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待孩子不能控制情緒,會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懶懶的貓qiuqiu


同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20%是語言,35%是表情,4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偶爾的壞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們的情緒是存在波動的,當我們受到了不良的刺激,就會產生壞情緒。但是對於家長而言,在孩子們面前爆發的壞情緒卻能影響孩子們的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權侵刪
前段時間“上饒小學事件”席捲網絡,因為家長爆發的極端情緒,讓兩個家庭都變得支離破碎,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心理陰影。就像嬰兒飢餓時的嚎啕大哭,人的情緒也會在某個時刻爆發,也許是一件小事、也許是月累,在某個時間點由於鑽牛角尖式的越陷越深而爆發了。但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家長在孩子面前爆發負面的情緒影響總是不好的;家長的行為舉動、解決問題的方式極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為人處世之道。
“與母親吵架,孩子跳下高架橋”、“因為父母經常吵架,14歲的孩子不堪重負,多次與父母交涉無果,便絕望的從29樓跳下自殺,當場死亡。”.....現實悲哀不斷上演的始作俑者往往是不能良好控制自我情緒的家長們。孩子們的成長需要一定的溫度,家長的表情就是這個家的溫度。有了溫度,家長的“理”和“禮”才能順暢地流向孩子;反之,當一個家庭失去了溫度、當家長只會一味的呵斥、相互指責,那麼這個家就是一個空殼,也是孩子們生存精神喪失的起點。做父母的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要了解孩子情緒的根源,即使自己壓力很大,也要照顧好孩子的感受,別讓孩子壓抑自己,更不能對他們輕易體罰。
圖片源自網絡,權侵刪
家長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更多的該做的是引導、是教導;打罵、斥責孩子確實是能稍微舒緩你心裡的對孩子的不滿,但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所謂虎爸狼媽,也許在知識傳播途徑貧乏的當初,確實行之有效;但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以變得搖搖欲墜了。孩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的打罵,更多的是要家長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長們學會和孩子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了。
我相信家長們希望孩子們學會的更多是自信、堅持和自制,也希望孩子們能懂得如何感恩,與人友好,希望孩子們能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對生活的積極樂觀。也因此,家長們也需要參與學習,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在孩子面前剋制起伏的情緒。首先是要把心沉到教育的土壤上來,然後再談一些具體問題的做法,讓孩子這塊土壤上長出些小苗子。如果沒有把心沉下來的過程,土壤上長的就是“野花野草”,教育也就結不出果實,心靜理自明。

121同步教育


1

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如何對待別人,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當初自己最痛恨或者最崇拜的人。

母親從你小的時候就把氣撒到你的身上,於是你抗拒和她接觸,但是母親對待你的方式會內化到你的內心中,於是便成為了你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母親是愛自己的,可她表達的方式除了偶爾的關心就是無盡的打罵。於是慢慢的,愛一個人和打罵一個人就建立起了連接。

另外母親展示給你的調節情緒方式,就是用自己的孩子當出氣筒,所以即使你對這種方式深惡痛絕,但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2

現在你對待自己的孩子用同樣的方式,不知道是把生活中的其他壓力發洩到孩子身上(在別處產生了不好的情緒,當孩子出現小問題的時候便藉機發揮),還是單純因為孩子出現問題,教育的方式只會打罵而煩惱。

如果是第一種,總把其他地方積攢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做出氣筒一般,那麼需要去培養另一個處理情緒的方式,這種方法網上有很多種,可以去查閱一下。

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情況,都是需要和孩子學會溝通的,那麼就需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不管什麼情況都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權利。比如完成家庭作業這件事,硬逼著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偷懶,注意力不集中,此時就可以先讓孩子玩,詢問孩子打算玩到幾點?打算幾點開始寫作業,幾點休息?比如孩子說玩到8點開始寫作業,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不要打擾孩子,給他空間。在8點或者8點過幾分鐘的時候去提醒孩子就好。畢竟這是他自己許下的承諾,不是別人強加給他的。

當孩子做的選擇不太合適的時候,適當的給孩子提建議,比如孩子說玩到10點在寫,那就問這樣是不是太晚了?要不玩到8點半怎麼樣?寫完作業之後可以讓你再玩一會。

另外孩子在做選擇的過程中,也可以詢問更多的東西,讓孩子更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剛開始孩子的想法會比較簡單,慢慢的便會想的更多、說的更多了。

你的閱讀就是給我最大的熱愛,

你的轉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願我有幸,能陪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歡迎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安禾心理諮詢中心


情緒是心理散發的產物,對任何人都有影響,但是我想從本職相關領域談一些感想!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利於幫助孩子養成先思考,後說話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也有利於語言障礙的發生。很多口吃、發音不準、聲調異常都是語言思維混亂的結果,甚至是語法錯誤,書寫、閱讀都會因情緒變化而改變。

今天要提示父母的是: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控制你的情緒。

有心理學家說過:“所有情緒都是負面心理的產物”,孩子的心理發育階段極易受到外來因素影響,且抗干擾能力幾乎為零。先不管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是對是錯,父母每發一次脾氣,都會相當於對孩子進行了一次永久性的傷害。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情感心理就像歌裡唱的“沒有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你的脾氣帶給孩子的是負面情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1、孩子對抗不過,自我內心封閉,拒絕情感交流。2、隨時反抗,脾氣暴躁,情緒容易被激怒。3、內心情感沒有寄託,失去對學習生活的興趣,總以悲觀眼光看世界。

請所有父母捫心自問: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信,是不是你給了他太多的建議和太少的鼓勵。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是不是因為你對他的讚揚不足,只有做錯事了,你才會注意他。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控制自身脾氣是一種修養,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更是一種修煉,一念天堂,一念地域,全靠各位父母感悟!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從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與接納的心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做好孩子啟蒙教育的前期,父母要做的準備很多,前面講了很多父母的自身修養的要求,那麼還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前期需要注意的問題。

所以在語言發育階段,孩子如果說話磕磕絆絆,吐字不清或發音不準,作為第一撫養人的父母不要表現的過於激動,語言上尤其不要過於激進的糾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語言教師,所有的激烈言辭和語言行為都會讓孩子的語言思維受到影響。為了能讓孩子順利注過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在孩子精神上比較放鬆以的時候,進行引導,比如一起看兒童節目,一起看書,多帶孩子朗讀等聯繫,不但增加了孩子的認知,也為緩解口吃情緒很有幫助。

另外教孩子學會自控,還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

一樣米養百樣人,有的孩子是含羞草,有的是刺玫瑰,孩子之間的社交看起來單純、幼稚,但仔細觀察,他們的交流行為都受性格、修養、認知、環境的影響,社交能力反映著一個孩子的素質高低,其本質其實是個人自控能力的大小。學會自我控制,有助於孩子獲得良好的社交能力表現,自我控制能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控制行為,能幫助孩子養成用腦思考、理智處理人際關係的習慣,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時,獲得更多加分。


陽光語言矯正師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但老師,漢惠心理工作室負責人。

父母對待孩子不能控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首先對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影響。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就是造成孩子膽小,恐懼,害怕,自卑。因為他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發脾氣,因為越小的孩子越沒有判斷力,所以孩子會過分自責,自卑。

其次,對孩子現在及成人後人際關係的影響。在人際關係中退縮,過分警覺,不信任。父母控制不了脾氣,孩子不知道父母何時會發脾氣,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過多的關注在父母是否會發脾氣上,何時會發脾氣上。長大之後,他對周圍的環境對人也過分警覺,不信任。

第三,孩子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父母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沒有其他地方去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孩子在三歲之前和媽媽有一個共生期。在這個共生期內,孩子還不太會表達,孩子會把媽媽的所有情緒吸收到自己的內在。所以也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人長大之後就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挫折和困難,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急躁發怒,這很有可能就是跟三歲之前的共生期有關,他有可能有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媽媽。

以上是我的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個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父母真實的生活寫照,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應當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作為父母能夠時刻管理好自身的情緒,對待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犯錯了,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這樣,孩子也會養成良好的性格,從小就擁有良好的自信心和心態。很好的和別人進行相處。這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相反,如果作為父母,不能夠很好的處理好自身的情緒,經常對孩子發火,甚至非打即罵。自己工作不順心了,對孩子發洩情緒。孩子犯錯了,對孩子發火。不能夠用良好的心態去教育孩子,這無疑是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造成孩子性格膽小,懦弱 ,心理情緒不穩定,不能夠很好的融合到同伴中去。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建議每個孩子的父母,為了能讓孩子積極的、健康的、快樂的成長。以後能夠積極的、樂觀的面對所遇到的問題,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們作父母的,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時刻刻為孩子著想,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為了孩子的未來,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毀了孩子一生。




北極星的眼淚55737136


育兒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態問題,作為爸爸你是怎麼與孩子相處的呢?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當和父母、另一半鬧矛盾的時候,你是會忍不住發脾氣,還是吞下一肚子怨氣,一個人默默忍受呢?來聽聽兩位爸爸的說法


主持人:爸爸參與到教養孩子的行為中,勢必就會出現很具體的問題。比如為了避免成為負面榜樣,我們要不要一再剋制自己?到底怎樣把握好這個的度?


溪諾爸爸:努力做到心情平和我覺得爸爸是應該做好剋制和忍耐的。如果你把這看作是一種對自己無奈的壓抑,就會覺得憋屈;但如果覺得這是在磨鍊自己,欣賞自己有自控力,那麼就不是壓抑而會有成長的感覺了。心裡有火氣,只靠剋制和忍耐,而情緒總得不到宣洩,這樣時間久了,可能還真會形成心理壓抑。所以,長遠之道在於努力做到心情平和,方法就是理解孩子、改變自己的認知,並且設法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


李濤老師:不必為此失去真我我不會為了成為榜樣而成為榜樣。我始終認為,真正的榜樣,就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要把自己內心積極的一面引導出來,而不應該壓抑和扭曲自己。


總之,和孩子相處時,爸爸要做好情緒管理,合理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溝通,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時尚育兒圈子


我是吳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蕾親子情商開創者。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情感的暢通。“溝”是彼此間存在的距離,如何才能跨越鴻溝讓彼此達成一致呢?必須首先建立起情感與信息交流的通道。

在親子關係中,無處不在的便是情感,最為糾纏的也是情感。管教與對抗、懲罰與反叛,在愛與恨之間衝撞翻騰。確實,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孩子不聽話,學習不上心的時候,無名之火有時候真的想壓都壓不下去。因為,失控感所帶來的挫敗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但事實卻是無計可施。

你的情緒來得並非莫名其妙,只不過透過這個情緒的背後,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控制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失控,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他控”,轉變為孩子的自控。喚起孩子對學習的參與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能夠激發孩子自主的學習動機。而燃起孩子的興趣,並且培育好孩子的積極性,離不開家長的耐心與積極的關注。

1、科學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是他社會生活的環境,家庭是身心獲取能量的港灣,社會性的肯定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外部因素,而來自父母的肯定則是推動孩子積極自主的根本動力。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肯定孩子在學業方面以及興趣愛好方面積極的、好的地方。儘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負性評價。

在家長積極的關注下,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積極動力。

2、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計劃

家長可以教孩子制訂計劃,根據任務的“重要”與“緊急”的關係,安排好完成的前後順序。當然,任務要合理,讓孩子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對任務的掌控感,並且完成任務後一定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對家長對自己都有信心。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通常集中注意力學習15~20分鐘後,可以稍作休息,玩十分鐘。隨著學齡的增加,再逐漸增加學習的時間。

3、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的好處是,孩子會更有參與感,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可以從一兩個切實的小目標開始,不管孩子制定什麼目標,尊重並協助他執行達到目標,從而一點點的燃起孩子對達成目標的信心。

只有當孩子認同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信號,才不會對抗外來的控制。此時,家長就退居到協助者的位置,失控感就不會總是來得那麼突然與強烈了。

我是吳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南日報【育兒聽蕾說】專欄作者。用15年時間、投入100萬以上的學費、跟隨國內+國際最頂級專業的導師專業學習,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吳蕾l親子情商


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影響還是挺大的。

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父母控制不了情緒了,難免會對身邊的人或者孩子發出來。孩子情緒會不好。比如說孩子做件事,如果是父母情緒平和的時候,這件事沒什麼。如果是在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可能就會劈頭蓋臉批評孩子一通,孩子覺得很委屈。

2、父母控制不了情緒後的很多做法,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容易影響孩子以後的處理事情的方式。遇到事情孩子的情緒也容易不穩定。易怒、敏感,容易緊張。

3、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壓抑。也容易走向2個極端。要麼暴躁反抗,要麼沉默,憋著心理。這對孩子都不好。


飛象爸爸


影響非常大,就像照鏡子一樣,自己啥樣,鏡子裡就是啥樣


我是一個快樂孩子的家


是的,情緒會傳染的。所以家長朋友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問題孩子背後必有一個問題家長存在是有道理的,一個陽光的學生一般都生活在一個民主和諧友好的家庭,而一個暴力傾向的孩子或者壞脾氣的孩子一般都是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