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支援 責任“無界”——江蘇興達文具集團口罩生產線投產紀實

昨天,位於周鐵鎮的江蘇興達文具集團有限公司傳來一個好消息:經過緊張有序的調試,該公司的日用防護口罩生產線正式投產,預計到本月中旬,日產量將達120萬隻。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生產的第一批口罩將全部捐贈給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用於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公司董事長宋仕良深有感觸地說:“作為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肯定不計得失、全力以赴,貢獻自己的力量。”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興達文具是一家集研發、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文教用品專業公司,85%的產品俏銷歐美、東南亞、南非等。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口罩成為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最緊缺的防護物資之一。

“跨界”生產口罩等防疫用品,以解疫情防控燃眉之急,這一想法,自疫情發生後,就在宋仕良的腦中盤算著。2 月中旬,當市領導來到興達文具督導企業復工復產時,宋仕良提出了上述想法,並得到了市領導的肯定與支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從那時起,興達文具從“零”開始,與時間賽跑,打響了一場跨界戰“疫”。

生產口罩需要什麼?公司經過召開緊急會議,列出了所需的基礎條件:一個能夠立即使用的車間,生產設備及人員,充足的原材料,以及相關的技術和工藝。於是,公司第一時間成立項目小組,對口罩生產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研究部署,全力推進項目早投產、早量產。

“作出這樣的決定,看似倉促,但也充分考量了公司的自身優勢。”宋仕良說,公司有自己的設計團隊、研發中心以及生產車間,所以相對於其他企業,他們在生產口罩方面應對速度會更快些。在公司管理層的統一調度下,項目小組成員各司其職,一邊聯繫口罩生產設備及生產原材料,一邊與相關部門聯繫辦理生產手續,周密計劃、順暢銜接各個環節。

“從0到120萬,用了不到30天”

從 2 月中旬研發設計生產設備,到本月中旬實現滿產後,興達的這一生產線成為宜興口罩擬建、在建規模最大的生產線,實現日產量120萬隻。這樣的“興達速度”,到底是怎麼達成的?

“一方面,靠的是公司發達的供應體系和成熟的技術團隊;另一方面,也得益於相關部門開通的綠色通道。”公司副總經理王再斌說,公司相關團隊從未接觸過口罩生產,但疫情就是命令,整個投產過程都在搶時間。比如,在車間改造過程中,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轉移原有倉儲物資、全部功能區隔斷等。另外,在公司啟動口罩生產後,宜興相關部門立即開啟了疫情防控應急生產快速審評通道,快速辦好了生產許可等手續。

儘管供應商加班加點趕製設備,但經公司團隊測算,投產時間還是有些滯後。於是,公司決定根據自己的供應商體系及相關圖紙,先行把設備造出來。缺鈑金件,派出團隊去採購;缺機加工件,另一個團隊去採購……就這樣,涉及上萬個零件的生產線在很短時間內全部裝配完畢,儘可能縮短了投產時間。

疫情當前,除了設備,防疫物資原料也是“搶手貨”。王再斌說,口罩看似簡單,但生產起來卻涉及十多種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那層熔噴無紡布最為重要。考慮到當下熔噴料緊缺的市場形勢,為確保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保供,公司當機立斷,決定自己造一條熔噴料生產線。

截至目前,公司光設備投入就近900萬元,生產線也從原計劃的4條擴充到10條。待口罩生產線全部投產後,日產量將達120萬隻。

“第一批口罩,將全部捐贈”

不計得失的“跨界”轉產,源自企業的底氣和效率,更源自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效益一直不錯,文化辦公用品是公司的主打產品,目前訂單也很充足。但是,疫情當前,各行各業的人都在默默奉獻,不計代價地與疫情作戰,而我們企業家也必須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與國同振,共濟時艱。”宋仕良眼神堅定地說。

在宋仕良看來,“跨界”生產口罩,是企業為疫情防控作貢獻的務實之舉。其實,宋仕良還是一位助人為樂的“中國好人”。多年來,他先後捐資建立了“興達脫貧致富基金”“興達愛心圓夢基金”“興達民生公益基金”“興達尊老愛老基金”等。2000年至今,他共資助貧困對象3000多人,捐資超3500萬元。

當前,口罩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最緊缺的防護物資之一。宋仕良決定將公司生產的第一批價值約 10 萬元的口罩,全部捐贈給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再由指揮部分發到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同時,他表示,下階段生產的口罩也將首先提供給本地企業,全力保障企業復工復產。宋仕良還透露,由於公司外貿業務份額較大,今後用於出口的口罩將全部印上“中國”二字,傳遞來自中國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