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去年暑假,受文友之邀,我在渦陽縣文化館參加了一場“抗日革命烈士李慶一事蹟座談會”。主席臺上,一位似乎小時候就熟悉的老太太熱淚盈眶地介紹李慶一的英雄事蹟。而這位老太太就是李慶一的小妹——李慶新女士……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李慶一是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人。他的父親李漢三是當地開明士紳,曾救助過地下黨多人。抗戰時期何柱國率東北軍行至義門,戰馬陷進渦河淤泥中難以脫身。李漢三得知何部是抗日軍隊,便立即組織鄉親們把戰馬救出,並招回在亳州上高中的愛子李慶一,讓他跟隨何柱國將軍抗日殺敵。由於李慶一有文化,會騎馬,英勇善戰,機智多謀,殺敵襲寇,屢立戰功,18歲便成為騎兵連代理連長,第二年升為騎兵連連長……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22歲那年,李慶一參加了朱集戰役。戰役中日軍以數倍兵力向李慶一連隊發起進攻,李慶一率領全連戰士奮勇殺敵,血戰至最後一人。他提著機槍衝上土圩,對著潮水般湧來的日寇沉著射擊,殺死鬼子一百多人。子彈打光了他摔斷機槍,拔出短槍英勇就義……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座談會上領導號召大家為李慶一寫詩詞散文,還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可是誰來蒐集整理稿件呢?我當仁不讓自告奮勇,甘願無償為英雄略盡綿薄之力。抗日英烈李慶一的妹妹李慶新女士非常高興,和我交流一段時間後與我拉起了家常。這一拉家常不當緊,怪不得我們彼此都感覺熟悉。願來她曾在教育局工作,而我外公當年是教育局會計。我小時候經常和表弟表妹去教育局,早就認識這位和藹可親的李阿姨。李阿姨對我表妹尤其記憶深刻,說我表妹“圓圓的小臉像紅蘋果一樣……”這下好了,“熟人好辦事”,李阿姨帶我去縣政協開會。會上張建偉主任將收集整理稿件的任務鄭重交給我,我則堅決保證按時高質量地完成任務。於是我回到家裡封上門打開電腦,將文稿從微信群裡一一複製、粘粘到電腦上彙總,再分類組合,排版校對,美化加工,設定字號、字體、字距……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知不覺孤燈漸暗,窗外慾曉……那段時間裡,我飲食無序,晨昏顛倒,以瘋狂變態的高效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贏得了自下至上所有人的驚歎和讚賞。

當然,我不能光蒐集整理稿件,我自己也得寫詩文。我先後寫了兩首長詩並發表在“今日頭條”上,此外我還得幫助李慶新阿姨寫文章。她口述,我筆錄,之後碼字成電子文稿,還得打印出來讓她細推敲。由於我家沒有打印機,我乾脆挎著電腦包,騎著電動車,載著李慶新阿姨到一位熱心文友楊靜公司裡,開她的空調、喝她的茶水,用她的打印機……天天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倒也充實開心!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週末晚上李慶新阿姨請我們吃飯,說她二兒子從鄉村扶貧回來了,正好大家聚一聚。我問在哪個鄉村扶貧,李阿姨說就在你們高公鎮姚樓村。我不禁大吃一驚,因為我早就聽說過姚樓村有位包點扶貧幹部,是從毫州市裡下來的一位處長,沒想到這位處長竟是李阿姨的二兒子。真是世界太小,我們即將和抗日英烈李慶一的親外甥聚在一起……

抗日英烈李慶一的這位外甥叫龔朝昊,目前是亳州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渦陽縣高公鎮姚樓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我們習慣稱他龔處長。他在手機裡說他正步行而來,離飯店已不遠。我聽了就騎著電動車去接他,心想這位處長夠摳門的,連出租車都捨不得坐,哪有處長還步行的啊……

不一會兒我就遇到迎面而來的一位年約五旬的中年人,身材挺拔、相貌英俊,但是白頭髮很多,與其年齡極不相稱。我載著他到了大道邊的小餐館裡,大家高高興興地聊天、喝酒,吃地窩雞。龔處長三句話不離本行,不知不覺就轉到扶貧上了。櫃檯邊的服務員聽了,就過來詢問,並敘說了她孃家的貧困情況。龔處長細細詢問其中緣由,不知不覺半小時過去了。我們打道回府,誰也不清楚他有沒有吃飽。走時他看著服務員記下他的手機號,鄭重地說:“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儘管打電話問我……”奇怪的是鄰桌有個人不理解,小聲嘀咕道這又不是他的包點扶貧範圍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而我們卻從這件極其普通,極其尋常的小事上,感覺出他從骨子裡逸散出來的善良美好……

從此後,我與龔處長的接觸便多了起來。原因有三:一、我們都要扶貧。我是教師,扶貧三戶人家。他是扶貧隊長,他扶貧一個村;二、我們都喜歡讀書,都喜歡寫作;三、我們都在基層工作。

說到基層工作,我倒無所謂。因為我生在農村,住在農村,工作自然也在農村。而龔處長生在城市長在城市,本來可以一直在城市工作的,他卻離開繁華的都市,離開溫暖的家庭,主動下農村扶貧,一干就是成百上千日日夜夜,真的很不容易。我常想,他離家百里,孤身一人,在鄉村吃,在鄉村宿,在鄉村扶貧……沒有親友,沒有朋友,習慣不習慣?能不能受得了?但龔處長的面容總是那麼平靜,溫和,沒有“受苦受難”的模樣,也看不出他是一位從市裡下來的大領導。他言談親切,待人和藹。如同一位大哥哥,與你暢談鄉村的美景與未來……

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五天四夜”,意思是每個星期,他從星期一開始到星期五,要工作五個白天,住上四個夜晚,星期五下了班摸黑回家,到下個星期一天不亮再往回趕。不管風吹雨打,酷暑嚴寒。時光一天天一夜夜默默流逝,工作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如同準確不息的鐘表,如同上滿發條的機器,就那麼紮根到底,毋須引人注意……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如同一塊石頭投入水缸裡,打破了新年的平靜……

當時龔處長和別人一樣,正在家裡度年假。還是家裡舒服啊!在封閉良好的小區樓房裡開著空調,管他外面天寒地凍。想讀書就讀書,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想早起就早起,想晚睡就晚睡。泡杯好茶,喝點小酒,勞累了一年正好抓緊時間休息。否則寶貴的年假一過,又得整整一年才有短暫休息……

可是就在這美好時光裡,新型冠狀肺炎不期而至。疫情洶湧,爾將何去何從?……

思想決定行為,本質反映光輝。“仁者必有勇”,大愛益恆強!一個本性善良、內心美好的領頭羊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可能第一反映便是自然而然地衝在前、擋在先了!就像你看到孩子被狗咬了,你會立刻去踢狗;看到孩子落水了,你會馬上去救人。善良和大愛會給人以無形的勇氣和力量,克服恐懼迎戰前方……

然而,一個人衝鋒陷陣、迎擊白刃自己可能覺得無所畏,深深擔憂的卻是親人……原本龔處長是可以呆在家裡其樂融融,享受完年假再去那個偏遠的村莊“上工”。可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一種偉大的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使他像著魔似的無法安坐於家,不得不立即赴難前行。家人百般阻攔不得,只能狠狠丟下一句話:“去了就不要回來了!”他像沒聽見一樣,毅然而然直奔那危險之地。

到了地方不禁目瞪口呆,雖然村幹部已展開疫情防控!但和城裡家家關門,處處閉戶的情景猶如天壤之別。村民們聚的聚、耍的耍,好些人連口罩都沒戴……對此城裡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對農村人來說毫不為奇!過年了,大家都從外面回來了,一個村的老少爺們兒難得聚在一起,總要打聲招呼,敬支好煙,拉拉家常,談談今年在外面掙了多少錢吧……抽抽菸,喝喝酒,吹吹牛,打一架……這都是“歷史傳統”了!豈能一日而截斷?……不讓走親戚也就算了,一個村的還不讓竄竄門,這這這……豈不是要憋死人?!還有一條大家可能不知道,年前年後這段時間,正是年輕人打麻將,推牌九的黃金時節。平常天南地北連人影都見不著,這幾天若不徹底爆發,簡直比上吊還難……

具體細節就不必說了,說了恐怕眼淚淌幹都說不完。總之龔處長下車後,當即立斷,雷厲風行地組織人馬扭轉了這一切。什麼頂風冒雨、日夜值班,親抓實幹,衝鋒在前……總之到現在,村裡沒一例患者,也沒有人發燒,這不就好了嗎?待到天氣轉暖疫魔退去,才算阿彌託福萬事大吉……

先輩英勇就義,後人扶貧戰“疫″

率眾戰疫的這些日日夜夜裡,龔處長嗓音嘶啞,腿腳痠軟。白天沒空坐,夜深卻輾轉難眠。他憂慮疫情不知何時方能結束,憂慮國外敵對勢力趁火打劫給中國製造麻煩……吃苦受累不怕,令人難受的是某些村民對防控工作的不支持,不理解,總是想出去找個人說說話,轉一轉……如何讓更多的人猛醒?如何讓更多的人呆在家裡不添亂?必須用更重的語氣,必須通過更有效的方式在媒體上大聲疾呼!憂心如焚的龔朝昊靈感突發,連夜寫了一首詩,詩名就叫《住手!不要自殺和殺人》……我讀後萬分震撼,迅速將這首詩推送到“今日頭條”上,並在此作的基礎上擴容續寫了一首,徵求他的意見後再次推送到“今日頭條”上……很快一些媒體和領導勸阻大家時也說不戴口罩隨意外出就是自殺和謀殺了……接下來形勢有所好轉,龔朝昊又寫了首詩:《吹起衝鋒號,進行抗疫決戰!》,同樣發表在《今日頭條》上……而今開始復工了,他又擔負起新階段任務了……

不知不覺多少個緊張的日日夜夜過去了,從他踏入村子的那刻起他再也沒有回家了。他也曾報怨基層工作實在太難了,但越難越得有人幹……我問他,如果當初他不義無反顧地提前奔赴戰場防控疫情會怎麼樣。他不假思索地說:“後果不堪設想……”

我還想問他有沒有考慮過自身安危,如果“光榮”了家人會怎樣?……但這樣的話怎麼能說出口呢?我不禁想起當年李漢三親送愛子李慶一去抗日,李慶一血戰到底射殺一百多個鬼子……俗話說“凡事必有淵源”,親歷親為,忘我無畏的外甥龔朝昊是不是天賦異稟,冥冥之中就擁有了舅舅李慶一的傳承呢……

哦!這就是中華民族強韌的脊樑,這就是中華民族前行的動力。中華自古以來,“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但使此身能報國,天涯何處不蘇杭?”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