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忌諱它,害得有些老人不願在一百歲的當年慶壽

皖北這塊,老人願意慶六十六、七十三、八十、九十大壽,卻沒有願意慶百歲大壽的,哪怕他今年正好一百歲。假如子女給他慶壽的話,也只是說慶九十九大壽,沒有人講是百歲大壽的,不能頂百歲慶壽。

按說,一個人能活到一百歲,應該是很少有的了,過去人們把“一百歲”成為“期頤”,意思就是百歲老人就應由後代贍養了。在港臺,過了一百歲,就被稱為“人瑞”了。這是何等的榮耀啊!所以,大才子蘇軾在《次韻子由三首》中十分憧憬:“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哪,既然這樣,這些活到百歲的老人為何不願意說自己是百歲?原來啊,這和地方的一個風俗有關。這個風俗來源於一個字的諧音,石碑的“碑”和百歲的“百”。老人們忌諱這個音。

按說,這兩個也只是諧音,沒有什麼八竿子夠得著的關係,忌諱個什麼呢?且慢,先來看下圖:

因為忌諱它,害得有些老人不願在一百歲的當年慶壽

這種石碑大家都不陌生,可以經常見到。石碑下面的動物是什麼呢?想不想一隻鱉?可能有人有點像,但根本就不是鱉,那是龍的兒子,叫贔屓(bìxì)。

可是,因為老百姓多是沒有什麼文化之人,看著這個頂著石碑的傢伙長得像老鱉,也就喊它做“鱉”了。哪知道這個叫贔屓的傢伙,因為自己力氣大,老龍王看他能負重,就安排他專門揹負石碑,而且還是長壽、吉祥、走鴻運的保護神呢!

老百姓才不管這些,反正他就是一隻老鱉,整天裡頂著一塊石碑。因為這就產生了忌諱,誰也不想當只老鱉。如果說誰是一隻老鱉,那是一句非常罵人的話,就像罵誰“王八蛋”一樣。

所以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鱉是頂碑的,頂碑的是老鱉。如果是在頂百歲的時候慶壽,不是罵他“老鱉”嗎?哪個又願意呢?

在此提醒大家一句,一定要入鄉隨俗,可別因為自己的不知道惹出不愉快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