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朱庆甲(1831-1895) 原名世诚,字长卿,别号凑趣山人,原武昌(鄂城)县西长岭街人。


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先生出身于诗书世家,溯乃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裔。迨至本支先世绍一公率子辛一公兄弟等,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自江西始迁大冶,后转来武昌(今鄂州)城区,复分支转徙西长岭街。拔贡生,加州同衔,例授儒林郎。于光绪乙酉(1885年)参与《武昌县志》之编修工作。


  先生幼承庭训,才思敏捷,豁达开朗,幽默风趣,每见于诗文谈吐中,为士林褒美者久之。弱冠患足疾,延医诊治,愈治愈剧,一时医者皆技穷,公亦束手待废。卧床久之,了无一事,因取先世所遗方书数种,堆置床头,病轻时翻阅。见其中有伏热伤筋一症,则恍然悟。乃检视平日所服药方,三年来约数百纸,非散即补,非燥即温,断其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爰取凉血泻火药进,是夜病稍减,续调治半年,始愈。乃叹医为性命所关,缘不知医故,一误再误,几成废人,由是决志学医。因得家道殷实之助,于咸丰甲寅(1854年)在西长岭街创办大生堂药局,并亲自撰书“大道慕岐黄以上,生机满天地之间”一联挂于厅堂之内。从事医药业,以寿人济世为己任。当年惜才关注之晚清驻部议员安徽候补道郑潢先生之父,得知朝廷将于光绪己丑年(1889年)开恩科,特函劝公复修举子业,赴棘闱。喟然答之以书曰:“值此时势,名器大坏,不直爱惜之功名,得之何荣,失之何辱。”冰心之在玉壶,用以告慰亲友,表明已无意仕途,笃志医学之愿。仍博览群书,潜心临症,有所得即命笔录存。

朱庆甲


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朱庆甲(1831--1895)原名世诚, 了长卿,别号凑趣山人,长岭镇人。前冠患足疾,延医诊治,愈治愈刷,一时医省枝穷,正当卧床待废,偶翻先世所遗医5,见有伏热伤最一症,恍然大悟。递检视三年来所服方药,非做即补,非量即温、方知徒劳无益,反遭其害1于是改服凉血泻火药,是夜病有减,调治半年始愈。乃叹医为性命所关,缘不知医故,一是再误,几成废人,由是笃志习医,潜心临症。1854年创办大生堂药局,亲书“大道幕歧黄以上,生机满天地之间”一联挂于厅堂之内。从事医药业,以寿人济世为已任。


朱庆甲治学态度严谨,确认《黄帝内经)为医学渊数,强面阴阳为辨病总纲,治病必求其本,反对问病开药,以西试病等陋习.他主张医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基础,治病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不可泥古不变。如察色,认为“无论何时何病何色,满面总以光润有活色者为佳,“望色断病,必须弄清病人平时肤色与病时已变之色而分析之,不可妄定“某色即为某症。”又如论醫天热症,鄂地"多潮量之气,兼之四日如火,遇大雨时行,股上晒下蒸之气,体码者能之皆能力病。业人拘于骨伤气之说,以生脉敢、请着监气诸方统治暑天杂症,故多犯用火添新之失,据心试验以来,虚者宜兼补,然必察其本年之时气,或湿重,或热重。,症用药,方可回春。不然。刻舟求剑,亦未必不为园通者窃笑也。”?上述辨证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价值。


朱庆平治病多奏奇效,因之口碑载道,曾有。人鼻流清水如注,诸医皆断为寒,服温热药而流益甚。他见其唇苦普红,小便带货,便认定金(按指师)被火烁,金见火则化而为水,遂投以清金泻火之药,剂而愈。又有 一妇人,想交肠症,诊为大肠与膀胱相依处,因伏火搏结,溃裂成漏,故小便出粪,大便出尿,乃以凉血泻火之药,大剂而愈。还有一女郎,眼视物有影,影如龙蛇,四周有水泡,遂以肝虚痰热治之而获良效。


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朱庆甲所办药局,极重视选购道地药材,遵古炮制。药剂师分工严格,精制饮片、膏、丹、丸、散等,各自把关。他时常强调:“病之转机,全在药之得力,即已经试验之药,临症尤宜审视。或霉烂太多,而有潮湿之毒;或虫蛀过甚,而无性味之全;或药值昂贵,而减轻分量;或药宜炮炙,而简便含糊;或药市货缺,而私行代替;或药工艺浅,而妄自称秤。苟不审视,难保无误。”因此,对药片之粗细,药色之新陈,均为亲自检点,从不以人命为儿戏。乡梓感其医德医技,赠以“是乃仁术”金匾。


朱庆甲晚年曾参 与编修《武昌县志》,所撰《伤寒辨论已佚,现存(医学入门八卷,经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鉴定,“非医验具丰者不克有此佳著”。


  先生未经师传授业,而另辟自学成才之蹊径,除因其笃志不移,勤奋好学之外,究其外因有三:一则溯先祖代有儒医,延至庆甲已中断了两代。然家学影响深远,欲此医道中兴,有感于责无旁贷;二则庆甲系长子,其父锦村乃清中叶之文林郎,承袭诗礼传家之志,建有锦村书舍,位于住宅毗连之南端,为一栋砖木结构之两层楼,明窗净几,环境幽静。楼上大间为藏书之所,集祖辈所遗之典籍方书甚富,小间为张挂书目及查阅资料之处。楼下可住宿读书,为之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三则庆甲之学识富而精,与其交游之广有关,略言之:达官贵人有之,学术名流有之,平民百姓亦有之。如大冶状元洪传之,字薪麓,原本县同里内阁中书张裕钊,翰林院庶吉士柯逢时等等。交往中常以语妙书工之联与庆甲互为酬答(诸联“文革”中被毁)。其莫逆至交,过从甚密者为本县林公(光绪间举人林兆镛、林仲镛之父,老籍林家畈,原属武昌,今属大冶)与大冶之曹公(名林,别号山公),始同洲学,后三人互换《金兰谱》。后林公升任北京巡城御史,曹、朱二公尝至北京与林相晤,每去留住一二月始放归。诚如庆甲公答郑潢先生之父书云:“但得二三知己,酬酌往来,岂非快事?”郑潢先生赞庆甲公云:“其清言雅量,时形如笔墨谈笑间者,饶有词人逸致。彼沉于世故者,揽其余芳,便可扑去一斗俗尘矣!”庆甲自号凑趣山人,风雅诙谐,其情可以概见。而其交往中,襟怀之洒脱,契谊之相投,学识之相辅,于人才干之增长,学术造诣之升华,其间斤正之锡,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故乃共掖其高深也。


  鉴于诊务繁忙,为深研医理,著书立说,先生特将距药局较远之锦村书舍中有关医药方书皆移至药局楼上,如此则方便省时,一作客厅,一作寝室,余两间为书室。其《医学入门》八卷即于此楼成编,书引数十家言,据清光绪举人翰林学士林仲镛先生在给彝亭先生所撰《七秩寿序》中溯及:“其先君子长卿公……为士林雅重……弱冠患足疾,因习医……尝著《伤寒辨论》十卷,为黄冈一中丞所得,其稿遂失。又著《医学入门》八卷。”因知庆甲先生在著《医学入门》之前,曾著《伤寒辨论》,惜此稿早佚,后辈子孙深表遗憾而又勖勉于怀。


清末名医鄂州人朱庆甲


  医传至第三代瀛洲先生,于1936年间在汉口民族路青莲巷行医时,一日汉口商务印书馆职员胡钟泉先生来寓所就诊,叙谈之后,得知庆甲有遗稿《医学入门》八卷,极表赞助交付排版。瀛洲即将此书稿托与付梓。不日,有先生欣然复命,言该馆编辑倪兰谷先生及有关人员朱子云先生等读研过,完全同意出版。但后因版权所属未能达成协议,致未行世。然此书成编之后,为慕名与交之医生借阅抄去乃至转抄者不少。


  乡梓感先生救人之医德,人赠:“是乃仁术”金牌,高约三尺,宽约一尺,笔力雄健。先生谢世后,代有传人,医名亦著。如第二代传人彝亭人赠“经纶寿世”金牌;第三代传人瀛洲人赠“着手成春”金牌;第四代传人勉华人赠“四世名医”金牌等(诸牌皆毁于“文革”中)。大生堂药局至第四代传人英航接理中,于1954年因响应政府号召公私合营而并归长岭中医联合诊所乃中止,历时一百年矣。今继医业者已至第六代,均兢兢业业,力奋踵事增华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