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枵館:嬰兒,老子眼中最理想的人格

文|玄枵

讀《道德經》,如果稍微留心一番,就會發現,老子在《道德經》中啊,反覆地說到嬰兒。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嬰兒為什麼會獲得老子如此的讚許呢?

我們觀察一下剛剛出生的嬰兒,會發現它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嬰兒的拳頭總是握得緊緊的,《道德經》中稱作“握固”。當媽媽的都知道,小寶貝剛生下來一段時間,手的力氣是很大的。你把手指或者任何東西放到它手心,它就會立即攥緊拳頭,抓得很牢固。現代科學把它叫“抓握反應”或者“握持反射”,而中醫則認為這是嬰兒肝氣很充足,如同春天的一棵春筍,幾乎能把石頭和磚塊撬開,生髮能力很強。

嬰兒喜怒無常,一會啼哭一會嬉笑,且啼哭的時候沒有眼淚,嗓子再怎麼喊也不會沙啞,老子說這是“終日號而不嗄”。然而,成年人稍微哭一會兒,就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得久了,頭疼、腹瀉、嘔吐各種症狀都來了。而嬰兒整天大哭不止,嗓音卻絲毫不弱。這是因為成人哭,是真動了情,心裡是悲哀的。而嬰兒的哭,則是對外界的一種訴求。它們的訴求得到了回應,就會破啼而笑,把剛才的哭忘到爪哇國去了。


玄枵館:嬰兒,老子眼中最理想的人格

嬰兒的臉渾圓飽滿,一副團團天真的模樣。沒有一個嬰兒像成人那樣是瓜子臉。而且,嬰兒都很討人喜歡,因為它們的眼神中從來看不到焦慮、悲傷、厭惡、憎恨、後悔、嫉妒、冷漠。嬰兒沒有害人之心,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和壓力。

嬰兒雖然很柔弱,但是它們的精力無比旺盛,只要不睡覺,醒著都是一派生氣盎然的樣子,不像大人總是想找個靠背沙發坐著或躺著。甚至坐在那裡把腿翹到桌子上,才覺得舒服。而嬰兒,片刻沒有安靜的時候。這是因為嬰兒元氣純和,一脈天真,而人隨著年紀增長,這種元陽之氣就會越來越弱,清陽之氣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濁陰之氣,人也變得可愛不起來了。

民間中醫還有一個說法,六個月以內的嬰兒不受病。而且,在老子這裡被強化了:嬰兒不受邪。他說:看似弱小的嬰兒,卻不為物所傷害。馬蜂、蠍子、毒蛇不會攻擊嬰兒,怪獸猛禽也不會加害嬰兒(蜂蠆虺蛇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因為嬰兒沒有害物之心,物自然也不會去侵害它。

講到這裡,不說老子了,連我都很佩服,甚至崇拜嬰兒了。

玄枵館:嬰兒,老子眼中最理想的人格


老子把嬰兒看作最理想的人格,說:聖人皆孩之。就是聖人就是擁有嬰兒之性的人。

嬰兒沒有知識,也沒有慾望,一切的聲音和行為都是本能的。但是,看它們的眼神,好像又什麼都知道。聖人不就是這樣麼?聖人滿腹才學,但是不看重知識,以求達到一種寡慾少求的境界。


我們的身邊,應該也不乏這種人,他學富五車,知識遠遠超乎於常人,但他的精神境界可能還是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爛漫。根據老子的辨證觀,知的極端不就是不知嗎?知識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謙遜,就會閉嘴,就會覺得自己是無知的。

除了看淡了知識,他們還會看淡身外之物,不為物質、名利等其他因素所束縛。這樣的人,最終會達到與天地精神共相往來的境界,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天真”,為本心而活。


玄枵館:嬰兒,老子眼中最理想的人格

中國的文化史上,最不乏這般人。有不計其數的人,都擁有嬰兒之性、赤子之心,比如孔孟、屈原、竹林七賢、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等。這些人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純粹,並且執著於純粹。

比如孔子,他能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像一個永不言棄的追夢人。孟子呢,為了取義,不惜舍掉自己的生命,一腔熱血,了無渣滓。這兩人與我們之間,雖已遙隔幾千年,但他們的精神還望之蔚然。

屈原更不用說,簡直是“肝膽皆冰雪,表裡俱澄澈”,眼裡容不得一星半點腌臢的人,乾淨得像雪一樣。後來時代的竹林七賢,也遺世獨立,他們的風骨,如在雲端。還有“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以及生境潦倒仍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都是赤子、嬰兒一類的人。

老子說:聖人皆孩之,而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嬰兒是老子眼中的聖人,赤子是孟子口中的大人。道家哲學也好,儒家哲學也好,都是不遺餘力地呼籲我們找回人性的本真。


可今天的孩子們,卻生活在“成熟化”的桎梏之中。像個大人一樣懂事,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但是殊不知,真正懂事的人,時刻不失其赤子之心、嬰兒之性,在求知與為道的路上,早已完成了生命的反轉與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