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怎麼發射魚雷?

成龍之神話


魚雷對水面艦艇的殺傷力遠大於導彈,而且潛艇隱藏在大洋深處,足夠隱蔽,往往一個冷不防的偷襲就能讓一艘大型戰艦甚至航母沉沒。而且魚雷也是潛艇在水下唯一防禦手段,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發射,而潛艇發射魚雷也經過了幾代變遷,從最初的自航式發展到現在水壓平衡式,也是越來越先進!

第一代 自航式魚雷

第一次是世界大戰潛艇加入戰場,魚雷就成為了潛艇的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初代潛艇發射方式都是採用自航式魚雷,顧名思義就是靠著魚雷的螺旋槳自己游出去。發射時打開魚雷管密封艙,海水注入,然後魚雷啟東螺旋槳自己游出去。

他的優點就是技術最簡單,缺點是初速低,航程近,潛艇必須抵近發射,非常危險,因此一戰後很快就被淘汰了。

第二代 乾式高壓發射

有點類似與現代的導彈彈射,就是利用高壓氣體將魚雷射出去。發射前高壓氣體儲存在氣瓶中,魚雷發射時注入部分氣體使魚雷管內外水壓相等,發射時前密封蓋打開,同時高壓氣閥打開,將魚雷強行推出魚雷管,能夠給予魚雷一個較大的初速度。

這種方式優點就是魚雷初速度高,發射管不進水,維護簡單。缺點就是產生大量的氣泡,潛艇攻擊別人是自己也暴露無遺,因此後來設計師專門設計了空氣回收裝置,在魚類發射到3/4時,開始回收高壓空氣,排放到潛艇內部,產生的氣泡減少不少,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他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隨著潛艇的發展,潛艇越潛越深,所以不能在深水區使用,最大隻能在100米範圍內使用。二戰後隨著潛艇潛深迅速發展,這樣的發射方式也就不適合了!

第三代 水壓平衡式魚雷發射

二戰後潛艇深度越來越深,已經遠遠超過了100米,乾式發射已經不足以滿足要求,美國在乾式發射基礎上發展了水壓平衡式魚雷發射系統

其實他的原理和乾式發射差不多,只是先灌入海水,然後用高壓氣體帶動活塞,在推動水缸裡的海水將魚雷發射出去。這樣魚雷管在發射前後的水壓內外保持一致,因此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水下發射魚雷,只要魚雷能夠承受得住海水的壓力!故成為6、70年代深水潛艇的主流發射方式。美國的“洛杉磯”級核潛艇,蘇聯的“颱風”級核潛艇都採用了這種液壓發射方式。

第三代分支 衝壓發射

這是法國人自己搞出來的,法國沒有采用美國水壓平衡式發射。而是使用了體積更小的衝壓發射,其實就是在魚雷管尾部安裝一個衝壓器,利用高壓氣體推動活塞,直接將魚雷從發射管頂出去。

他的優點就是體積小、重量輕,但對魚雷尾部衝擊非常大,因此魚雷尾部結構要足夠堅固才行。這樣的方式其他國家也都不感冒,也就只有法國的“阿戈斯塔”潛艇和“紅寶石”核潛艇使用。

第四代 空氣渦輪泵發射

與水壓平衡式發射類似,利用高壓氣體帶動空氣渦輪將海水泵入發射管,將魚雷推出去。因為採用的旋轉的空氣渦輪泵,而非大體積的活塞,體積減小很多,特別在中小型潛艇上得到了推廣,而且他也是水壓平衡式的,在任何深度只要不影響到魚雷管或者魚雷的結構性能,都能發射魚雷

第五代 電磁發射

目前各國還在研製,這種發射的速度當然會更快,更完美了,耗電量當然也是非常驚人的,估計除了大型核潛艇,其他的就別做夢了!


狼煙火燎


現在的魚雷是靠自航式和壓力發射。


潛水艇的魚雷發射管有前後兩個蓋子,為防止前後兩個蓋子同時打開,這兩個蓋子有一套聯通裝置來控制,只能同時關閉而不能同時打開。平時,前後蓋都是關著的。

當要發射魚雷時,先將後蓋打開進行魚雷裝填,裝填完畢後將後蓋關閉,打開前蓋然後在進行魚雷發射,就這樣如此重複即可。



自航式就是說靠螺旋槳自己推動發射。簡單說就是把魚雷裝進去, 連接導線, 密封后蓋; 打開前蓋, 發射管灌水;起動魚雷, 魚雷靠自身動力游出去. 然後關閉前蓋, 把發射管的水抽進補重水艙, 以補償魚雷的重量, 保持潛艇平衡。此種發射特點是噪聲低但是速度慢。

壓力發射又分為氣壓式和水壓式發射。氣壓式發射就是利用高壓氣體將魚雷從發射管中發射出去。 比起自航式, 氣壓式反應速度更快, 但是會產生大量噪音,且發射後高壓氣體容易進入艇外水體,形成大量氣泡暴露潛艇位置,為此還要設計一個裝置在潛艇射出魚雷後及時的將高壓氣體回收至艇內,對潛艇人員造成一定影響或傷害。

水壓式發射類似於氣壓式,,利用發射管內外壓力差, 將魚雷推出去。簡單說就是先通過一個單向的閥門把海水吸入一個彈性容器,再通過另一個單向閥門將容器內的海水壓入魚雷管,利用水的壓力將魚雷發射出去。


用戶96196608734


潛艇作為深海隱蔽殺手,其依仗的主要武器就是魚雷,而魚雷是通過魚雷管發射的。魚雷管實際上是船的壓力殼的延伸。每根管子兩端都有水密門。它們是獨立控制的,既有機械的,也有電氣的鎖,可以防止同一管道上的內門和外門同時打開。 有效避免了海水倒灌進潛艇內部。


圖為潛艇內部魚雷發射管

發射魚雷的前提是把它裝填到魚雷管中,這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魚類管裝入,另一種是從升降口裝入。

升降口裝入的方法簡單,就是將發射魚雷的過程逆過來。如果裝艇艏魚雷,就要先往尾艙注水,艇艏用專門的浮筏托起,將艇艏上部的魚雷管露出水面。將魚雷倒退著放入魚雷管。魚雷兵在倒雷,將魚雷放上艇內魚雷架。這種方法對潛艇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但需要在專門的碼頭才能進行。對於講求遠洋作戰的潛艇不適用。主要用在老式潛艇上。


圖為基洛級潛艇正在岸上裝雷

從升降口裝雷比較複雜,就是在潛艇上開個升降口直通魚雷艙。裝雷時直接將魚雷放入升降口就行了。這種方法要在潛艇上開口,技術較複雜。

魚雷裝填完後下一步就是發射魚雷,目前魚雷的發射方式主要分為動力式和自航式兩種。

動力式發射又分成“乾式”和“溼式”兩種。乾式發射是通過壓縮魚雷發射管中空氣,將魚雷發射出去。而溼式發射則是先強制向魚雷管灌入海水,然後用活塞把將魚雷和海水一起噴出去。

自航式發射則是依靠自身的驅逐系統發射出去。

美國潛艇部隊發射魚雷通常採用自航式發射,其直徑小於管道的內徑。這種魚雷的推進設計有一個安全優勢,因為這些武器被阻止在魚雷完全清除管道後,開始他們的推進系統(引擎)。這種設計方法減少了魚雷在管道內或魚雷室中處於休眠狀態時“熱跑”的可能性。(在巴倫支海中,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沉沒的最終原因是在航行中被熱的魚雷擊沉)。與管道內徑相比,游泳魚雷的外徑通常要小得多。它們不能被驅逐系統排出。他們在發射時被自己的力量驅逐。所以,當魚雷在管道中靜止時,引擎就開始了。


因為魚雷管中的魚雷爆炸導致了庫爾斯克號潛艇沉沒。

大致就是這樣,如有錯誤請指正。


老施胡侃


我是軍林縱橫!看看下述幾種潛艇發射魚雷的方式,大致就可以說明你提出的問題了。其實防止海水進入潛艇,對現代潛艇來說,早已經克服,不在話下。

潛艇怎麼發射魚雷?大致可以區分為自航發射和壓力發射。自航發射即魚雷在魚雷管啟動,靠自身動力“開”出潛艇,優點是噪音低,缺點是速度慢。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壓力發射又分水壓發射和氣壓發射兩種。氣壓發射較水壓發射簡單,只要高壓氣瓶裡有足夠的壓力,發射速度快,噪聲較大,且發射後高壓氣體容易進入艇外水體,形成大量氣泡暴露潛艇位置,為此還要設計一個裝置在潛艇射出魚雷後及時的將高壓氣體回收至艇內,對潛艇人員造成一定影響或傷害。

水壓發射,除去結構較複雜外,其它上述缺點一概沒有。水壓發射原理是先通過一個單向的閥門把海水吸入一個彈性容器,再通過另一個單向閥門將容器內的海水壓入魚雷管,利用水的壓力將魚雷發射出去。

俄颱風潛艇

接下來,我們說說潛艇。潛艇定位不同,所搭載武器也存在很大差異。如核潛艇按照任務與武器裝備的不同,可分以下幾類:1.攻擊型核潛艇,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用於攻擊敵方的水面艦船和水下潛艇;2.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彈道導彈為主要武器,也裝備自衛用魚雷,用於攻擊戰略目標;3.巡航導彈核潛艇,以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實施戰役、戰術攻擊;4.實驗用途核潛艇,作為特殊作戰和儀器、裝備實驗的平臺而使用。


上述多款潛艇都涉及到魚雷。魚雷是聽起來是一種水中兵器。現代魚雷也可從飛機上發射,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既可以用於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並不快,大約為70~90千米/時,這也是其重要弱點。

恐怖的是,還有“人操魚雷”——人坐在魚雷中直接操縱控制魚雷,操作人員通過操縱桿、潛望鏡來判斷、修正魚雷的航向,以確保命中目標,提高命中率。二戰期間,德國魚雷在發射半程後,操作人員跳水逃生,母艦派小艇救回;日本回天魚雷則是讓魚雷上的操作人員與魚雷一起爆炸,進行所謂的“神風特攻”,當然效果極差。


軍林縱橫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來回答一下吧:

第一呢,魚雷發射管內外有兩個艙門,內部艙門主要的作用是在潛航過程中隨時打開以裝填魚雷;外艙門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在發射時開啟,確保魚雷發射,之後關閉;另一個就是靠岸時用來向艇內補給魚雷。

第二,魚雷發射方式有三類:

1、發射前,魚雷管裝填魚雷後,關閉內部艙門,同時向魚雷管注水(海水),注滿之後,打開外艙門,魚雷依靠自身的動力(燃料電池驅動自身螺旋槳)射出魚雷管,奔向目標;

2、裝填魚雷之後,外艙門不開而是向管內注入高壓空氣,達到預定壓強之後,打開外艙門,魚雷射出艇外後啟動自身發動機,射向目標,這是比較主流的方式。

3、裝填魚雷之後,和第一種方式類似,向管內注水,依靠管內活塞推動魚雷射出艇外,之後魚雷啟動自身動力奔向目標。

第三,魚雷射擊出去之後,外部艙門會自動關閉,這樣整個魚雷管中充滿海水,為了裝填下一枚魚雷,會向管內衝入高壓空氣,這些海水會通過內部管道排出艇外,之後,整個魚雷發射管可以打開內部艙門,裝入新的魚雷,為下一次發射做好準備。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需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科技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問題,不做如何複製粘貼。


老鷹航空


潛艇通過裝備的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不僅潛艇是這樣,水面艦艇也是通過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只不過潛艇與水面艦艇的發射管結構形式不同。
潛艇發射魚雷效果圖


水面艦艇利用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

潛艇利用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主要可分為“不平衡式”和“平衡式”兩種方式:

不平衡式:基本原理是利用壓縮空氣作為發射能源,將壓縮空氣送到發射管的後部,壓縮氣體在管內直接作用在雷尾上,將魚雷推出發射管,發射氣體在魚雷出管前收回,將氣排到潛艇艙內,以免形成氣泡暴露發射艇位置。當魚雷發射出去後,魚雷發射管內外的壓力不等,潛艇下潛得越深,內外壓差越大,要求發射裝置提供的發射能量(即壓縮空氣)越多,所以一般在小深度上發射,核潛艇一般不採用此種發射裝置。


早期的老式潛艇多采用不平衡式發射方式
魚雷管配“美女”,有沒有點不和諧?😂

平衡式:原理與不平衡式相反,平衡式發射裝置又分為3種構造,1)液壓平衡式,即用高壓空氣推動活塞,活塞推動水,水推動魚雷;2)氣動助推式,即用高壓氣推動一根直杆,直杆直接把魚雷頂出去;3)自助式,即魚雷依靠自己的動力從發射管自航出去。目前主流的魚雷多采用自助式發射。
魚雷管在潛艇艇艏的安裝結構形式(老式常規潛艇)
上浮後通過水線以上的魚雷發射管補充魚雷



俄羅斯“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通過艇艏開口裝填魚雷

不倫是採用哪種發射方式,魚雷發射管總是一端開啟一端鎖閉,以防止海水洩漏至艇艙內。而且,在潛艇被擊中或者事故時,必要的話還可以通過魚雷發射管逃生,魚雷管“發射人”也不是不可能哦!


威吶解析


戰爭史上潛艇攻擊最輝煌戰例:用1小時擊沉3艘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戰力發展到了極致,共擊沉5000多艘艦船,但自己也損失了178艘潛艇。照片是德國海軍上尉奧托·魏迪賡(1882-1915),他指揮的一艘潛艇用1個小時擊沉了英國3艘巡洋艦。

奧托·魏迪賡從1910年開始擔任“U-9”潛艇長。1914年9月22日早晨6點左右,在北海巡弋的“U-9”發現了執行對德國海上封鎖任務的英國艦隊,該艦隊由相距大約兩海里的3艘巡洋艦組成,分別是“克雷西”號、“阿布吉爾”號和“霍格”號。由於連日來天氣惡劣,麻痺大意的英國人認為德國潛艇不會出海,便讓負責護衛的驅逐艦都返回了英國母港。

“U-9”悄無聲息地接近英國艦隊,6點20分,向在中間航行的“阿布吉爾”號右舷發射了一枚魚雷,命中後劇烈爆炸。“阿布吉爾”號艦長德拉蒙德上校誤認為是觸發了水雷,便向另外兩艘巡洋艦發信號向他靠攏施救。

眼看“阿布吉爾”號就要傾覆,德拉蒙德上校下令棄艦,此時趕來的“霍格”號急忙放下救生艇施救,也未意識到德國潛艇的存在。7點5分,“U-9”又向忙於施救的“霍格”號左舷發射了兩枚魚雷,雙雙命中。此時,“霍格”號發現了“U-9”潛望鏡,當即向潛艇方向猛烈開炮,但沒放幾炮自己就沉沒了。

此時,海面上只有孤單的“克雷西”號在慌亂中救助被擊沉的兩艘巡洋艦落水人員。7點17分,“克雷西”號發現右舷275米處的“U-9”潛望鏡,艦長約翰遜上校立即下令全速前進擺脫“U-9”的攻擊,同時向友鄰艦隊呼救。但為時已晚,7點20分,“U-9”向“克雷西”號右舷發射了兩枚魚雷,一枚命中,另一枚脫靶;7點30分,“U-9”再向“克雷西”號左舷發射魚雷,命中目標,7點55分,“克雷西”號沉沒。

就這樣,奧托·魏迪賡指揮的排水量僅有600噸的“U-9”潛艇,孤身作戰,僅用一個小時就把英國3艘萬噸級巡洋艦送入海底,“U-9”發射完裝備的所有6枚魚雷,自己毫髮未損;而英國62名海軍軍官和1397名水兵陣亡,獲救的只有837人。

這次海戰成為戰爭史上潛艇攻擊最輝煌的戰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授予奧托·魏迪賡一級鐵十字勳章,“U-9”的其他乘員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勳章。

1914年10月15日,“U-9”又擊沉了英國“霍克”號巡洋艦,“U-9”在27天內擊沉了4艘英國巡洋艦,它在一戰中還擊沉了14艘商船,它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授予鐵十字勳章。一戰中德國海軍只有兩艘軍艦獲得鐵十字勳章,另一艘是“埃姆登”號輕型巡洋艦。1916年4月,老舊的“U-9”從前線退役,用於訓練潛艇乘員。

“U-9”潛艇1910年2月22日下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屬於老舊潛艇。

“U-9”潛艇的水面排水量485噸,潛水排水量601噸,長57.4米,寬6米,高7.1米,最大潛水深度50米,柴油發動機總功率740千瓦,電動機總功率850千瓦,水面航速每小時26.3公里,潛水航速每小時15公里,續航3300公里,乘員29人。

“U-9”潛艇裝備4具45釐米魚雷發射管(艦艏和艦尾各2具),共配備6枚魚雷;還裝備有用於水面作戰的一門3.7釐米機炮,一門5釐米機炮,1挺機槍。

1915年3月18日,奧托·魏迪賡指揮的“U-29”潛艇與英國艦隊遭遇,他想再創輝煌一舉吃掉這個艦隊。“U-29”向英國的“尼普敦”號巡洋艦發射了一枚魚雷,未能命中。這時,英國旗艦“無畏”號戰列艦發現了“U-29”潛望鏡,艦隊司令斯特迪中將下令讓“無畏”號全速前進朝“U-29”撞去,“U-29”被撞碎後沉沒,奧托·魏迪賡上尉與潛艇上所有其他乘員全部葬身海底。

為紀念奧托·魏迪賡取得的赫赫戰功,德國後來將排水量2444噸的潛艇“U-140”命名為“奧托·魏迪賡上尉”號。


鐵塔-劉植榮


看了一圈,所有的答案都僅限於回答魚雷是怎麼從發射管裡被打出去的,至於打出去之前怎樣,沒人提。

筆者就來說說戰雷攻擊的標準程序好了,同導彈需要火控雷達或光電雷達解算射擊諸元一樣,戰雷攻擊同樣也需要預先解算射擊諸元,為裝進魚雷發射管裡的魚雷裝訂射表。解算射擊諸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聲吶火控,二是光學火控。其中,聲吶火控又分為主動聲吶與被動聲吶兩種,主動聲吶測距測向很好理解,就是由艇艏的攻擊聲吶發出中頻聲吶波,打到目標艦體上之後反射回來,用三角測量法測算出目標航距航向,為本艇的戰雷攻擊提供基本的火控數據;而被動聲吶測距相對複雜一些,由於被動聲吶只能監聽攻擊目標的水聲動力學特徵,因此需要使用調幅法測算目標舷角結合自身船位變化,解算出目標的運動要素。總的來說,主動聲吶攻擊精度較高,但是隱蔽性較差,被動聲吶攻擊對雷彈部門長的業務能力要求較高,但隱蔽性相對較好,在直航雷大行其道的時代,戰雷攻擊多使用主動聲吶攻擊模式,而在目前尾流自導、線導魚雷成為主流的時代,被動聲吶制導已經成為相對較為普及的攻擊方式。

除了聲吶攻擊,潛艇在攻擊水面艦艇目標時,戰雷攻擊還有潛望鏡攻擊模式。相對於聲吶制導,潛望鏡的光學制導就相對簡單一些了,只需要使用航向上的攻擊潛望鏡發現目標並判斷目標性質,手動測繪目標的距離、航向、角速度,用函數解算出火控諸元,即可為戰雷裝表發射。至於發射魚雷的方式有壓縮氣發射與自航式發射,前面很多答主都已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軍武次位面


潛艇作為水下的無聲殺手,以隱蔽為最大特點,而魚雷作為潛艇的主要武器之一,和許多水上武器不同其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射方式。今天我就簡單科普一下潛艇魚雷發射及裝填為什麼不會進水和其主要的發射方式和發射流程。

魚雷發射和裝填為什麼不會進水

在魚雷發射管前後各有一個蓋子,前蓋為魚雷發射出口,後蓋與潛艇艙相連接,大家別以為這個有多危險,害怕會進水,其實兩個蓋子之間是有保險裝置的,確保兩個蓋子不能同時打開,前蓋開啟時,後蓋無論如何也不能開啟。在魚雷發射後,海水雖然會湧入發射管,但是由於後蓋封閉,水不會進入艙室,在發射結束後,通過手動或者自動液壓裝置可以關閉發射管前蓋,然後通過特定的閥門將海水排入潛艇的補重水倉中以維持魚雷發射後喪失的重量。這樣海水排空後,你就可以裝填下一發魚雷,也不用擔心海水會進入到艙室內了。現在有些先進的潛艇則單獨設置了魚雷無泡發射水艙,在發射完畢後,海水會被單獨吸入水艙避免海水進入潛艇其他地方,這更加提高了魚雷發射的安全性。

(魚雷發射管後蓋)

魚雷發射方式主要分為自航式和動力式兩種

自航式發射

自航式發射顧名思義,就是魚雷通過自身的螺旋槳動力航行離開魚雷發射管然後發射出去。自航式魚雷發射裝置不僅佔用空間小而且噪音低、結構簡單、性能可靠,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一般只能用來發射電動魚雷,不能發射熱燃料動力魚雷,因為燃料燃燒產生的尾氣會影響魚雷螺旋槳的運作導致無法發射出魚雷管。第二、 不能發射無動力的其他武器,比如水雷等。第三、由於魚雷安全靠自身動力發射,導致初速過低,很容易對母艇造成危險以及錯失目標。這種發射裝置一般在一千噸級以下潛艇和老式潛艇中比較多見。


(自航式發射)

動力式發射

動力發射主要依靠外力將魚雷從發射管噴射出去,能有效避免自航式初速過低的弱點。動力式發射在目前一共發展了三種:第一種是液壓活塞式魚雷發射裝置,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一個大水缸和發射管相連,先向大水缸注入高壓氣體,然後推動水缸內一個活塞運動,活塞推動海水將魚雷發射出去。第二種是氣動渦輪泵式,是活塞式的升級版,主要原理就是直接利用高壓氣體將魚雷噴射出去,然後在魚雷發射出去的瞬間再將空氣抽回去。



(動力式發射基本原理圖)

魚雷的發射流程

潛艇由於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攻擊目標基本上屬於打完就跑的游擊戰類型,整個發射程序大致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通過潛望鏡和聲吶系統搜索和鎖定攻擊目標。

第二步、下潛或者上浮到合適的攻擊深度,過深的話水壓太大,發射口打不開發射不了,太淺的話容易被敵方發現。

第四步、確認四周安全後將反射口的耐壓蓋板打開。

第五步、再次確認攻擊目標並鎖定(這一步主要是雙保險,確認目標無誤)

第六步、外力發射的一般開始灌水和充氣準備實施發射,自航式可以忽略這一步。

第七步、發射!(遊戲中的潛望鏡鏡頭畫面)

第八步、立即下潛至安全深度避免被敵方發現和攻擊。

第九步、通過爆炸聲音和我方其他偵查手段評估攻擊效果然後撤出戰鬥區域,準備執行下一次任務。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點贊關注,我將為大家提供更多很好玩的軍事歷史內容,謝謝!


軍武吐槽君


這個問題刀君只能說海水未必能進入發射管,還有一種是肯定進得了發射管。

早期的潛艇,大概是一戰以前吧,採用的發射方式就是害怕魚雷管進的水流到潛艇裡面來(那時還沒有雙殼設計)在魚雷發射時候先在魚雷管內注水,等管內外壓力相等以後再打開高壓空氣閥,魚雷在高壓空氣推動下克服海水靜壓出管,這樣

魚雷管裡就一直是空氣了。這個學名叫氣動不平衡式發射,缺點多多,發射容易使高壓空氣連同魚雷一起出管,產生較大噪音(想象放響屁),形成氣泡(想象放水裡屁),容易暴露艇位(想象放屁後大家的目光)。

於是大家就開始改進這個令人尷尬的發射方法,首先是改進魚雷,讓雷子自己動起來。這個叫自航式,是在發射時將魚雷管內注滿水,然後打開前蓋,然後啟動魚雷發動機,使魚雷自航出管。等發射完畢後向魚雷管注入加壓空氣排水,關閉前蓋。這個辦法的缺點是魚雷初速偏低,撞不動裝甲艦的底部,起爆效果不好。代表就是二戰日本的電動魚雷和德國的泵式魚雷。潛艇內部

接下來是現代流行的發射方式了,敲黑板,劃重點。題主問題來了。

這種方法叫水壓平衡式發射是在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中增加了一個水壓平衡系統,其功用就是讓待發射的魚雷後部也與舷外海水相同通,使得在發射過程中當魚雷向前運動時原來作用在雷頭上的海水背壓被作用在雷尾的背壓抵消,這樣一來,在發射過程中所需要的發射能量——魚雷管裡壓縮空氣的壓力和容積保持定值,不再隨發射深度的增大而增多,在外蓋前形成一個水膜,魚雷出艇後關閉前蓋即可。雙艇殼的好處就是均衡艙壓,從外部看魚雷管

綜上,隨著潛艇噸位的加大,氣缸體積也不斷增大。魚雷管內的衝壓調節越來越精準,注入海水從魚雷管進入潛艇內部的事件發生概率是屬於極低的事件。反而是彈道導彈的發射危險係數極高,其發射瞬間的後坐力,往往使潛艇略微下沉。例如“喬治·華盛頓”號潛艇在發射第一枚“北極星”A1導彈時,就下沉了4米,整個潛艇的排水系統亮起了警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