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方面基層學校缺教師,而另一個方面大量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四處求職?

崑崙雪74529905


這種現象很正常,是個結構性的問題。基層學校缺教師,大量的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這裡的原因很多。

其一,基層學校缺教師,師範畢業生根本不願意去,並不是無學可教,因為很多鄉村學校條件艱苦,師範畢業生根本就不想去從事鄉村教師工作。

其二,不少地方教師待遇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一個月三千塊不到的工資,是招不到師範畢業生的,最近廣西招聘教師好多崗位無人問津就是明證。其實並非廣西一地,不少地方都有類似的現象。

其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教師待遇比較好,但是沒有教學經驗的師範院校畢業生很難進入。大多學校更樂於招聘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這些教師從不發達地區飛往發達地區,沒有教學經驗的師範生在這些老師面前是沒有競爭力。

其四,有不少師範院校的學生,雖然讀的是師範,壓根就沒有從事教師職業的打算,這不能叫無學可教,這還是因為教師職業沒有吸引力所致。

其五,學校缺人,但是沒有編制,只能用臨時代課教師。這是體制上的問題,編制和實際需要有時候是脫節的,因為編制調整跟不上教師的動態變化。

其六,大學生到處求職,並非就是沒有職可就,而是人家根本看不上教師,而是在選擇其他職業,這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有些大學生畢業後,就想在家啃老,根本就不想工作,有什麼辦法?

總之,這裡面的因素狠多,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師範畢業生跟學校缺人並不是一對一的供需關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好一概而論。


當代師說


教育既是我們最基本的權利,也是一個永恆的社會話題。造成目前這種兩難情況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點來看。

第一,是什麼。提問中所說的“基層學校”應該是指鄉村中小學,因為據我自己親眼看到的情況,城市裡的基層學校,尤其是重點中小學,是基本不缺老師的,想進去當老師還得託人情找關係。鄉村中小學為什麼會缺老師?因為沒人願意去。為什麼沒人願意去?因為鄉村中小學老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經濟收入很低。

我自己就在基層學校當過老師。一般來說,各地“重點學校”的老師還是相當搶手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錯,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工作,即便退休了,自己找點事幹也身價不菲。但是條件很差的鄉村中小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學生不多,老師更少,經費不足,前途不妙。說直白一點,就是鄉村中小學的老師要錢沒錢,要名沒名,甚至連教師編制都成問題,如果不是實在走投無路,很少有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願意去鄉村中小學工作的。因為,理想固然重要,但是麵包和麵子也很重要,人要活在當下,不能不現實一點。

第二,為什麼。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為什麼會這樣,跟制度建設沒跟上有很大的關係。

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位,規矩是第一位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事實,但是卻總是感覺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去改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缺少了規矩。什麼規矩?國家的相關政策,換句話說就是制度建設很滯後。

現在的情況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重點學校不缺老師,但是應聘者絡繹不絕,鄉村學校很缺老師,但是根本無人問津。這是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還在進一步加劇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可以這麼說,如果國家不在教育改革上拿出一些顛覆式的舉措,這種局面將很難扭轉。我們很敬佩那些立志去大山裡教書的人,但是我們也很清楚,他們的精神雖然偉大,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會非常有限。因為沒有國家制度的保障與支持,靠個人意願是改變不了大趨勢的。

第三,怎麼辦。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面對非常之形勢,必須採取非常之手段。

治重病就得下猛藥,比如建立新制度來確保鄉村中小學老師們的工資待遇和上升通道,以此來吸引人才。記得我在新東方工作的時候,老俞作為兩會代表,曾數次在兩會上提出了“讓農村學校老師的工資比城裡學校老師的工資高30%”的議案,目的就是想改變這種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只是貌似沒有迴音。

現在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我想這種顯而易見的社會問題一定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地強大,一定離不開教育的強大,而教育要想強大,這種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分配不公,必須要妥善地解決。所以,即使現在看起來問題挺嚴重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這樣的問題不會拖得太久了,也許用不了多久,國家就會出臺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來糾正與改善它們了。


陳向東


基層學校確實缺老師,但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的現象倒並不普遍。

二胎政策放開,確實擴大了幼教市場,而從目前高校師範生的培養目標來看,幼兒階段教育並沒有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培養人才和市場需求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但總體情況還是供不應求。

中小學教師緊缺的狀況沒能改變。尤其大城市情況更為突出。

筆者接觸過一家全國連鎖的培訓學校,他們近兩年從某城市的師範大學招了幾十位年輕老師從事教師崗位。他們的評價是,四個字:“非常好用!”從待遇來看,這家培訓學校給的收入不低,要求自然也不低;但重要的是,他們通過用人方面和學生反映以及學生的考試水平上,對這幾批師範校畢業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這個案中,我們不難發現,用人單位要求和畢業生心理訴求之間的匹配度非常重要。


如果人才真的是好用的,讓用人單位多花點錢多投入一些資本,他們是願意的。

關鍵還是看,如何好用和如何用好人。

上文中所說的培訓學校,他們有自己的培訓理念和經過精密設計的課程體系,他們當然希望招聘來的老師能把這套體系摸索清楚,把課程的優勢通過年輕老師的教授體現出來。所以很有自己主見、甚至喜歡不走常規路線的老師,可能就不是這類用人單位的菜了。

據筆者瞭解,他們招了這批老師非常肯吃苦,對教材的認可度也很高,所以兩方的滿意度都很高,相應的僱傭關係就比較穩固。換做挑剔的老闆和激進的老師,估計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現在學校培養的學生都是90年代以後甚至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他們和70、80後的區別很大,主張個性,嚮往自由。即使是師範院校的學生,總體環境在那裡,所以基本屬性也在那裡。

而對於基層學校用人單位來說,他們的待遇不高,招聘體系不變,體制比較傳統,從一定意義上容易造成用人和求職者之間的匹配度降低。對此,很多城市的教育局管人事的負責人紛紛改進了用人制度,加大了招聘教師時的選擇餘地,一方面解決了教師緊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師範院校瞭解到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許多師範畢業生當時報考專業出於其他考慮,但真到工作時並未打算入行當老師。所以看似每年教師資格證書獲得人數與日俱增,但並不表示實際潛在教師的數量。大家都知道多屯個證書沒壞處的道理。師資儲備,是國家的教育大計。提供教師隊伍更好的發展方向,更明確更合理的培養目標,培養更多優秀教師,讓更多的人想當老師,擠破頭想做老師,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Synthia

從業15年的外語教育工作者,熱愛音樂,有個可愛男寶。相信“教育讓我們越走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