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互联网的一场狂欢?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思品课有那么一小部分讲述了如果你不幸身亡,会给你的家庭、朋友、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大学保险课,老师带我们计算各种不幸发生的概率,看似荒唐且概率极低的事情,当你乘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你就不会觉得它荒唐而是可怕。

如今,我的老师们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身故,除了带来悲伤和损失,它还是一个微博话题、一个热点、一次互联网的狂欢。


死亡,互联网的一场狂欢?


-1-


小时候,学校挨着医院,大家为了证明自己胆子大,会组队做一件事情——溜进太平间。等“冒险”成功后,满脸得意向其他同学炫耀时,特别享受他们复杂的目光。

等长大了,再聊起来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后怕,小时候不是胆子大,是傻逼。

毕竟我们意识到了,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前些年脚受伤去医院拍片,排队的时候前前后后的伤员让人浑身不自在,等到我去小房间给医生诊断的时候,他拿起X光片摆弄了几下,瞅了瞅我的脚,云淡风轻的说:“小伙子,你是我今天唯一一个看到没有伤到骨头的,其他的不是折了就是断了,很幸运嘛!”

幸运说不上,排队的那个时间里,你看着周围的骨折、错位、断指……各种哀嚎和痛苦交织在一起,你也会觉得难受。这时候特别佩服当医生的朋友,每次约饭都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手术经历,建议想减肥的朋友经常约外科医生吃饭,真的有效。


-2-


我是个泪腺比较发达的男孩子,囧囧有神的大眼睛经常尿频尿急尿不净,对此我熟练的掌握了假装瞌睡抹眼泪的技能。小时候被洗脑,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每次都强忍泪水;现在,QTMD,我就是哭了,看不起你递纸巾给我。

前段时间和朋友去看《海上钢琴师》,一部我小学看了就稀里哗啦的电影。

印象特别深刻,一边赶暑假作业一边流泪,那时候感情很单纯,毕竟自己在被音乐搞,看到一个天才陨落太难过;现在去看,从开头知道1900会时,眼泪已经开始打转了,还好我聪明,提前坦白说自己会哭,让朋友给我了纸巾。

《卡特教练》里有一幕,老母亲给小儿子求情,她跟教练说自己大儿子被枪杀的事情,提到如果当你接到电话听到儿子死讯的时候,从此之后你会不敢听到铃声响起。

我深有体会,而这种体会更糟糕的是,它在你觉得挺重要的日子里发生,当心情处于一个高峰期,一个电话把你拉回现实,拽入谷底,这个感觉我相信躁郁的人再熟悉不过了。

从那天开始,我也变得恐惧电话铃声响起,睡前脑子里浮现出一幕幕死亡的场面,梦里都是各种离别,我开始用自己的方法逃避死亡,比如说不去上坟祭祖。


-3-


看看你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看看微博的热门排行榜,死亡除了痛苦外,变成了互联网的一场狂欢。

为了流量,大家的底线开始模糊。

不否认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为了追热点,第一时间发灾害伤亡的文稿,24小时跟进最新报道,甚至觉得自己都赶上半个前线记者了,实际上呢?只是个搬砖的小工,而支撑这一切的,只是后台的几个数字罢了。

再看看现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都能想法设法联系上,一个人的死亡,带来了多大的流量,让多少搬砖小工功成名就。

10w+它重要么?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不难就是有点贵,人刷和机刷价格不一样。

当一个人的死亡都被利用的时候,我觉得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我的爷爷是烈士,前些年回老家过年,远房亲戚第一件事是带我们去村书记家,要我们拿烈士证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跟书记申请资助多盖一层楼。不过让他们失望了,政策变了,而我的内心是CTM✖️3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