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近日,妈妈背上的浙大少年李一行的故事在朋友圈里刷了屏,11个月的时候他因病瘫痪,在8岁那年被宣告一辈子都不能站起来走路,2018年,病情恶化后每隔一天都要去做肾透析……


这个似乎被命运抛弃的男孩没有放弃,轮椅和妈妈成了他的双腿,2015年以磐安县理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热爱编程的他,如今在浙江成功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实习。


《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少年的坚韧不拔让人动容,他脸上自信的笑容似乎风平浪静。但是,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个挣扎的夜晚,他在放弃的深渊前凝望着黑暗。


这让我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大好年华中被截肢,史铁生不止一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地坛似乎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在这儿,他找到了灵魂的宁静,也渐渐走出了人生的阴霾。


那个废弃的园子里埋葬了太多史铁生的回忆,也在其中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少年史铁生的无望和挣扎,也同样可以看到奋发和豁达。




曾经玉砌雕阑的地坛历经沧桑,变成了荒芜的模样。这一切和史铁生的心境十分相符,在最狂妄的年纪忽地变成残疾,这荒园似乎更能容纳失魂落魄的他。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残疾后,无事可做的史铁生每天来园中呆着,地坛公园中的每棵树下,都有他轮椅的车辙印。在这儿,他想通了如何面对“死”这个终极问题,关于“如何活着”也渐渐有了答案。


一个人,既然出生了,为何出生就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安排好的既定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死”。


在磕磕碰碰中,他终于通过写作快要找到一条“活路”,却不得已面对母亲去世的消息。


史铁生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每次他要出门,母亲总是带着一份不安给他收拾好东西,说一句“出去走走总是好的”来自我安慰。史铁生出去久了,母亲就会去园中找他,不忍打扰儿子思绪的她总是在确认儿子安全后默默离开。


年少叛逆的史铁生看着视力不好的母亲在园中焦急寻找却默不出声,在母亲去世后却为当年的倔强而无限悔恨。


《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在园中,史铁生经历了许多个春夏秋冬。因为这个园子,他感恩自己的命运。他不再着急去死,想试着活一活。


他遇见了和他一样来园中的陌生“朋友”——每天准时来散步的老年夫妇、喜爱唱歌的青年、喜爱喝酒的醉汉、倒霉的长跑家、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也许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热络的语言,但彼此心中有些东西是相通的。


小小的园子,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小型社会。史铁生“足不出户”看到了不同人的命运和人生走向,也终于悟出“不要和命运论公道”的道理。


因为地坛这个灵魂家园,史铁生的内心终于得到治愈,我们才得以看到史铁生的一部部巨著。


《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1951年1月,史铁生出生在一个大杂院中,年幼的他是个“田径迷”,在清华附中也拿过学校80米跨栏的冠军,同学们都称他是“小飞侠”。


18岁那年,他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农作时,他时常感觉坐骨神经痛,以为是农活过于劳累所致。21岁那年,他因为高烧不退住进医院,也就是这期间,上天似乎和当年的“小飞侠”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双腿截肢,被朋友们抬出了医院。


史铁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年。


一个喜爱田径的人,失去双腿后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砸碎。而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因为不愿意给家中添麻烦,所以他经常躲出去,和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史铁生的小说获奖时,母亲早已经去世,这成了他心头的一大遗憾,但最终也终于想开:也许是上天看母亲太苦了,所以才把她带离人世间。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与世长辞。死亡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他化用徐志摩的诗,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他死后,众多文艺界名流和青年学生自发对他进行追悼,他的哲学思辨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人。


作家邓晓芒说,史铁生的文字是具有神性的语言;


周国平说,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


韩少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铁凝说,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都是奢侈,论死都是矫情。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与病魔做抗争,但是依旧笔耕不辍,30年间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和2部电影剧本。《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中描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告诉世人在面对残缺时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乐观的人。


《我与地坛》: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在每隔一天的肾透析期间,他写出了《病隙碎笔》一书。其中有句话我记忆深刻:“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因为明白所有的不幸面前都可以加个“更”字,所以他早已学会了在不幸中寻找根植于内心的力量。


每个在逆境之中的人都应该去读史铁生,在其中找到灵魂的净土,重新燃起活着的希望;在顺境中的人更应该去读史铁生的书,他可以帮助读者找到生命的意义,参透死亡的真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史铁生一样,学会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