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空心街• 元溝子河• 豬草巷”

進入北門大街,向北走到復興街和東臺巷交匯處即是解放後高郵最熱鬧的北市口,再向北走到188號處,有一個不等稱的十字路口,路口的東西就是空心街了。過去,它曾是一條十分繁忙的街道,西頭住的大都是些搬運工人、草販、瓦木工等手藝人,東西兩頭都有河塘和長滿荒草的墳地。空心街雖不長,但歷史悠久,街頭還有一座土地廟,街尾還有一座送子橋神廟。每逢燈節,那些婚後不孕的婦女就趕早到廟中燒頭香,求神靈送子,爭上紅燈,熱鬧非凡。據說很靈,生下小孩一般起些叫“燈喜子”、“燈元子”、“燈寶子”之類頗有民俗風情的名字,還要去廟裡放鞭放炮還願,因而廟雖小香火卻很旺。

關於“空心街”的街名來歷,聽老一輩人說, 空心街上面鋪的是黑色長石板,讓人行走,下面淌水,是一條暗陰溝。至於“空心街” 形成於何年,誰也說不清了。空心街處原是一條小河,兩岸居民和店鋪較多, 交通很不方便。人們便在小河兩邊用磚石砌成矮牆墩子,再用長約175釐米、寬約75釐米、厚約20釐米,共200多塊黑色長條石擱在兩邊的石墩上(據說,這裡用的黑色長條石全是湖西神居山上採來的石板,很耐磨。),這樣就形成上走人、下淌水的空心街了。

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空心街• 元溝子河•  豬草巷”


空心街的水流到送子橋神廟處拐彎向北,流入元溝子河,再向北經搭溝橋,通到大河,這樣,空心街的雨水和生活用水排汙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說到空心街,必然說到元溝子河。

元溝子河曾是城北十分繁忙的水陸碼頭。據說,元溝子河同大淖河一樣,都是元朝興修水利時開挖的河道,歷史很是久遠。

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將空心街西段拆除,併入京杭大運河,僅留下空心街到元溝子一段。1958年大辦工業,又將承天寺拆除,改建肉聯廠,那時缺乏環保意識,汙水不處理就直接流經空心街,流到元溝子河,時間長了肉聯廠的汙水、雜物就堵塞了空心街,水流不暢,影響了肉聯廠的生產。 於是就將空心街上的黑石板全部拆除疏通,重新換上水泥板。

元溝子河附近有高郵供銷聯社、土產公司、生資公司、食品公司、木材公司、生豬收購站、蛋品廠、米廠、酒廠、沙石庫、農藥庫等等,相配套的還有搬運公司二中隊。農民把稻子、生豬、農副產品運上來出售,又將生產資料和生活所需帶下鄉,這些物資一般都要經空心街運到元溝子河邊上船分赴各鄉各鎮。

元溝子河,河面較寬,可同時停泊二三十隻農船,那時是東鄉農民來收豬草的好碼頭。收草的農民經空心街走到御碼頭、通湖橋,站在運堤的最高處,大聲喊:“收豬草嘍,收豬草嘍!”這時,萬家塘和楊家塢及河東的人便隔河大聲問:“在何處?什麼價錢?”,雙方談成後,收草人便上街吃早茶,兩個小時後到元溝子船上等人送草來,那時運河兩岸的窮人多,一般都是賣苦力的,只要能弄幾個錢餬口就行了。各家割完草,每人擔著扁擔,扁擔兩頭是草捆子,一字排開,邊走邊喊著號子,“不要忙呀,快快走啊!”“要注意啊,腳下滑呀!”不絕於耳,扁擔在他們的肩上轉來轉去,到了元溝子過秤上船付錢交結賬。農民除收豬草外,還收豬腳肥、草木灰、人糞尿,狗屎等雜肥。年代一久,人們便把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