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隔閡於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隔閡不除爭論不休

前言

最近大家都窩在家裡,閒於無事,就爭論起諸葛躬耕地。一時間襄陽城在鄒灣、阿頭山在隆中之類的言論傳甚廣。自網絡興起以來,地域之爭就比較火,而躬耕地之爭又是地域之爭中的一大特色,一度從民間到政府,再到學術界都來爭論,現在硝煙過去,爭議主要在民間,主要在網絡之上。

我曾經發過文章,引用蜀記、漢晉春秋、水經注、晉書、元和郡縣誌、胡三省注通鑑來證明這個問題,尤其是後四本書,幾乎是歷史問題上較為權威的書籍,他們相互印證,應該沒問題了吧。但是立馬有網友就寫了好幾篇文章,大意還是南陽郡絕對不管沔南,所以以上所有書籍都錯,接著腦補了諸葛亮如何在南陽,劉弘如何祭祀的種種情節。這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隔閡於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隔閡不除爭論不休


一:現代漢語語境下,南陽郡不管沔南,說得通

關於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的歷史記載太多,我就不引用了。大意就是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在我們現代語言環境下,就是兩郡以江劃界,各管各一片。 有興趣大家可以讀讀法律條文和政府公文,說話必須嚴謹,不能有漏洞。現代漢語大家都理解,不再贅述。

這是南陽說最有價值的證據,其它證據無足輕重。

二:古代漢語下,襄陽無西,但襄陽西有十里。

先說襄陽無西這個概念吧,出自元和郡縣誌。就是說襄陽只管轄到十里處的萬山,過了萬山就不歸襄陽管了,言其界近。在古漢語的襄陽無西的語境下,襄陽西邊還有十里,這十里有無數的文化遺產,檀溪、鴨湖、望楚山、王粲宅、柳子關、老龍堤等。襄陽西邊內容還是很豐富的,現在仍然有很多歷史愛好者一遍遍的巡訪,一遍遍的憑弔。所以,襄陽無西,僅僅指邊界較近,不代表襄陽西邊沒有轄土,更不代表襄陽西邊的轄土無足輕重。


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隔閡於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隔閡不除爭論不休

襄陽無西的現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仍然存在

三:用現代漢語套下去,多少大學問家要犯錯

再說南陽郡與南郡分的問題。以酈道元為例,南陽說的朋友總說酈道元沒來過南陽,他不懂。酈道元直接引用了蜀記:“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的話,也說了漢江以北為南陽郡的話,但是他仍然說沔南隆中,才是三顧地,才是劉弘立碑之地。南陽的朋友說酈道元水平不行,自己打自己的臉。

但事實是酈道元北魏的大學問下,著多甚多,而且在當時就奉為經典。酈道元可能不知道某件事,但文字功底,不用懷疑。

和酈道元一樣,說過漢江以南為南陽郡,但是管轄沔南的有誰呢?元和郡縣誌的李吉甫,給資治通鑑註解的胡三省,還有給水經注做疏的楊守敬,還有漢晉春秋的習鑿齒。他們不至於都錯了吧。

那有誰說過沔南隆中與漢江以北為南陽郡相互矛盾的?在古代沒有。


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隔閡於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隔閡不除爭論不休

南陽說朋友認可的地圖,南郡和南陽郡以漢江為界


三、其實南陽的朋友也再給南都賦做解釋,因為張衡絕對不能有錯

南陽四聖中的張衡有名遍《南都賦》,可以說是南陽最大的文化名片。真篇賦誇遍了南陽郡轄區的優點。其中兩句:陪京之南,居漢之陽。讀起來非常有氣勢。這裡的南陽指南陽郡,因為文章提到的內容涉及南陽郡各地。我曾經指出:山都在沔南,絕對不是居漢之陽的。

這時候有南陽的朋友解釋說,居漢之陽,僅針對南郡而言,靠近南郡的,必須居漢之陽,與南郡不接壤的,那就不需要居漢之陽。

我接著問:張衡寫居漢之陽的時候,是東漢。而我們能看到漢江分界說,都是晉代以後,張衡知道這一規定麼?南陽的朋友說,應該知道,漢江分界說就是後世人對居漢之陽的補充完善。張衡的居漢之陽是對的,但南陽郡不需要處處居漢之陽。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古人說法,就是取其形意,表其大意,常有例外。不管襄陽南陽的朋友,都認可的。

四、一提到躬耕問題,就用現代漢語來解釋,絕無例外,提到張衡就有例外,這是最大的隔閡

到此,大家應該明白。當我們說起張衡的時候,就用古漢語來理解,古人說話總是有例外,南陽郡不需要處處居漢之陽,後世人的文章可以對他做補充和解釋。

提到躬耕地的時候,就是現代漢語了,漢江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證明了漢江就是絕對的分界線,不管是同時,還是後世,誰對這個做補充和解釋,都無效的,漢江必須是鐵一樣的界線,什麼書違反了這一條,都是無效的。基於這一原則,南陽說和襄陽說各說各的,誰也不願意接受誰。此原則不除,爭論永遠。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認識到這一點,爭論就很無聊了。但願我以後再也不寫躬耕地的文章了。

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隔閡於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隔閡不除爭論不休

此圖墊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