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在關中地區的北部,為我國著名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土質疏鬆,極易滲水,黃土由粘土、易溶性鹽類、石膏、碳酸鹽等物質組成,遇水時,土壤就容易分解,故黃土高原上,其地貌為千溝萬壑,也許在相鄰的兩樑上互相可以看到地方,但要真正到對方面前,卻要繞行非常遠的距離,其交通十分不便。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

黃土高原由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等地形組成。

黃土塬是指黃土覆蓋的較高而面積較大的平坦地面,其邊緣被雨水侵蝕,形成溝谷狀,有的邊緣為懸崖。

黃土梁指的是黃土塬繼續被雨水侵蝕的結果,黃土峁又是黃土梁受侵蝕所形成的結果。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黃土塬和黃土梁

關中平原,雖然號為沃壤,四塞之地,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但卻有其致命的缺點,即和遊牧民族只有一山之隔。在關中的北部,有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和河套平原,這些地方都是遊牧民族的核心地帶。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和河套平原

在隴山西部,也是農牧過渡地帶,秦人的先祖,就是在隴山以東的天水地區養馬的,後來因西戎滅掉了西周,被迫將都城遷往洛陽,而秦人勤王有功,才將關中豐岐之地給秦。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隴右和關中盆地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時,可以分為四路,一路,由隴右地區,越隴山接千陽河谷而入關中;二路,由賀蘭山接清水河谷到固原南下;三路,由鄂爾多斯高原南下延安;四路,由雁門關南下汾河河谷。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關中的四條大道

在這幾路中,尤其以賀蘭山方向最為衝要。賀蘭山腳下的寧夏平原,水草肥美,有塞上江南之稱,在秦漢時期,就是匈奴的遊牧地,唐代時,又先後被突厥,回鶻,吐蕃等佔領。在宋代時,此地是西夏王朝的核心地帶。故岳飛所作的《滿江紅》,就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之說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賀蘭山和寧夏平原

由賀蘭山南下,有兩道。一道是溯清水河谷而上到固原接涇河河谷,一道是沿馬蓮河谷到慶陽。此二道在長武縣、彬縣一帶匯合,然後經穆陵關、永壽縣、乾縣南下關中平原。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馬蓮河谷和涇河河谷

故長武縣、彬縣被稱為關中的西北大門,歷代以來,此地區都屯有重兵,尤其在漢唐時期,關中為帝國的都城,此處是帝國的命門。

先來介紹涇河河谷和馬蓮河谷二道。

一,涇河河谷通道

由賀蘭山沿清水河谷經蕭關,固原南下涇河河谷,六盤山是必經之地。涇河之流頡河深切六盤山,形成一條險峻的峽谷,這條峽谷就是著名的彈箏峽,是進入涇河河谷的必經之地。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彈箏峽

關於彈箏峽,指的是平涼到六盤關鎮這段峽谷地帶。據《水經注》記載,在峽內常有彈箏聲,峽口水流、風吹,像音律一樣,故稱彈箏峽。彈箏峽兩側為懸崖峭壁,非常的險峻,此處為涇河河谷北上蕭關的必經之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唐武德八年,突厥入犯,詔李藝屯華亭縣及彈箏峽以備之。建中三年,鳳翔隴右節度與吐蕃盟,以涇州西至彈箏峽西為唐界。其山路崎嶇,地形複雜,騎兵軍團難以發揮優勢,在歷史上是防禦遊牧民族的重點設防地帶,此處也是打伏擊的好地方,宋元嘉五年,魏主燾遣將奚斤擊夏。赫連定設伏隴山彈箏谷以邀之。到了唐代時,又在彈箏峽西口設六盤關。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彈箏峽和崆峒山

在涇河河谷通道西端,為軍事重鎮平涼。涇河在此分為兩源,一源為涇河上源,深切崆峒山,由此可以到涇源,再翻越隴山而到隴右地區。

正是由於平涼如此重要,顧祖禹言其“郡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輔輔。關中安定,繫於此也。”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折墌城所控制的通道

由平涼順涇河而下的下一個重要據點,就是涇川。涇河的另外一條支流汭河在此匯入涇河,由汭河河谷西去,經華亭,越隴山,就進入了隴右地區。因此,涇川地控涇河河谷和汭河河谷兩條重要通道,軍事價值非常的高。在唐初,薛舉父子在長武原擊敗唐軍後,便將都城由金城(今蘭州)遷往折墌城(今涇川附近),企圖再進一步奪取關中。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長武城所控制的通道

由涇川繼續南下,就是著名的淺水原。淺水原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個面積較大的原,也叫長武原。涇河繞其北部而東南流。在淺水原西部,涇河河谷非常寬廣,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但到了淺水原北部,涇河深切淺水原和董志原,兩岸多為懸崖峭壁,不適合通行,故由平涼沿涇河河谷而來,在淺水原北部就不能繼續沿涇河河谷而行,就必須上原。在淺水原東南部為彬州,涇河河谷在此又復開闊平坦,而此段涇河河谷兩側也是黃土原,故又需下淺水原東行到彬州。因此,淺水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安史之亂後,吐蕃趁唐帝國內亂,將隴右地區佔領,唐帝國被迫和吐蕃簽訂協議,此即清水之盟,雙方規定隴山,六盤山一線為邊境線,淺水原就成了唐帝國防禦吐蕃的前沿。

在大曆年間,郭子儀命李懷光築長武城,長武城大約在窯店鄉附近,城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地當涇河河谷上原之路。自此後,長武城就是抵禦吐蕃的重要關塞。

唐帝國常在此處屯重兵以防秋(秋天時,牧草開始枯黃,而馬匹又最肥,遊牧民族常在此時南下掠奪,中原王朝常在此時增兵防禦,故稱“防秋”)。元和初,高崇文為長武城使,以城控扼要害,練卒五千,常如寇至。到了宋代時,党項人崛起並盤踞在賀蘭山附近,建立起了西夏王朝,成為北宋西北部的勁敵,其經常侵擾關中地區,於是范仲淹奏遣宋良領蕃漢軍馬,往涇州長武寨把隘。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冉店關和彬州

長武城把守的是由涇河河谷上原的道路,自淺水原下原而到彬州也是有關隘的,此關就叫冉店關(今冉店鄉附近),也叫陰靈關。由冉店關下淺水原,就是彬州了,涇河河谷在此變得又開闊起來。在清末回民起義中,清軍就和回軍在冉店關爆發大戰。

二,馬蓮河谷通道

賀蘭山南下,在靈武和馬蓮河上游甜水堡之間,地勢非常的開闊,非常適合騎兵馳騁,故賈耽曰:“慶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寇入最易。”此外,自環縣以北,居民稀少,亦無樹木,水草皆稀少,到靈州才開始有些,不利於補給。故古代大規模用兵,大都以蕭關道為主,馬蓮河谷為輔助。同時,也由於中間大範圍的沙漠鹽鹼地,在此屯戍難以獲得補給,故遊牧民族由馬蓮河谷南下擄掠,比其他通道更加的平凡。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靈武和馬蓮河谷之間的沙漠地帶

順馬蓮河谷而下,就是著名的慶陽城,慶陽城即今慶城縣城,慶陽城為著名的軍事重鎮,漢代時為鬱郅城,《水經注》謂之尉李城,《通典》曰:即古不城。負山阻水,屹然險固。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馬蓮河谷和柔遠河谷

慶陽城不僅地控馬蓮河谷,還控制柔遠河谷通道。由柔遠河谷河谷北上,可以接洛河河谷上游而到定邊,志丹一帶。在宋代時,為防禦西夏,宋廷在柔遠河谷上游,設有白豹城,柔遠寨,業樂城等,大順城等。其中尤其是白豹城,正當東西要道,為西夏和北宋爭奪得焦點。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董志原

自慶城而下,是著名的董志原。董志原是黃土高原最大的一塊原面,其又有大原,彭原,安化原等稱呼。馬蓮河在慶城縣城以下,深切董志原東部地帶,其兩岸為峽谷,是不便於通行的,故必須上董志原。而由慶城上原的地方就是驛馬鎮,唐代時,在此設有驛馬關。明初,徐達率兵攻慶陽未下,元將王保保遣兵陷原州(固原),為慶陽聲援。徐達於是遣馮宗異等守關,又分兵備靈州、彬州、彭原。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驛道馬關控制的馬蓮河谷

董志原除了地控馬蓮河谷,還控制另外一條重要的通道,即茹河河谷。在漢代時期,由關中到西域,茹河河谷是北上的主要通道,此路的走向為由長安西北行到雲陽(今淳化縣附近),經栒邑(今旬邑縣職田鎮)、泥陽(寧縣早勝鎮附近)而到彭陽(今彭陽鄉),由彭陽(今彭陽鄉)沿茹河河谷而上,經朝那(經彭陽縣古城鎮)、高平城(今固原附近)以至河西走廊、西域。漢彭陽城、朝那城是扼守茹河河谷的重要關塞,分別扼守茹河河谷東西兩端。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馬蓮河谷,茹河河谷,涇河河谷通道

茹河源於彭陽縣西部的六盤山,在彭陽鄉東南約6公里董志原邊緣處匯入蒲河,自彭陽鄉以下的蒲河段,兩岸多為懸崖峭壁,不適合行走,故需在彭陽上董志原,彭陽便成了此道重要的節點。在漢代時,在彭陽鄉附近築有彭陽城,匈奴南下劫掠,由於彭陽城地當南下的孔道,經常成為攻擊的對象。公元前166年(西漢文帝十四年),老上單于率十四萬步騎入內掠奪,先後攻破蕭關、朝那,殺死北地都尉孫印,大軍繼續沿茹河河谷經彭陽而上彭原(即董志原),掠人畜甚眾,並且派騎兵焚燒回中宮。文帝令張相如、欒布為將,發車千乘,步騎10萬,將匈奴擊逐出塞。後漢靈帝初,西羌叛亂,詔令段討伐叛羌,大軍自彭陽直指高平(固原)。唐宋時期,突厥、西夏均曾由此道入犯。

關中的西部大門,不是蕭關,而是此地

彬縣和永壽之間的路段

涇河河谷在長武原的東部狹窄難行,但在進入彬縣後,又變得開闊了,故自涇河河谷和馬蓮河谷在長武原匯合後,又在冉店關(今冉店鄉附近)下原進入彬縣。但涇河河谷在彬縣南部,又變得狹窄難行,故由彬縣南下關中,不能再沿涇河河谷而行,而必須經永壽縣和乾縣。在彬縣和永壽這段道路非常的崎嶇難行,古代時,多在此段設防,也是打伏擊的好地方,在唐初,突厥頡利可汗聽聞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便率兵十餘萬人南下涇州,李世民本來就打算在彬州和永壽之間設伏,但後來頡利可汗和李世民達成協議而退回,李世民便放棄了設伏邀擊突厥歸路的打算。到了宋代是,宋廷又在永壽北部的永平鎮設有穆陵關以備西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