可鍛鍊身體又能修身養性。

所以在劇裡,衛小娘說是:"鄉下人的把戲,不值得同人講的",也是過於謙虛了。

《知否》明蘭生母衛小娘的原身家庭並不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從對話中也可知,衛小娘的原身家庭在落魄前想來也是不差的。

那麼,投壺怎麼玩?

在《禮記·投壺》中對投壺的玩法有詳細記載:投壺的時候,要箭頭一端投入壺中才算投進,如果箭尾投入壺中則是不算數的,而且主人與賓客要交替地進行投擲,如果一方連續地投擲,就是投進了也不算數。

按照投壺規則,主賓雙方如有人將矢投進了壺中,記作一籌,司射(相當於記分員)就要相應地為他記為一算,籌和算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計分器。一個回合結束之後,得算多的人就是勝者,勝利的一方要倒一杯罰酒讓輸者喝下,名曰"罰酒禮"。

但其實在古代,酒也是很珍貴的食物,說是罰酒,倒不如說是給對方的一種補償和勸慰。

投壺遊戲需要準備什麼?

玩投壺需要準備三樣東西即可:壺、矢和算。

《禮記·投壺》中對投壺的禮器是這麼描述的:投壺所用的壺,頸部七寸長,腹部五寸長,口徑為二寸半,容量為一斗五升。壺中放有小豆,目的是防止投進的矢又重新跳出來。

投壺所用的"矢",是用不剝掉木皮的拓木或棘木製成,根據投壺場景的不同矢的長度也不一樣。

如果是在室內投壺,矢的長度一般就是兩尺長;在堂上投壺,一般就用兩尺八寸長的矢;如果是在庭院中玩投壺,就要用三尺六寸長的矢,主賓的坐席與放壺的地方要有兩矢半的距離。而計分用的"算",長度為一尺二寸。

《禮記》成書於漢代,在漢代,十寸為一尺,一尺約等於21.35—23.75釐米。

也就是說如果在室內投壺,投壺的點與壺所在的位置距離大概是一米多點,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做個簡易版的投壺遊戲,看自己能不能投的進去,反正在家閒著也是閒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