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川縣探索實踐“保險+期貨”模式 有效防止貧困戶因災返貧

從簡單的“價格保險”到“基差收購+保險+期貨+訂單農業”;從“保價格”到“保收入”;從小規模試點到整縣推進……四年實踐,幾經考驗,“期貨+保險”的“樺川模式”因“農”而生,向“農”而興,更顯活力。

避風險:風不調雨不順“旱澇保收”握在手

“農民一年到頭就指著這地呢,玉米都結棒了,眼瞅著到秋,誰成想全毀了。”佳木斯市樺川縣農民楊克軍到現在也忘了不了,2019年的兩場急雨,他站在水淹了半米多深的苞米地裡欲哭無淚的場景。

臘月裡的一天,楊克軍接了一個電話立刻從炕上蹦了起來,拽件衣服就往村委會跑。東河鄉東河村正在對受災種植戶情況進行登記,“保險+期貨”要給投保農戶理賠了。

“投保的時候剛種完地,手頭也不寬裕。村幹部說保費縣裡給拿一部分,自己出一部分,這是件好事。我就尋思試試,現在看來多虧了這‘保險+期貨’了,要不我哭都找不著調啊。”楊克軍將自家種的不到6公頃的玉米全部投保,自己每公頃掏200元,受災後每公頃獲賠4000多元。

又到春耕時,種了37年地的楊克軍從來沒像今年這樣踏實過,“期貨+保險”這顆“定心丸”他打算一直攥在手裡。

2019年樺川縣因遭受颱風、連續陰雨等極端天氣影響,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內澇災情,直接導致全縣玉米減產五成左右,部分地塊甚至絕產。而“期貨+保險”讓保障了農民的收入,有效的規避了自然災害。

調供給:“靠天吃飯”到“看需種地”

樺川縣東河鄉東河村種地大戶張喜洋今年打算大豆和玉米“換茬”。“去年玉米受災多虧了‘期貨+保險’,我沒虧本反倒賺了。今年50公頃地能投的全投上,啥年景都不怕了,最起碼能不賠錢。”正是“期貨+保險”讓張喜洋嚐到了旱澇保收的甜頭,而看需種地的變化也在悄然發生。

“保險+期貨”讓農民種糧收益有了保障,為生產端到市場端的整個鏈條中的各個環節按下了“穩定鍵”。農民在春天種地前對價格、銷路、收益心有定數。根據期貨價格有針對性地研究種植品種、種多少。

到了秋天,農民根據收益倒算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按收益採購,實現更加理性的了農業生產成本控制。農民心裡有譜了,盲目跟風避免了,土地流轉價格也隨之平穩。隨著農戶抵禦風險能力和市場預期判斷能力的增強,規模化及合作化經營的信心更足了。

樺川縣還通過“保險+期貨+基差收購”模式,有效保障糧食銷售價格和銷售渠道,消除農戶後顧之憂,解決了農戶“賣糧難”問題,促進了分散種植農戶與糧食市場的緊密對接。

促振興:“勒緊腰帶”把更多資源投向“三農”

自2016年以來,樺川縣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與魯證期貨有限公司及中國人保財險公司等部門和企業合作,連續四年探索實踐“保險+期貨”,為服務“三農”積極探路實踐,破解問題,總結形成了“樺川模式”。

2018年樺川在全國第一家實施玉米“保險+期貨”整縣推進。他們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領導推進,主管領導親自掛帥,各部門協調配合,上下聯動,組織和協調項目申報及實施過程中的保費收取、保險申報、糧食測產、糧食收購、保險理賠等各環節,保障項目順利開展。說農家話,嘮家常嗑,靈活的宣傳方式讓項目的“高大上”的氣質變得接地氣,貼民心。

這四年,樺川縣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勒緊腰帶”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支持“期貨+保險”項目。僅2019年樺川縣“保險+期貨”總投保面積達到32.75萬畝,樺川縣政府承擔10%的保費及種植貧困戶保費就達257萬元。“保險+期貨”讓477戶種植貧困戶近1000人獲得穩定種植收益,給了更多家庭希望。

2018年樺川縣成功實現脫貧摘帽,但2019年自然災害又導致種植農戶尤其是貧困戶遭受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保險+期貨”雪中送炭有效防止貧困戶因災返貧,減輕內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