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會取代CAD嗎?

BIM與施工


我作為一線BIM設計人員,我的回答很肯定,目前不會,但今後一定會,具體原因請往下看

首先先清楚什麼是BIM,什麼是CAD。bim顧名思義是建築信息模型,cad是計算機輔助設計,前者模型裡面包括很多信息,更包括設計,而後者卻包含不了模型,revit的建模更簡單方便,更容易實操,正確率更高,如果有專業間的問題,模型自然而然的反映出來,cad則不可以,cad是一個專注於單專業設計的軟件。


bim是信息加模型,可以儲存很多的信息,它不僅僅是3d的效果,真正使用過它的人,會明顯的感受到,該軟件很方便很快捷,平面畫出來,剖面立面跟著同步出來,改某一處,其餘相關節點都會跟著同步,這樣就不用像cad一張張圖改,至於我說目前還不會,是因為相關出圖地方還存在弊端,例如線條太多,精細度太高,顯得整個圖幅有些亂,國內沒有完全建立BIM出圖標準。等到建立標準的時候就是BIM被推崇普及的時候。想要做設計,想要在建築界走的更高,儘早的去接觸BIM。

每一次新技術的革命總會令人很抗拒,但真正發現新技術的好處時,慢慢的就會摒棄舊技術,我在設計院用BIM正向設計了好多項目,雖還是存在不少的弊端,目前BIM階段還是不如國外成熟,還在不停的摸索中,但是後期一定會真正的用起來的。

認為我的回答對題主及所需要答案的朋友有幫助,幫忙點個贊支持一下,請關注我,我是位專注於BIM領域的設計人。


家居設計那些事兒


建築行業幹了30年!我來談談個人觀點!

剛參加工作時,工程資料都是手寫、圖紙都是手繪再曬圖,發給個計算器就很好了!有了電腦,很大單位就一臺,設電腦室並專人管理,那時想個人有個電腦多好,該剩下多少工作量啊!

那時就自己學習cad畫圖了,認為工程技術必備!

電腦開始普及,發覺,工作不是少了,反而工作越來越多,而工程還是以前的工程沒有什麼新的根本變化,現在一臺顯示器都不夠用,很多同事都裝兩臺顯示器!

cad學會沒幾年,現在又要用BIM了,不知道BIM對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有什麼根本作用,估計也就是方便算工程量、三維圖更好看一些。

公司為學習引進BIM化了幾百萬了!但,工程還是以前的工程,鋼筋混凝土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現在都在管理上下功夫,殊不知,節約成本、優化設計、產生效益才是施工單位的根本!圖紙下來,有幾個單位能很專業的和設計單位說這個結構點可以改善以節省成本更利於施工?!技術員都爬在電腦前搞BIM或者機械性的做資料!

總之,BIM推廣要花很多代價,現在技術員學會了也用不了幾年,以後又會出來新的東西代替它!不如多專研技術,把精力用在對工程本身有利的地方!


老鷹1511078


BIM會取代CAD嗎?我認為肯定是不會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1.CAD主打的是設計,而BIM卻是模型。BIM和CAD他們專攻的領域不一樣,雖然都是出圖的,但是BIM發現時間不長,目前主攻建築方面,如土建,機電,暖通,等管道排布,或者建築出圖,主要還是3d建模。CAD發現時間已久,二維圖樣樣可以畫,主攻二維圖,三維沒有別的軟件便捷。其所用領域非常的廣泛,有機械、建築、家居、紡織等。BIM有時候和CAD之間也會相互導圖。

2.我有一個不成熟想法,我個人覺得CAD就像C語言,而BIM就像後邊出現的的編程語言。在二維圖的領域,基本沒有可以撼動CAF的存在。畢竟三維圖最後出二維圖還是要靠CAD。

最後,術業有專攻,想要取代CAD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怎麼認為?歡迎討論!




學思而勤行


首先我嘗試把概念給約束一下。我以為題主所說的CAD主要指Autodesk (A)公司AutoCAD(CAD),MicroStation(MS)。等二維平面設計軟件,BIM也不僅僅只有revit,還有奔特力(B)公司的 AEcosim等許多軟件。在很多人眼中,它等於3D設計軟件。其實真正的閉幕並不僅僅只包含3d設計軟件,還包括其他一些如協同管理軟件。其實僅3D設計和碰撞檢查來說,無論是CAD還是MS, 都可以做到,只不過是你不會而已。A公司的rivet基本上是另起爐灶。B公司的BIM軟件則是在MS上開發的,可以說是二次開發,不過基礎軟件也是人家自個兒的。 目前國內是施工企業使用BIM比較多,這個工程領域國際分工很有關係,中國施工企業接了很多國外的活,上游又是國外的設計公司,人家不做BIM,要求施工企業做,所以我們不得不做。國內設計企業基本上不會與國外施工企業配合,非州可能除外,但非洲施工隊伍估計連電腦都配不齊。所以國內業主與國內設計院對BIM毫無興趣,還不如政府推廣的力度和熱情。在國內,如果設計公司都做了BIM,施工企業這一塊兒就沒活兒了。但設計公司由於知識產權的顧慮,不會輕易輸出模型的。還有出圖的毛病,由於軟件是人家的,解決問題非常困難,當然這都是一個成本問題,技術上應該沒有問題,反正我覺得可以做到。並不是每一項先進的生產力都能進入生產領域,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生產關係的制約,工程領域的分工以及設計企業內部的分工不改變,BIM是不可能良好發展的。最終的結局可能是像電商,被人跨界摘了桃子。唯一擋在設計公司面前的護城河,不是技術,也不是經驗,而是資質。阿里,騰訊在搞Cim,猜他們不會搞BIM一點兒也不科學。最大的可能是人家還沒看上這點錢,想獲取資質可收購一家公司,在商業上是非常簡單的問題。所以BIM取代CAD,幾乎是一個純粹的商業問題。


周維實驗室


這個應該不會的,各自有各自的優勢。

先說說CAD的優勢,這個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不陌生,我是做暖通空調設計的,作圖的話,肯定用到CAD,施工人員可以拿著我們的圖紙可以直接去施工。劣勢就是這個圖紙不太直觀,各個專業之間的管線關係不好判斷,經常會有衝突的問題,現場就需要變更,甲方就要多花錢。

那麼BIM呢?優勢就是CAD的劣勢,,可以出三維圖,顯示各個專業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施工人員來說,不可能都拿著電腦去現場施工。

現在一些人在把BIM神話,認為BIM就比CAD高級,就應該取代,這個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都是一些在做BIM的人吹噓出來的,,,,,

對於BIM的優勢,我們一定要發揚,CAD的優勢依然是存在的。


郭鵬學暖通


不會,我是做消防安裝的。BIM不會取代CAD,只會是CAD的輔助工具。現在現場施工我們都不帶藍圖,而是用手機CAD快速看圖施工,距離等一目瞭然。遇到藍圖與CAD圖不符的地方我們會提前在CAD圖上修改,然後發給工人。做綜合管網時我們會用revit提前做好建模,然後提前交代給工人施工。做預算,現在都是廣聯達。甲方更不會去花大價錢做BIM圖紙。

結合我的經驗,bim不會全面取代CAD,只會成為CAD的輔助工具。


琵琶美酒玻璃杯


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某方面取代,是一定的。

首先你要明白一點,CAD是一個適應性非常廣的軟件,不僅僅是建築設計,算是一個基礎製圖軟件,很多行業都可以使用,核心是輔助設計,與設計物品製造出來後的關係較少,它也是有建模功能的。BIM就目前來說,主要用於建築業建模,核心是建築信息模型,與建築後期運營管理都有關聯。也就是說,這兩款軟件設計初衷、應用範圍是不同的,也就不存在取代可能。但就建築建模這方面而言,BIM的功能一定是會取代CAD建模的。

再說第二點,一般說CAD,都是指AutodeskCAD,而BIM也是AutodeskCAD開發的,如果存在取代可能,完全不需要開發2套軟件,直接升級換代就好了。


俗雅科學


放心,短時間內,bim取代不鳥cad,國情不允許,一個完整的設計模型,沒有坑,沒有錯誤,甚至於連物料清單都一目瞭然,然鵝,這樣的東西出現了之後,損壞了太多人的利益,勢必有很多人抵觸,真要推廣起來,首先設計院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推敲模型的合理性(因為圖紙問題就算是專業人士都需要仔細推敲才能發現問題,但模型問題就算是外行人都可以很容易看出來),同樣的設計費卻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設計院不傻。。其次,是個人都能看懂的模型,當然不用審圖咯,有人要下崗了,再次,模型直接出糧,審計又下崗了,工程量透明瞭,方案瑕疵也沒有了然後東西都沒有了,市場規則直接大亂,沒法玩了。。。合理的設計方案+公平透明施工成本,看似嵐嵐乾坤,但不要忘了這是在大天朝,天朝的規則掌握在誰手裡。。。誰要敢一個沒有瑕疵的報價清單,百分百這個清單無法活到甲方爸爸出現的那一天。。。


雲霧唐氏


根本取代不了,cad的優勢比bim優勢大。將來會長期並存,cad為根本,模型來作秀。發展bim和炒作藏獒走的同樣路線,前年說毛長的好,去年說腿粗的好,今年流行狗皮上植入芯片,一出生就有血統證明,是不是很牛逼?然而喜歡寵物狗的自成一派,喜歡土狗的自成一派,藏獒依然在默默地裝逼,或者找幾個夥伴一起裝逼,比如豹貓,比如錦鯉,比如智慧城市,不管怎麼玩圈子還是那個圈子,喜歡吹牛找樂的總是就那麼一些人。從當前的發展看,優先發展智慧工地,智慧城市,比bim務實,bim將來能做一個子項就可以了。不管將來能不能替代,目前做bim的基本都是工程騙子。設計碰撞最有用,而實情是這不應該是他們分內的業務,設計合同內的工作嗎?到了施工更不倫不類了,你沒有合理的行業地位發展必亂象,設計監理施工哪個覺得用了bim付出和回報,期望和實際能得到滿意。。。。。。時間不夠不繼續寫了


rain121420976


BlM全息圖元關聯創建整體不過是CAD的二次開發,建造施工過程二維圖不可缺。有許多的責任,分工協作問題不是一個總包承擔擔責得了的。施工建築中的交叉工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假如每個專業都應用BlM就會存在大家爭搶工作面地盤問題。產生的混亂不堪的相互傷害與成品半成品保護責任,這個不是用電腦就能精確鑽孔能解決的。

BlM只適用於3D打印式一個巨人大手掌全包模式,不適合分工分包合作的實際施工建築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