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越西 立足優勢創建文旅新城

“以水為靈 以文昌文化為魂”

水韻越西立足優勢創建文旅新城


地處古南方絲綢之路“零關道”要塞的越西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千多年的歷史傳承和人文積澱,賦予了越西寶貴的資源財富,文昌文化、商旅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古蜀文化、自然風光等特色旅遊資源交相輝映、絢麗多彩各具特色。

近年來,越西縣“以水為靈、以文昌文化為魂”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主題,深入貫徹落實旅遊發展各項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通過全域規劃、整體佈局、突出核心、打造支點,把旅遊產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為文昌故里文化旅遊築牢了發展根基。

水韻越西 立足優勢創建文旅新城

越西4A景區文昌故里 孫建生 | 攝


佈局發展藍圖

豐富文旅發展新內涵

文化與旅遊相生共興、融合交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近年來,越西量體裁衣、佈局發展,大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全省“1+1+2”文旅政策,主動融入全省“一核五帶”文旅發展及全州全域旅遊發展佈局,結合越西特色,找準自身定位,摸清文旅資源家底,突出特色優勢,規劃越西文旅發展路徑,優化旅遊發展新格局。

以文昌故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核心,以文昌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南絲路文化、古蜀文化為支撐,以保安爾蘇藏寨、新民夢迴蜀鄉、大屯果鄉秋韻、丁山櫻紅莊園、中所水韻之鄉、南箐紅色記憶、馬拖驛路花海、書古溼地綠洲、普雄五彩梯田、申果莊林海尋幽“鄉村十景”為內容的“1+5+10”旅遊品牌,佈局了旅遊發展新藍圖,不斷豐富著文昌故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內涵。

在文旅產業發展的同時,把旅遊扶貧作為脫貧重要抓手之一,提出了“融合式發展”的旅遊扶貧理念,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促進康養與旅遊深度融合,促進旅遊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旅遊與扶貧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融合式發展”的旅遊扶貧新路子。

以節為媒

美譽度不斷提升


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越西人厚德崇文、善商勤儉、誠信友善、拼搏進取的精神;得天獨厚的氣候,鍾靈毓秀的山水,成就了越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域特色。

越西現有文昌故里國家4A級景區、天皇寺3A級景區、河坎村和南新村兩個2A級旅遊景區。全縣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項,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項。

去年9月,2019越西第五屆文昌文化旅遊節活動拉開大幕,從2015年至今,越西已成功舉辦了5屆“文昌文化旅遊節”,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每年的文昌文化旅遊節都結合不同的主題,開展了詩書文藝匯演、暢遊山水風光、品鑑特色美食、遊園採摘等活動,極大地提高了越西“人文生態宜居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與此同時,普雄“嘗新米節”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中所元宵文昌燈會節、大屯蘋果採摘節好評連連。以節為媒,打造鄉村旅遊民宿達標戶23戶、星級農家樂4家。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越西縣文化旅遊收入達3.56億,接待遊客42.9萬人次。


水韻越西 立足優勢創建文旅新城

  2018 年文昌文化旅遊節活動開幕式現場 袁蕾 | 攝


傳承文昌文化

推進主題文化景區建設

越西古稱越嶲,因越過嶲水設郡縣而得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越嶲郡。晉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具有“北孔南張”之說、“主文運,司科舉”的文昌帝君張亞子誕生於越西。近年來,越西縣以“一位聖君”為依託,傳承文昌文化,推進主題文化景區旅遊建設。

以“一潭碧水”為靈根,創新推進旅遊品牌建設。挖掘越西古城和歷史文化優勢,切實凸顯文昌文化、三國文化、商旅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內涵和山水風光好、自然景色美的比較優勢,加快形成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頭看的品牌載體。

同時,加快旅遊產品建設,依託產業園區,發揮好“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作用,深入打造核桃、花椒、甜櫻桃、蘋果等特色農產品和文昌石雕、彝族銀飾、彝族服飾、彝族漆器、特色盆景等特色手工業產品,加速資源向資本轉變。

以“一條古道”為骨架,打造旅遊產業經濟帶。越西將以古道為軸,沿線做好文旅結合、農旅融合、多元發展大文章,完善旅遊產業發展要素,配套跟進旅遊發展設施,促進經濟與旅遊融合、城市與旅遊結合、產業與旅遊互動、文化與旅遊交融,必將推進越西旅遊成為脫貧解困、經濟發展的最強勁支點。

以“一座古城”為中心,強化旅遊產業要素保障。越西古城歷史悠久,新民、城關、中所、書古、普雄壩子得天獨厚。越西將以縣城為中心,景城一體為抓手,立足涼山北部人文生態宜居第一城目標定位,迅速掀起城鎮建設二次跨越熱潮,推進旅遊與城市建設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