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山東境內有兩個主要國家:齊國與魯國,為什麼現在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秀才說歷史


其實山東在春秋時期不止有齊國和魯國,還有莒國、萊過、紀國、向國、州國、譚國、牟國、郕國、滕國、邾國、薛國、鄫國、淳于國等等諸侯國。

(春秋時期地圖)

但是到戰國時期,由滅國戰爭四起,山東地面的諸侯國相繼被齊國和魯國給吞併了,因此山東也被稱之為齊魯大地。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都是人才輩出,例如管仲、孫臏、孫武、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左丘明等等。

魯國是周公長子伯禽所建立的,由於和周王室關係緊密,魯國保留了大量周朝的文化,當時的人就稱讚“周禮盡在魯”,而齊國則是由功臣姜尚建立的,早期地位不及魯國。

在周初分封天下的時候,周朝宗室成員基本上都是被封在戰略要地或是富庶之地,功臣其次,殷商貴族再次之。所以相比於魯國,齊國的封地在當時並不算好。不過隨著齊國自己的努力,到了東周時期,齊國國力已經超越魯國。

齊魯之間曾爆發國多次戰爭,但魯國卻並非齊國所滅的,魯國最後是被南邊的楚國滅掉的,公元前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如果比較齊魯兩國,齊國在當時的地盤和影響力顯然要比魯國大很多。從春秋到戰國,齊國可一直都是響噹噹的中原大國。雖然魯國在文化上對中國的影響更加持久,但畢竟山東大部分地區都是齊國領土,因此在清朝末年山東省最初是希望將自己簡稱為“齊”。

1871年中國首條電報線由英國和丹麥公司引進,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鋪設了第一條中國人自主鋪設的電報線。1880年為了應對新疆危機,在李鴻章的倡議下清廷籌建電報局。至此,電報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通訊工具。

之後清政府要求各省申報一個簡稱用於發送電報時使用,而山東最早是選擇“齊”作為簡稱的。不過在此之前,直隸(今天河北省)搶先申報了“冀”作為簡稱。由於“齊”“冀”是近音字,於是山東只能換一個字,於是就是使用“魯”作為簡稱。

其實不止山東,浙江省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浙江最初想申報的簡稱是“越”,因為這裡是古代越國的所在地。但這“越”這個字和廣東省的簡稱“粵”完全就是同音字,因此浙江省的簡稱就變成了“浙”。(浙江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是百越之地)

除此以外,湖北省最早想申請“楚”作為簡稱,但楚國當年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所轄範圍遠超湖北省。而且雖然楚國最初的都城是在今天的湖北境內,但在元前278年,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陷後,楚國先是遷都到了陳地,屬於今天的河南,之後又遷都到壽春,屬於今天的安徽。至於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其都城則在今天的江蘇徐州,所以湖北無法獨佔楚國,於是湖北省最後的簡稱就變成了“鄂”。

(楚國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大國)


千佛山車神


關於這件事有歷史的原因和現代的原因。今天我們就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清楚。
我們都知道當時山東大地是有兩個大的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在公侯伯子男等級裡面屬於侯,而魯國是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封地。對周天子來說魯國才是親兄弟,齊國不過是社會上的朋友。那為什麼齊國反而比魯國強大了呢?因為姬發封地後姜子牙就去了齊國,幾個月的時間就把齊國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條。而周公為了輔佐自己的侄子只是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去了封地,伯禽花了三年才處理好魯國,當時周公也感嘆道:“魯國永遠也追不上齊國了”!事實果真如此。可謂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啊。周公盡心盡力殫精竭慮,開疆擴土為君鞠躬盡瘁卻耽誤了自己封地的發展,也是可敬可嘆啊。

再說一下正統性,魯國是天子直系血脈,當時就有周禮盡在魯的說法,周公也是周禮的時候開創者。正統性就不用多說了。而齊國田氏奪姜氏位,本來就不是貴胄,這樣一來更雜了,所以當時魯國雖然是個“公”可等級要比楚莊王這樣的“王”級別都高。楚國當時也屬夷,雖稱王,實為子級。但魯國在各諸侯國級別排名上僅次於周。當然周公的忠實粉絲孔老夫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是魯國人尊周禮,敬周公。而中國兩千年來一直敬師尊儒。對中國曆朝歷代影響力自然不用多說。而且現在山東的確只是官方上簡稱“魯”大眾說法還是離不開“齊”。比如一說齊魯大地都知道是山東,就像一說燕趙之士都知道是指北京河北那一帶的人一樣。現在在山東有“齊魯頻道”,“齊魯晚報”,“齊魯銀行等很多”。山東也沒有放棄“齊”。
以上是歷史原因。下面來說一下根本的原因。因為“齊”和“冀”發音不能說諧音相同,但還是有些類似的。考慮到戰爭和日常使用等很多領域容易讓人誤辨。(雖然冀和晉發音也類似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了)

綜上所述,山東簡稱魯確實實至名歸,是最科學的稱呼。也是大眾所能接受和認同的。

如有疏漏,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山東稱魯不稱齊,儘管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影響力遠遠大於魯,後世割據山東的政權也稱齊不稱魯。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魯國血統比齊國高貴;其二、魯國周禮保存得比齊國好;其三、聖人孔子的一生基本上魯國,可以說孔子是魯國人而不是齊國人。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山東簡稱魯而不簡稱齊,用魯更加可以體現山東的禮儀悠久,文化深厚!

魯國的首任國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國格為侯爵;齊國首任國君是姜尚,國格也為侯爵。儘管齊魯兩國的國格一樣高,但是魯國有周王室的血統加持,因此魯國在國格上實際上是高於齊國的。後來魯國被王室升格為公國,而齊國還是侯國;再後來王室式微,魯國也式微,齊國卻崛起了,齊國不斷的壓迫魯國,最終齊國僭越稱王,魯國成為齊國的附庸。魯國由於有周王室血統,又有聖人孔子執政過,因此魯國的周朝禮儀、規章制度保持得很好;魯國包袱太重,又捨不得扔,最終在春秋時代被齊國超越,且不可逆轉。

前面說了悠久的歷史,高貴的血統往往會成為一件沉重的負擔,如果不能因時便利的改革,那麼這個國家必然會被歷史的榮光所淹沒!燕國與魯國都以王室血統自熬,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最終都成為魚肉,孱弱不堪;而齊國由於善於改革,審時度勢,因此齊國不斷的變強變大,北邊的燕國,南邊的魯國都成了齊國附庸。齊國成了刀俎,燕、魯成了魚肉,這代表了新與舊的不可逆轉。當然魯國也有過輝煌,那就是在西周與春秋早期,那時人們都說魯國是一個強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周禮盡在魯矣,周魯最親!看重血統與道德的國人,自然喜歡魯國而不喜歡齊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聖人孔子跟老子、上帝一樣是人們心中的一尊神。孔子生於魯國,長大後在當魯國當官,居說他政績斐然,人民相互謙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後來又主持了墮三都事件,被魯國權臣驅逐出魯國,遊歷天下。孔子周遊列國,廣收門徒,將他的政治思想廣為傳播,弘揚了教育事業,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名者有七十二人。後世儒家成為主流文化,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全國讀書人的偶像。因此用魯代表山東更能體現山東的文明禮儀。


大秦鐵鷹劍士


歡迎您來到歷史寶藏。


齊魯大地的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你看,四川省簡稱是“蜀”而不是“巴”,巴文化濃厚的重慶簡稱用的是“渝”。

不過,不得不說各個省的簡稱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今天就來說一說山東省。

山東省的簡稱是“魯”,有一種說法正如題主所說的那樣,認為與魯國有關。誠然,提到“魯”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子的家鄉——魯國。

其實,在春秋戰國之際,作為當時兩個諸侯國,齊國的勢力是遠遠超過魯國的,但是魯國作為周公直接的封地,其禮儀之風根深蒂固,出現了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所以大家喜歡用“魯”而不是用喜歡爭霸的“齊”來簡稱山東省。這是網絡上比較盛行的說法,其實筆者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在當時哪裡有山東省這個概念呢?所以,山東的簡稱應該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沒有多大的關係。

元代實行省制,當時的山東地域被納入到了中書省(直管),山東省單獨成為一個省份是明朝時期。有諸多文獻可以證明,明朝時山東的簡稱大家更傾向於用“齊”,比如當時和東林黨人競立於朝中的齊黨,這個黨的首領就是山東人。

筆者所見清代的檔案中,很多督撫喜歡將山東稱為“東省”,所以山東可不止一個簡稱哦。事實上,山東被正式簡稱為“魯”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這個大概率與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八路軍、新四軍或者解放軍打下的佔領區有關,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晉冀魯豫根據地,這裡的“魯”就是指山東。

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戰國赫赫有名的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竟然在當下沒有一個國家的名字成為省份的簡稱。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宋安之對於春秋戰國並不是很瞭解,但關於這個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呢,因為從小喜歡歷史,所以對於這個問題進行過很多次思考,今天就來說說宋安之的個人看法。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境內主要包括齊、魯兩個國家,因為齊國比魯國大多了,所以一般是齊在前魯在後,稱山東為齊魯大地。


同理來說山東也應該是簡稱齊,而不是魯,可是今天來看,山東卻是簡稱為魯,這就比較耐人尋味了。

關於省份簡稱這方面的資料,老實說宋安之並沒有涉及過這方面,也不好查到權威的資料,所以今天就以歷史的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不一定就是對的,但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首先我們來看看,齊國和魯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以血緣正統論來說,魯國更勝一籌。

魯國的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可以說是宗室近支,屬於是“宗邦”。

周公旦是誰呢,就是歷史典故“周公輔成王”中的周公,在輔佐幼主期間並沒有圖謀篡位,並沒有以下犯上,並且完善了周朝的諸多制度,因此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而魯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地,自然是意義非凡了。

齊國來頭也大,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之封地,但論起血緣正統來說,根本比不上魯國的,當然這不是關鍵,更重要是其他原因,大家不要著急,慢慢來看。

說完血緣正統,再說說一脈相傳的因素。

魯國可謂是一脈相承,身為“宗邦”,在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之中,周禮相對來說保存的最為完好,在那個禮崩樂壞時代,被人稱之為“周禮盡在魯矣”。

齊國則是不一樣了,雖然在春秋戰國幾百年中,整體來說齊魯大地之上,齊國是老大,魯國是老二,老二經常被老大欺負,但老二是一脈相承,老大家裡是中途被人換了主人。

齊國在前386年,國內發生改朝換代,權臣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徹底成為過去式,田和正式稱侯統治齊國,但仍沿用齊國名號,因此被稱之為“田氏代齊”事件。

大家想想齊國並非一脈相承,中間還出現了“田氏代齊”事件,以這方面來看,的確不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念。對比之下,一脈相承,並且周禮保持最好的魯國,自然是更具有優勢了。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諸如聖人孔子就出自魯國,其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所以宋安之認為以上這些原因就是山東以魯簡稱的原因,想必當初關於山東省如何簡稱問題上,以上的這些因素,相關人員肯定考慮過,還望宋安之的回答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宋安之


關於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這個問題的解釋,主要原因有好多,但總體來說可以追溯到周朝分封,簡單總結就是這4個原因。

1、魯國出了萬世師表的聖人孔子

這個原因,想必也不需作過多的解釋了。儒家文化影響中華兩千多年,而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更是以“萬世師表”之稱而備受後世所推崇。因此,作為孔子的故里,魯國在儒家文化體系中,自然也有崇高的地位。

2. 封地和周王室說

在先秦時期齊國與魯國的由來,是很多人解釋山東簡稱的依據之一。說起來應該是魯國與周王室的關係,要比齊國更親,更具正統代表性。

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實行的是封邦建國、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親屬、功臣或前朝遺貴。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諸侯國,要履行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以及繳納貢賦、定期朝覲等義務。

等到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的殷人和東夷人勢力強大,屢次發生叛亂。隨後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後,周公和姜子牙分別被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所以按周天子的的親緣關係來說,周公建立的魯國更有代表性。

3.周禮文化影響說法

從周禮傳播角度講,魯國的影響力高於齊國。因為齊國和魯國雖然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但是在《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中,魯國排在齊國前面,僅次於周。從這點來看,魯國應該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更有文化影響代表性。

周公的治國方略是“尊尊而親親”,重視傳承,並且有專門制禮作樂,有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制度。魯國作為封國,保存周禮發麵很完善,也有“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在春秋時期,魯國是唯一一個把周禮完整繼承下來的國家,當時,如果誰想學習周禮、恢復周禮,只能去魯國。

4.地理和發音說法

自唐朝以來,齊地對應的地方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地對應的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

到了宋朝以後,齊和濟南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繫則保留到明朝,也是因為當初封地之後,保留的這份關係,令山東地區更偏向簡稱“魯”,而不是“齊”。

到了近代才開始逐漸偏向了“魯”?是因為電報的出現。清末電報架設中,文字越簡潔越好。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稱,也需要準備一個最能代表本地的簡稱,以便在電報中使用。當時的河北地區屬於直隸省,使用了“冀”這一簡稱。因為山東 “齊”的讀音和“冀”相近,所以最終選擇了“魯”,所以魯就一直有所沿用。



這些歷史要讀


山東屬於周朝時期齊國、魯國所在地,同時山東境內還包括萊、莒、鄒、滕等一眾小國家。當然了,山東不簡稱萊、莒、鄒、滕什麼的,這都說得過去。畢竟這些國家太小,沒什麼影響。但是山東簡稱“魯”,而不簡稱“齊”,卻是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齊魯區位圖)

其一,山東的省會城市是濟南。濟南在整個周朝時期,一直位於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滅亡,濟南才歸到濟北郡。既然省會城市在古代的齊國,那麼,山東簡稱“齊”,就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其二,齊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魯國。我們知道,雖然齊國在西周分封的時候,屬於邊遠城市。但是從春秋開始,齊國就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最早稱霸並被歷史所認可的,就是齊國的齊桓公。而且,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齊國都是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對後世似乎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從影響力來看,山東確實是應該簡稱“齊”的。

雖然省會城市在齊國境內,齊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山東依然簡稱“魯”而不簡稱“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周公旦)

一、魯國出身比齊國高貴。

魯國當年是周武王封給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邑(實際上,周公旦沒有去封邑,是他兒子在管理),屬於王室封地。並且由於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政是由周公旦代為管理的。也就是說,周公旦雖然沒有“周天子”之名,但他其實是實際的“周天子”。這樣一說起來,魯國就應該算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其出身自然是非常高貴的。

同時,由於周公旦在輔佐成王的時候,勤於正事,一飯三吐哺,對於奠定周王朝統治基礎,讓周王朝享年八百國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旦成為賢臣的師表,被後世廣為傳誦。這一點,也為他的封邑魯國加了不少分。

齊國只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雖然是周朝勞苦功高的大臣,但他畢竟是大臣,並非王室成員,因此,從出身的高貴性來說,齊國是比不上魯國的。

二、魯國是規則制定者。

當年,周天子採用分封制的辦法來管理天下。雖然實施的是分封制,但是整個國家並沒有因此四分五裂。直到兩三百年以後,春秋亂世才出現。整個西周在分封制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統一這麼長時間,根本的原因,就是西周有“周禮”這樣一套運行規則。

而這套周禮規則,當時實際上是由魯國制定的。而且周天子也賦予了魯國相當於“大祭司”的權力。各種郊廟祭天重大活動,周天子都是讓魯國來負責組織完成的。諸侯國中如果有違背周禮的事情。也都由魯國來拿出懲治方案。由此可見,魯國在西周時期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齊國在西周時期的發展也很好,從一個邊遠小國,迅速變成了一個擁有鹽鐵之利的經濟大國。但是在作為禮制社會的古代,這顯然不是最重要的。

(齊桓公)

三、魯國是周禮典籍的保護者。

周朝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一些諸侯國為了爭霸,完全不顧周禮那一套,興兵四處爭奪,周天子的尊嚴一次次被踐踏。

齊國當時出現了齊桓公,打造“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侯。不過,齊桓公表面上在維護周天子,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做大稱霸。其做法也是在破壞周禮。

而魯國不是這樣的。魯國很少有稱霸行為,因此一直到戰國後期,魯國的疆域範圍都不大。同時,魯國因為有孔子這樣一些儒者,他們在積極努力,讓周朝的各種典章制度,各種規矩辦法保留了下來。雖然說,魯國實際上也並沒有完全按照周禮來做事,但是能夠把典章制度保護下來,這對整個後世的文化及道德建設的延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齊國和魯國在當時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四、魯國有至聖先師孔子。

中國古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孔子的地位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兩千年曆史上的國民靈魂。都是由孔子及他的儒家學派雕琢而成的。

中國古代王朝社會,在政治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皇權,在文化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儒家學說。皇權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發生轉移,而儒家學說卻是始終不變,萬古一統的。可見,儒家學說的權力及影響力,是超過皇權的。

既然如此,孔子所出生的魯國,在歷史上就具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所以,山東簡稱“魯”,而不是簡稱“齊”,這是沒有問題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魯國的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是個山東人都以孔子為驕傲,這就是山東簡稱選魯而不選齊的原因。


齊國雖然在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風頭完全蓋過了魯國,但那只是歷史長河中間一瞬間而已,生生不息的唯有文化,文化的力量高過地域界線,甚至超越血緣親疏,孔子是魯國人,選擇了魯,說到底還是文化的力量。

如果現在我們在山東省搞的齊魯簡稱海選的話,我想魯一定會高高勝出,即使你是山東北面齊地的人,恐怕也會選魯作為山東的簡稱,如果全國海選,結果也不會其右。雖然我沒有能力組織一次全國海選,但我想你可以在我的評論區下方選擇一下,我們來做個統計,看看到底是齊多還是魯呢?大家說好嗎?



至於有人說齊和河北的翼音相近,為更好地區分,所以選了魯,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重慶的渝和河南的豫更近,為什麼不改?重慶又不是沒得選擇,完全可以用巴來代替,大家說是嗎?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說法有兩種

其一:

山東簡稱"魯"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在山東,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主要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封齊地於姜尚,後來發展成為齊國。周成王封周公旦於魯地,發展為魯國。

同時,在春秋時期,齊國和楚國、晉國、秦國並稱為四大強國,齊桓公更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這麼看來,齊作為山東的簡稱,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綜合來看的話,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比起齊國,自然相對弱小。

但是,魯國國君是周公姬旦的後人,和當時周王室的關係,顯然要比齊國更為親近。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不僅在禮儀規格上超過了齊國等大國,而且為周禮的保存做出重要貢獻,正所謂“周禮盡在魯”。

在戰國時期,齊國還出現了田氏代齊這一歷史事件,這導致齊國國君的正統性遭到了質疑。在齊國曆史上,雖然擁有齊桓公、管仲等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不過,就魯國來說,國古代歷史上的聖人和孔氏家族的始祖孔子,就是地地道道的魯國人。

對於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孔子的老家曲阜,也即魯國的曲阜是中國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其二:

山東稱“魯”不稱“齊”,這和電報在中國的推廣有關。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那時發電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花錢,於是便有了簡稱。此外還要防止誤聽,所以在建設電報的過程中,各個省份都需要上報自己的簡稱。由於河北地區率先上報了“冀”的簡稱,而山東因為“齊”的讀音和“冀”容易混淆,所以選擇了“魯”的簡稱。類似的還有浙江省,其簡稱開始也有“越和浙”兩個選擇,但由於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衝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

大家覺得呢?


長安城不良人


春秋時期,諸侯國有很多,而當時國土資源有限,這麼多國要分有限的地,說明一個國家佔據的地盤並不多。因此,如今的山東境內,當初是由齊、魯兩個國家佔據。

因為這個國家的原因,那時的山東一直被稱為齊魯大地。而齊在前,魯在後,這因為兩國之中,齊國更強大,佔地也是最優最廣。既然如此,有人很不能理解,為何現如今的山東會以魯為稱,不是應該稱齊嗎?會這樣做,是考慮到了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魯國是唯一和周朝有同等規格禮儀的國。當年統治魯國的是周公,周公是周朝皇室成員。他來到這個地方之後,就繼續採用了周朝的規格禮儀。而在當時,所有諸侯國中,也就只有魯國有這個榮耀。

因為周朝才能稱之為是天下之主,因此,即使齊國的國力更加強大,佔地面積更加有優勢。但是,魯國有周公,所以和周朝的聯繫更緊密,地位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再加上這個國家又使用的是和周朝一致的禮儀,故而更加顯得地位超群。

第二個方面,受到孔子影響。孔子來自於魯國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孔子這個人,是所有人都推崇的儒家老祖。而且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到現如今,每個人也都在學習儒家文化。學習老子傳下的優秀道德,文明禮儀。從這就能看出來,孔子的影響力有多麼強大。因此,魯國中出了孔子這麼一個人才後,也跟著名氣大增,成為了被大多數人知道的一個國家。

再者來說,因為孔子的存在,所以魯國文化也顯得格外突出。在這個境內,很多人都受到了魯國文化的薰陶。所以這樣說起來,這個國家的影響力比起齊國來說其實要更大。

綜上兩點原因,山東之所以選擇用魯為稱,主要是因為受文化的影響。齊魯兩國相比較後,魯國的亮點顯然更引人注目,而且魯國也算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國。山東為了名氣考慮,自然會選擇魯字,這樣他們就能彰顯出文化起源地的超然地位,並且以此吸引到更多的人關注山東,瞭解山東。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名人效應,齊魯這兩個國家,誰的影響力最大?哪個國家的人最出名?誰的名就能被用起來,因為只有這樣,山東才算是拿到了最有利的一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