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乾陵,為何到現在都挖不動?

用戶59853657286


也不是挖不動,要看這個挖的定義和標準是什麼?你要說按照盜墓的那種,為了利益而挖寶的盜墓,那對於現在擁有這種高科技的我們來說,一個來自鐵器時代的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墓穴而已,真的不算什麼,那些什麼狗屁的傳說,根本阻攔不了擁有高科技的現代人進行毀滅性發掘。



但很明顯,我們說的考古並不是毀滅性的發掘,正是因為我們說的考古不是毀滅性的發掘,所以它的發掘難度就會變得很大。

換句話來說,都不用現在的科學水平,就放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如果單純不考慮一切後果,直接用一些已知的粗暴的手段進行發掘和考古,那有什麼墓穴可以難得住這樣的探索和所謂的“挖”呢?

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由國家中央批准進行的一項考古作業當中,對明朝神宗皇帝進行考古,按理來說,這樣的地下墓穴的發掘應該非常的注意,但是由於當時所處的特殊年代,當時的人們時時刻刻以階級鬥爭為綱,結果由於考古不當造成了毀滅性發掘,造成了明朝神宗皇帝考古出來的各類器具用品大規模損壞,甚至包含明神宗本人的屍骸都被激進無比的人給挫骨揚灰了,真真正正的給考古事業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所以我一開始就在開頭強調了,關鍵是要看這個“挖” 的標準和定義是什麼,為了什麼而挖,挖開之後又有什麼安排呢,安排之後又打算制定什麼樣子的保護措施呢?這些都是需要解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進行解釋和回答,而要強行挖開這種類型的墓穴和盜墓者那種毀滅性挖掘又有什麼區別呢?

畢竟一個墓穴一旦被“挖”開,對於裡面的文物的相關保護就完全需要看這個“挖”墓穴的目的了,如果是為了文化傳承的考古,那麼保護措施必須要跟進,如果沒有條件,就一定不能開挖;如果是為了盜寶,那麼保護措施就是一個笑話。


回到題目本身,武則天的乾陵,為何到現在都挖不動?那自然是因為到現在為止的考古學家都無法確定裡面的文物一旦被開啟,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是否可以進行相應的保護措施。會不會重複當年萬曆皇帝的陵墓考古的那種悲劇,畢竟現代考古的目的是為了傳承文化,而不是為了盜寶或者是為了毀滅文化傳承。

武則天這個人在歷史上也算是響噹噹的一個名人,有關她的歷史典故實在是擁有很多,對於這種歷史名人來說,她的墓穴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是很可怕的,遲遲不挖正是對這種價值的認可和重視,這是一種尊重和慎重。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年有關武則天的那若干歷史典故,究竟有沒有被別人篡改過的呢?萬一武則天的墓穴裡面就藏有某段歷史的真相呢,如果貿然打開造成這種真相永遠離開這個星球,這個責任誰又能負擔得起呢?

再者說了,武則天的陪葬品誰能保證沒有什麼現在已經失傳的重要資料呢?在考古歷史上,一個睡虎地竹簡堪稱里程碑事件,他的出現一舉填充了之前關於秦法的空白,並通過詳細的資料,為後人十分全面描繪了整個大秦帝國的風貌。


若是大唐這位女皇帝隨身陪葬了若干此類重要資料,貿然打開開挖,使得這些資料毀滅,那真的是在犯罪。 總而言之,武則天的乾陵,為何到現在都挖不動?不是挖不動,而是現代考古研究是為了傳承文化和歷史,在不能完全確保考古過程對文物不會造成損害之前,武則天的乾陵只能到現在都不許挖。


夏目歷史君


發掘乾陵,是長期來人們關心並討論最多的話題,特別是在商品大潮湧動下,秦始皇陵兵馬俑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經。

有大學者生前一直注張發掘乾陵,他關心的是墓內藏有王羲之的手書真跡。但總理總是不批准。陝西省領導一度熱心發掘,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也成立了“帝陵研究室”,而且在北京走後門,《北京青年報》也發表了挖與保的兩種觀點,但國家文物局不批准發掘,很多名專家和大學教授也不贊成發掘。

我在《中國文物上》發表過《不宜主動發掘古代帝王陵墓》一文,得到很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人士的贊成。

不發掘乾陵的原因,我們應做以下的考慮:

第一,皇帝陵墓包括乾陵在內,是古代精華文物集中地,發掘時既得到一些,也會失掉一些。而且挖一個少一個,得不償失;

第二,以今天最高的料學技術水平而言,很難保證不破壞古人的信息密碼。損失了,不可挽回;

第三,文物保護中,很難預料一些新問題的出現。保護不好,愧對子孫;

第四,待以後科學技術發展了,發掘、保護手段更先進,做到“無損”,同樣可以達到了解、參觀、研究的目的;

第五,作為文博丶文化研究者,我也希望看到馬上發掘的結果。但為了子孫後代,我們只能忍疼愛,暫不發掘。








王學理


怎麼可能挖不動呢?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來了,分分鐘把它搞定。

開個玩笑,其實乾陵是以山為陵,在歷史上曾經有人動過它的心思,但都沒有得成,比如史上第一盜墓狂溫韜,曾經把唐陵挖了一個遍,但挖到乾陵時,突然飛沙走石,天現異象,溫韜嚇得趕緊跑出回來,再也沒動過乾陵的心思。

起義軍領袖黃巢也想挖乾陵,曾經動用數十萬大軍挖了數個月,只挖出了一條黃巢溝,最終也是無功而返。

為什麼呢?

前面說了,乾陵是以山為陵,特別的大,要挖它最大的困難是找到它在哪個位置,不然,那麼一大片山,你從哪裡下手呢?

黃巢數十萬大軍也沒找到墓道口。

但是,這個問題到了今天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乾陵在哪個地方,神道也清理出來了,門票都開始賣了。按這個道下去很容易找到乾陵的金剛門以及地宮。這個還是意外發現,當年乾陵附近修路,工人上山取石,一炸之後,發現一塊塊石條,這一看,就是神道的東西,就此就把乾陵的入口給找到了。

現在,不但入口知道了,裡面有什麼東西,在什麼方位,結構是什麼樣的,都用現代化的技術探測出來了,寶物以數噸計。但為什麼不打開呢?

這還要從定陵發掘說起來,新中國後,是發掘了定陵,當時也是找了很久,後面找到了一塊指路石,然後才發掘了出來。現在也是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我本人去過,可以說比較失望,因為沒什麼東西,東西都被弄走了。

定陵要對得起他的門票,就應該把定陵裡的寶物都陳列出來了,讓大家看看,現在什麼都沒有,就一個地宮,幾個大洞。

發掘定陵的時候,本來就有爭議,因為挖人墳是很不厚道的,清兵入關 ,也沒有挖明十三陵啊。

只是郭沫若要搞研究,想挖來看看,結果挖出來後,很多東西因為社會或者技術上的原因導致東西出現了損壞,比如那個皇袍,以前是光鮮如新的,現在已經變黑了。

比如萬曆皇帝的棺材,加皇后一共是三口大棺材,金絲楠木的,結果把它扔到山下,現在你去看到的是複製品。

所以,發掘皇陵,一定要慎重。郭沫若也想發掘一下武則天的乾陵,因為裡面可能會有稀世珍寶《蘭亭序》,但後面周總理專門做了批示:帝陵暫不發掘。

現在,地方上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我們技術現在很成熟,應該發掘,把這些寶貝重見天日,不然,乾陵很可能受到水浸,反而對保護文物不利。這裡面的水就很深啦,咱不是專家,就不置評了。


腦洞歷史觀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沒有被盜的一座。所以幽宮重啟之日,必有珍貴文物重放異彩,使世人以飽眼福。 乾陵地宮的隧道(即斜坡道)口位於陵園某處,鑿在自然石層之間。在棺撐放進之後,用大小不同的約l一2噸的石塊疊砌閉塞,石塊上面再用夯土填實。隧道剖面呈斜坡形,南面寬,北面窄, 實側全長為63.10米,一般寬3.9米。由隧道南部向北21米處,寬4米。由隧道北端向南13.1米處,寬僅為2.8`米。隨道除用石條砌成外,其上部全部用土夯實,十分堅硬。

夯土中加雜有大量石塊,與白灰混合而成,還有少量的殘小磚塊、瓦片、木炭灰等。夯土每層厚為6一23釐米,夯土結構有平夯及圓錐夯兩種,主要是圓錐夯。夯窩的直徑為4一6釐米,窩深1一1.15釐米。隧道全用巨大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封砌,石塊上面的凹槽嵌有鐵細腰栓板,再用錫鐵漿灌入與鐵細腰栓板之間的縫隙內。隧道北部的一些石塊上有鑿眼,並穿有鐵棍。

鐵細腰栓板的栓拉較多,鐵棍的栓拉較少。鐵細腰栓板的作用使疊砌的石條栓拉左右不能移動。穿鐵棍的作用是使石條上下成為一體。全部所疊砌石塊由南到北共計39層。大多數石塊上刻字,僅平面上刻的字有363個,這些文字分佈在no塊石頭上。主要有:“焦才、合一、合三、元二、左二、開一、六十四、六十五、左五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百二十九、日、月、星”等,刻字筆畫內塗有紅色。在隧道兩邊石牆壁上露出紅、綠等色彩,似為壁畫。隧道北邊石牆有用墨筆寫的“中古社至,謂南居上”等大字。隧道內石牆的迭砌,是依山的自然形勢砌築而成的。

由於山勢是南北斜坡,同時又是西斜坡,隧道內的石條由南到北逐漸疊砌39層。 關於乾陵未被盜掘的依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隧道內中部的邊沿之處上部封石。在修建西蘭公路時有群眾發現石條並揭去數塊。其他均排列整齊而未移動,並用鐵細腰栓版和鐵拴棍上下左右牽拉,空隙用錫鐵灌注。同時石塊的夯土組織也很完整,未被發現破壞跡象。 其二,在陵墓周圍進行調查和鑽探,於可疑之處發掘,惟有盜掘跡象 其三,陵墓時鑿在石灰岩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從別的地方另鑿進去是比較困難的。 其四, 隧道內封石上所鑿的凹槽, 有的上面沒有栓拉鐵栓板, 有的填滿石灰代替栓板, 有的凹槽上部殘損。《唐會要》卷二十一記載: “ 神龍元年武則天崩後, 十二月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李三萬的三萬裡


就目前的技術條件,不管是哪個帝王陵墓,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哪一個陵墓挖不了的。

可問題是,考古不是盜墓,盜墓是為了從中獲利,考古更多的是還原歷史,更重要的是對出土文物的保護。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唯一一個沒被盜過的陵墓,據資深文物工作者推測,乾陵之中至少有文物500噸。

而且,乾陵中可能有著《蘭亭序》的真跡。

文物專家郭沫若曾向周總理建議挖掘乾陵,他說,“毫無疑問,肯定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中;打開乾陵,《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都能重見天日,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等手跡都能見到。”

郭沫若的建議雖被周總理否決,可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乾陵裡面文物的珍貴。

字畫、紙質卷宗、絲織品、顏彩等文物,一旦環境發生改變,是很容易褪色甚至是粉碎風化的,像兵馬俑剛出土時是有顏色的,只是因為剛出土時保護措施還不夠,導致其褪色,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挖掘、打開乾陵並不難,難的是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無法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讓數量巨大的文物完好無損,所以目前對於乾陵的挖掘也只能暫時擱著。


金兔歷史


在現如今的條件下沒有什麼陵墓是挖掘不了的,不管是秦始皇陵還是乾陵,至於為何不挖,不得不感謝已故的周總理,若不是他老人家,可能中國的帝王陵早就被人挖了一遍。



古代人視死如生,生前享受什麼,死後也希望自己能繼續享受,所以古代的帝王將相,富豪商賈他們死後的埋葬地必然會有大量的珍寶出現,這就催生了一個職業的蓬勃發展那就是盜墓業。


唐朝建立後,唐太宗有感於亡國之後的帝王墓葬基本都免不了被盜的命運,決定採取以山為陵的方式建造帝王陵,是以唐朝的帝王陵基本都採用以山為陵的方式,埋葬兩位皇帝的乾陵也不例外。不過幸運的是1200多年來,唐十八陵被盜了十七座,唯獨乾陵倖免於難。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乾陵一直沒能被找到的墓道口被幾位農民偶然發現,自此一場發掘行動開始展開,不過在發掘之初,地方寫了一份《乾陵發掘計劃》向中央彙報,周恩來總理看到後有感於明定陵發掘對文物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壞做出了“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又下令禁挖帝王陵的通知,乾陵才避免被髮掘。

所以以乾陵為代表的帝王陵不是挖不動,而是因為保護,它們才能安然存在。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乾陵是唐朝武則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它是迄今為止唐代唯一沒有被盜掘的陵墓。

乾陵沒有被盜掘是因為過去盜墓者找不到墓道口。不過從1958年以後,這個問題隨著幾個農民採石無意間發現墓道口而打破。此後發掘乾陵成了輕而易舉的事。

也就是說從1958年以後,乾陵從挖不動的問題,轉化為挖不挖的問題。

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文化名人郭沫若曾多次請示周總理發掘乾陵,郭老想在有生之年解開心中的謎團,那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不是埋藏在武則天的墓裡。



▲武則天和李治

周總理眼光看得長遠,他說在技術沒有完全有把握保存文物時,還是埋在地下比較安全。總理指示,乾陵一百年內不開發。這就是乾陵雖然發現了墓道口但沒有發掘的原因。

隨後根據總理的指示,考古學家經過記錄後又掩埋了墓道口。

乾陵在58年之前沒有被盜掘,這完全得益於梁山地理位置的保護。梁山是圓錐型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個主峰,北峰最高,乾陵的玄宮就建在北峰上。另南面兩座山峰較低,並且東西對峙,中間司馬道隔開。俯瞰東西對峙的小山峰,就好像婦人的兩個乳房,故而這兩峰取名為“乳峰”。

講真當初唐代兩位堪輿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奉命為女皇選擇墓址的時候,考察梁山後驚歎不已,這不是一個婦人安靜的躺在藍天之下嗎?簡直是上天賜給的洞天福地。二位大師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個地方。



▲乾陵

乾陵武則天的陵墓就建在了最高峰北峰,陵墓和山體合二為一,想想看,假如盜墓賊找不到墓道口,他不可能把整座山挖個遍進入地宮吧。

當初唐末軍閥黃巢聽說梁山西側有許多挖出的石料,他認為是挖墓道口堆積的石料,有石料說明墓道口就在附近,於是他帶領40萬軍隊開始挖掘,挖來挖去也找不到墓道口,到現在留下了一道溝,人稱“黃巢狗”,見證著黃巢的愚蠢。其實這是袁天罡為女皇出的“障眼法”計謀,故意把人們視線轉移到西邊山峰。

更為神奇的是五代時,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盜掘乾陵的事,溫韜遍掘唐代陵墓,最後把目光盯上了武則天陵墓,他帶領軍隊盜掘陵墓,只要士兵一干活,老天爺不是颳風就是下雨。

有一次士兵正在起勁的挖著,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佈,隨後電閃雷鳴,天空霹靂一個接著一個,歪打正著劈死了一個士兵,這下子可炸了鍋,士兵說什麼也不敢挖了,紛紛說女皇顯靈了,放下工具都跑了,溫韜只好帶著軍隊撤走了。

到了近代國民黨時期,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名,帶著先進的武器——機槍和大炮,又是掃射又是炮轟的,想打開陵墓盜取寶物。然而老天爺再次顯靈,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大作,同樣嚇跑了孫連仲,從此以後也就沒人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墓道口示意圖

時間到了1958年11月,國家召集農民修復經過乾陵的西蘭(西安到蘭州)公路,因為石料不夠,當地人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

11月27日下午,公社社員賀社社與同伴們在距無字碑向北1000米處的梁山北峰東南坡炸石頭,突然發現炸出石塊有異,上面有文字。賀社社讀過幾天書,知道些歷史,他說:“壞了,把姑婆炸出來了”。本地人稱武則天為姑婆,其他幾個人以為他開玩笑,於是打趣的說:“你沒睡醒吧?人家機槍大炮都打不開姑婆的墓,你一炮就炸出來了?開玩笑!

賀社社拿起一塊較大的石塊,指給同伴看,這是唐朝文字。眾人一看,確實情況異常,於是幾個人就急忙告訴了公社書記。書記不敢怠慢,向上級有關部門彙報了情況。

12月4日,相關考古專家便來到了梁山下,最後確認炸的地方就是武則天陵墓的墓道口。



▲無字碑

由於當時保存文物的技術不過關,乾陵地宮入口雖然被髮掘,國家仍決定暫不對乾陵繼續發掘,於是又掩埋了墓道口。直到現在都沒有發掘。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早在1960年,陝西乾縣的人們在梁山開山取石的時候,用炸藥,一個不小心就把乾陵墓道入口給炸出來了。然後,國家迅速派遣工作人員進行勘測保護,經勘測墓道的完整程度與梁山四面的土石結構斷定,乾陵至今仍未被盜。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國內輿論軒然大波,要知道此前乾陵前後被唐末黃巢起義軍、五代十國溫韜、國民黨孫仲連等大人物先後三次大規模兵團挖掘,均未撈到便宜,找到墓口。更不用說歷朝歷代那些小打小鬧的土夫子了。


乾陵有今天,還真的是不容易。

據說郭沫若最喜愛的《蘭亭序》就在乾陵裡面。當時,我們偉大的學者郭沫若一聽到此消息,興高采烈地去和周總理申請開挖乾陵,被周總理否決了。

為什麼呢?

周總理對他此前拍著胸脯說能夠挖好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保留下來的文物不到三成,結果令人痛心。

那麼,乾陵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陵墓,其它所有唐陵都被盜,為什麼唯獨只有它獨善其身呢?乾陵到底有什麼魔法,讓黃巢起義軍四十萬人撅了好幾天都沒挖出來?

其實,黃巢軍是挖錯了方向,上了武則天欲蓋彌彰的當,以為乾陵西邊的亂石是陵墓腳料,那麼墓道便在附近,結果挖了老大勁,愣是挖錯了方向。

其實,料想,茫茫梁山那麼大,最高海拔超過一千米,乾陵宮在整個梁山內部,只有墓道一口可入,整個梁山多是花崗石結構,那要挖出來那個墓道口,無異於大海撈針,不可謂不難。

而自從1960年發掘出墓道口之後,現在便不能算是發掘不了。


不書


的確乾陵歷經了風雨,是唯一一座沒有經過盜墓者洗禮的墓穴。乾陵至今依然巍巍不動,現在又有國家的保護,不能不說這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創造的又一個奇蹟。乾陵是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好了地址,又經過了幾十年的建設,最後建成建好。武則天雖是被迫退位,但還是兒子接班恢復了李唐天下。武則天八十一歲老去,她生前死後都可謂輝煌,死後入住乾陵,與唐高宗李治葬在了一起。她的陵穴一定藏寶繁多,也令後世盜墓者垂涎。乾陵又經過了多少朝代的更替,歷代盜墓賊一定都很惦記,可他們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次密謀或公開尋找,都沒有找到挖動乾陵的入口,那些人最終都是無功而返。武則天乾陵得以完整保全,真是武則天也是古人的智慧。武則天死後受到了迄今為止世世代代人們的敬仰。她與她的乾陵,似乎從她的出生,到武周天下,都應了傳說中的袁天罡的精準預測,使人倍感神秘莫測。直至建國以來,乾陵更是得到了保護,我想沒有國家的介入,乾陵永久都是挖不動的。




蘭草自芬芳


武則天墓為何萬人挖不動?

古往今來,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騰,死後被人折騰。自己折騰,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的事,謎團太多,蓋得了棺,定不了論。於是後人跟隨,破解謎團。不客氣地說,就是接著折騰他們,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當時選擇這個地點的原因還是非常有考究的。乾陵修建的時候是大唐比較昌盛的時候,不管是建築還是陵園的規模都算得上是非常的壯觀與宏偉。武則天在派了李淳風與袁天罡這兩位相繼去考察這個地點後回來彙報的結果就是是一塊風水寶地,且因為當時有“因山為陵”的葬制,所以當即,武則天就決定在此修建乾陵,很快就修建完成,且很多史書上記載這是一個集天地之氣的風水寶地。


武則天作為正式登基過的中國皇帝,在位15年卻沒為自己單獨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後打開已經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寢,與李治合葬一處。乾陵並不是人們常說的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家夫婦合葬墓,可是作為不同年號的兩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國曠古未有。一個女人先當皇后,再做皇帝,臨死前留下遺言去帝號,重回皇后身份,世所罕見,是那些臨朝稱制的呂后、慈禧太后們比之不足的。


其實對於乾陵虎視眈眈的人不在少數,不管是是用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還是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且也有很多的有名盜墓者卻根本無計可施。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唐末農民起義,黃巢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但是在挖走快半座大山後,結果因為沒有人懂乾陵的座標結構,最後挖錯了方向,沒有得手。再後來的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國民黨將領孫連仲都沒有能夠挖開乾陵,都以失敗告終。


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一樣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四十多年前,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但周恩來總理提筆在這份可能“石破天驚”的計劃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目前有很多的專家認為乾陵應該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因為乾陵墓道是十分的完整,不管是從哪裡鑿洞想要進入地宮,都是非常有難度的,且現在也沒有發現什麼新的盜洞。


其實對於梁山這樣的地形來看,不管是利陰還是利陽,它確實是一塊比較罕見的寶地。但是到底裡面的情況如何,到底是不是和人們想象的一樣,也許真的只有到地宮被打開的那一天才會被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