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朱慶甲(1831-1895) 原名世誠,字長卿,別號湊趣山人,原武昌(鄂城)縣西長嶺街人。


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先生出身於詩書世家,溯乃宋代理學家朱熹之後裔。迨至本支先世紹一公率子辛一公兄弟等,於明英宗正統年間自江西始遷大冶,後轉來武昌(今鄂州)城區,復分支轉徙西長嶺街。拔貢生,加州同銜,例授儒林郎。於光緒乙酉(1885年)參與《武昌縣誌》之編修工作。


  先生幼承庭訓,才思敏捷,豁達開朗,幽默風趣,每見於詩文談吐中,為士林褒美者久之。弱冠患足疾,延醫診治,愈治癒劇,一時醫者皆技窮,公亦束手待廢。臥床久之,了無一事,因取先世所遺方書數種,堆置床頭,病輕時翻閱。見其中有伏熱傷筋一症,則恍然悟。乃檢視平日所服藥方,三年來約數百紙,非散即補,非燥即溫,斷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爰取涼血瀉火藥進,是夜病稍減,續調治半年,始愈。乃嘆醫為性命所關,緣不知醫故,一誤再誤,幾成廢人,由是決志學醫。因得家道殷實之助,於咸豐甲寅(1854年)在西長嶺街創辦大生堂藥局,並親自撰書“大道慕岐黃以上,生機滿天地之間”一聯掛於廳堂之內。從事醫藥業,以壽人濟世為己任。當年惜才關注之晚清駐部議員安徽候補道鄭潢先生之父,得知朝廷將於光緒己丑年(1889年)開恩科,特函勸公復修舉子業,赴棘闈。喟然答之以書曰:“值此時勢,名器大壞,不直愛惜之功名,得之何榮,失之何辱。”冰心之在玉壺,用以告慰親友,表明已無意仕途,篤志醫學之願。仍博覽群書,潛心臨症,有所得即命筆錄存。

朱慶甲


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朱慶甲(1831--1895)原名世誠, 了長卿,別號湊趣山人,長嶺鎮人。前冠患足疾,延醫診治,愈治癒刷,一時醫省枝窮,正當臥床待廢,偶翻先世所遺醫5,見有伏熱傷最一症,恍然大悟。遞檢視三年來所服方藥,非做即補,非量即溫、方知徒勞無益,反遭其害1於是改服涼血瀉火藥,是夜病有減,調治半年始愈。乃嘆醫為性命所關,緣不知醫故,一是再誤,幾成廢人,由是篤志習醫,潛心臨症。1854年創辦大生堂藥局,親書“大道幕歧黃以上,生機滿天地之間”一聯掛於廳堂之內。從事醫藥業,以壽人濟世為已任。


朱慶甲治學態度嚴謹,確認《黃帝內經)為醫學淵數,強面陰陽為辨病總綱,治病必求其本,反對問病開藥,以西試病等陋習.他主張醫生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識基礎,治病還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不可泥古不變。如察色,認為“無論何時何病何色,滿面總以光潤有活色者為佳,“望色斷病,必須弄清病人平時膚色與病時已變之色而分析之,不可妄定“某色即為某症。”又如論醫天熱症,鄂地"多潮量之氣,兼之四日如火,遇大雨時行,股上曬下蒸之氣,體碼者能之皆能力病。業人拘於骨傷氣之說,以生脈敢、請著監氣諸方統治暑天雜症,故多犯用火添新之失,據心試驗以來,虛者宜兼補,然必察其本年之時氣,或溼重,或熱重。,症用藥,方可回春。不然。刻舟求劍,亦未必不為園通者竊笑也。”?上述辨證觀點,至今仍具有指導價值。


朱慶平治病多奏奇效,因之口碑載道,曾有。人鼻流清水如注,諸醫皆斷為寒,服溫熱藥而流益甚。他見其唇苦普紅,小便帶貨,便認定金(按指師)被火爍,金見火則化而為水,遂投以清金瀉火之藥,劑而愈。又有 一婦人,想交腸症,診為大腸與膀胱相依處,因伏火搏結,潰裂成漏,故小便出糞,大便出尿,乃以涼血瀉火之藥,大劑而愈。還有一女郎,眼視物有影,影如龍蛇,四周有水泡,遂以肝虛痰熱治之而獲良效。


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朱慶甲所辦藥局,極重視選購道地藥材,遵古炮製。藥劑師分工嚴格,精製飲片、膏、丹、丸、散等,各自把關。他時常強調:“病之轉機,全在藥之得力,即已經試驗之藥,臨症尤宜審視。或黴爛太多,而有潮溼之毒;或蟲蛀過甚,而無性味之全;或藥值昂貴,而減輕分量;或藥宜炮炙,而簡便含糊;或藥市貨缺,而私行代替;或藥工藝淺,而妄自稱秤。苟不審視,難保無誤。”因此,對藥片之粗細,藥色之新陳,均為親自檢點,從不以人命為兒戲。鄉梓感其醫德醫技,贈以“是乃仁術”金匾。


朱慶甲晚年曾參 與編修《武昌縣誌》,所撰《傷寒辨論已佚,現存(醫學入門八卷,經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鑑定,“非醫驗具豐者不克有此佳著”。


  先生未經師傳授業,而另闢自學成才之蹊徑,除因其篤志不移,勤奮好學之外,究其外因有三:一則溯先祖代有儒醫,延至慶甲已中斷了兩代。然家學影響深遠,欲此醫道中興,有感於責無旁貸;二則慶甲系長子,其父錦村乃清中葉之文林郎,承襲詩禮傳家之志,建有錦村書舍,位於住宅毗連之南端,為一棟磚木結構之兩層樓,明窗淨几,環境幽靜。樓上大間為藏書之所,集祖輩所遺之典籍方書甚富,小間為張掛書目及查閱資料之處。樓下可住宿讀書,為之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三則慶甲之學識富而精,與其交遊之廣有關,略言之:達官貴人有之,學術名流有之,平民百姓亦有之。如大冶狀元洪傳之,字薪麓,原本縣同裡內閣中書張裕釗,翰林院庶吉士柯逢時等等。交往中常以語妙書工之聯與慶甲互為酬答(諸聯“文革”中被毀)。其莫逆至交,過從甚密者為本縣林公(光緒間舉人林兆鏞、林仲鏞之父,老籍林家畈,原屬武昌,今屬大冶)與大冶之曹公(名林,別號山公),始同洲學,後三人互換《金蘭譜》。後林公升任北京巡城御史,曹、朱二公嘗至北京與林相晤,每去留住一二月始放歸。誠如慶甲公答鄭潢先生之父書雲:“但得二三知己,酬酌往來,豈非快事?”鄭潢先生贊慶甲公雲:“其清言雅量,時形如筆墨談笑間者,饒有詞人逸緻。彼沉於世故者,攬其餘芳,便可撲去一斗俗塵矣!”慶甲自號湊趣山人,風雅詼諧,其情可以概見。而其交往中,襟懷之灑脫,契誼之相投,學識之相輔,於人才幹之增長,學術造詣之昇華,其間斤正之錫,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故乃共掖其高深也。


  鑑於診務繁忙,為深研醫理,著書立說,先生特將距藥局較遠之錦村書舍中有關醫藥方書皆移至藥局樓上,如此則方便省時,一作客廳,一作寢室,餘兩間為書室。其《醫學入門》八卷即於此樓成編,書引數十家言,據清光緒舉人翰林學士林仲鏞先生在給彝亭先生所撰《七秩壽序》中溯及:“其先君子長卿公……為士林雅重……弱冠患足疾,因習醫……嘗著《傷寒辨論》十卷,為黃岡一中丞所得,其稿遂失。又著《醫學入門》八卷。”因知慶甲先生在著《醫學入門》之前,曾著《傷寒辨論》,惜此稿早佚,後輩子孫深表遺憾而又勖勉於懷。


清末名醫鄂州人朱慶甲


  醫傳至第三代瀛洲先生,於1936年間在漢口民族路青蓮巷行醫時,一日漢口商務印書館職員胡鍾泉先生來寓所就診,敘談之後,得知慶甲有遺稿《醫學入門》八卷,極表贊助交付排版。瀛洲即將此書稿託與付梓。不日,有先生欣然覆命,言該館編輯倪蘭谷先生及有關人員朱子雲先生等讀研過,完全同意出版。但後因版權所屬未能達成協議,致未行世。然此書成編之後,為慕名與交之醫生借閱抄去乃至轉抄者不少。


  鄉梓感先生救人之醫德,人贈:“是乃仁術”金牌,高約三尺,寬約一尺,筆力雄健。先生謝世後,代有傳人,醫名亦著。如第二代傳人彝亭人贈“經綸壽世”金牌;第三代傳人瀛洲人贈“著手成春”金牌;第四代傳人勉華人贈“四世名醫”金牌等(諸牌皆毀於“文革”中)。大生堂藥局至第四代傳人英航接理中,於1954年因響應政府號召公私合營而並歸長嶺中醫聯合診所乃中止,歷時一百年矣。今繼醫業者已至第六代,均兢兢業業,力奮踵事增華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