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臨寫九成宮二年多,怎麼才能寫得更好,請老師指教?

Yan_yu


初學者建議多寫自己擅長的字,注意字體結構。二者用好墨水、紙張以及毛筆。好的文房四寶讓你書寫流暢便於駕馭。我也是初學者~共勉






藏經閣印經部主任


看了您寫的字,整體還是可以的,基本抓住了特點,一眼看得出是學歐陽詢楷書。

若真要建議,勿怪直言[祈禱]第一,含墨量的控制要注意,歐陽詢三十六法有云:凡作楷 墨欲乾,然不可太燥。意思是寫楷書含墨量宜少為佳,但不可以太枯太燥!

第二,注意點畫起收特點,如斜切角度之細微變化,轉折力度感等。先要力求準確到位,對於筆畫俯仰、顧盼、輕重等細節都要精益求精!

第三,基本功有待提高。都知道歐楷是對基本功要求最為苛刻的,其用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字形端正中摻險絕之勢。筆畫多剛直少彎曲,要記住寧直勿曲,寧上勿下!

總而言之,要多對比,有空多研究書學理論,勤學苦練,堅持不懈方能有成!祝你日益精進![祈禱][玫瑰]











鴻影書法


是和你一樣在學習歐體的,你已經寫得很有歐味了[贊] 感覺一定要多練、常練,持之以恆,一定要練出心得,慢慢進步就在日積月累中,急不得。



耳東503


可以肯定的是這位書友很認真,但基本功還是不過關。我就分享我的一些體會,雖然寫的不知道什麼程度了,但確實不影響心得分享。

首先,要通讀字帖,明白字貼的來由背景以及它的內容意思所在,這樣你在思想深處有個情感的把握。

然後,楷書你先得過筆畫關。比如說通篇看您的作品,很柔弱。每個字的點畫都有待提高,不過結構還行。但是不是說單獨練點畫,我一直奉行在具體字中練習筆畫,把相同部首的字多練習,多思考分析,多總結。

再次,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過關,剛開始很慢,但是必須堅持,前面就是那樣的,貴在堅持。

最後,練到一定程度,要和行書交叉練習。因為單獨練習楷書,有一個和帖相似但呆滯的的瓶頸期,行書會解決呆滯問題。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沒有時間的投入是不行的,有天賦也需要努力。再好的書法理論指導,沒有大量時間的練習,也是沒有用的。

書法無期,亦無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貴在堅持,好好努力吧!











袁文止戈


看了你的書寫其實臨摹還是很不錯的,字的結構筆畫還是挺到位的。但是給這位仁兄提點建議只是個人看法,還望不以為意啊!

其一,你習練了兩年多,但是效果還是有些稚嫩,原因可能不要死讀書或讀死書。

其二,歐楷結體嚴謹,筆法硬朗,形勢險峻,確實不容易掌握,但是博採眾長的道理你也需要明白,放開眼界也許你更能領悟。

其三,如果你僅僅就是娛樂而已寫成這樣也挺好的。但想更上一層樓就得舉一反三式的書寫,當字帖沒有的字也要能寫出味道為上,慢慢嘗試一下!




公正的點評人


一是臨帖,這是唯一的方法。要精臨。但對初學小白來說,要先對筆畫有一個認識的階段。你的筆畫不過關,可能是上來開始寫字,基本功不紮實。可以採取寫一寫篆書線條,拉一拉直線,畫一畫蚊香,來鍛鍊一下。比如你的橫基本上都沒有過關。第二步開始臨帖。每個字你最少要看到十個以上的點。複雜的字可能要看到50個,這叫認真。以束線穿針的態度臨帖。筆畫的長短。粗細。角度。起收形態。所有的留白。字的形狀。倚側等等全部都要考慮。你這樣寫一張,基本上收效是很差的。寫一個字,要研究比較,然後經過思考,分析領悟之後再寫第二遍。但是為了防止寫的噁心,寫的自己看不出來啥了,馬上就換不要湊數。也許一個字寫個兩三遍,你就滿意了,就可以過。早日開始整帖第二遍,只有對字帖通盤領悟。才有可能明白。

臨的基本有個型了,您著重再去發現,領悟,歐體的險絕,他和田楷的天地差別。

第三步,歐體要想學出自己非常非常難。學歐能夠出來太難了。楷書之極則,沒有變化的空間。將來怎麼走?您自己斟酌。











本無齋


從你這臨寫《九成宮》二年多的成果來看,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花的時間可能不少,收到的實際效果甚微。


主要問題:

目前主要的問題在於字形結構,不是很協調,單個字看起來都很彆扭。打個比方,好比人,要麼缺胳膊短腿,要麼大頭娃,要麼沒脖子,要麼一腿長一腿短......總之看起來就不健康,更談不上美。


以上圖三個字為例,“則”字明顯有些臃腫,“庭”字呢長得有點像“電線杆”,“醴”字右邊下半身長歪了,瘸腿。


當前解決:

目前當務之急,建議先把字形結構學好,好比建房子,沒有結構,房子就建不起來,至於筆畫的修飾,那些細節可以稍後一些。

結構,最重要的是各部分的“比例“與”協調“。以上圖為例,“應”字比例明顯不對,上半部分應占主體,心字比較矮,不到高度的三分之一;

“靈”字,你寫的“巫”字上半部分過小,則顯得最後一橫過長,不夠協調,也是比例問題。

附習作完整圖片如下:


希望以上回答對書友們有所參考作用。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1.九成宮和聖教序交替臨,但別頻繁!

2.仔細讀貼,求精。

3.找個非田的明師!

獻醜!





明中拙人王茂謙


我覺得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加強點畫的基本功,二是細讀貼,臨帖扣細節。勤練不輟每三個月自己都能發現有提高。也可輔以硬筆熟悉結構,我自己聯繫感覺提高還是穩定的,雖然提高的速度不快。







虔巨擘UCE


和你一樣,許多書法愛好者將歐字作為入門的範本,但練了幾年,收效甚微,雖有形,卻無神,觀其字,味同嚼蠟。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這些顯著的特點與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談,以下說說幾個容易忽視的方面,希望對你有用:

(一)用筆

歐字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稜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其它如豎畫的收筆處、橫折的折處、取法於隸的豎彎鉤的收筆處等,都帶有圓意,都可用"揉筆"。

注意細微的粗細變化。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二)筆勢

有的習字者,與完一筆,停下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筆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繫,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了這個關係,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裡,就不列舉了。

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係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覆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三)結體

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

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字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字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虛實要得當。歐字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當然,以上幾點,都必須要先有純熟的基本功,但這也只是解決了技術性的問題,還需要在品德修養,意境構思諸方面多加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