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中標靠“搖號”,考驗運氣的時候到了

近日,Nature網站刊登文章,介紹了一種通過隨機選擇進行經費分配的新基金資助方式。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上帝從不擲骰子。但新西蘭健康研究委員會這樣做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基金資助機構部分通過隨機選擇發放資助。新西蘭健康研究委員會便是其中之一。


例如,今年早些時候,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家David Ackerley的基金申請號碼被該機構“抽獎”選中,並因此獲得15萬新西蘭元(合96000美元)的資助,用於開發消滅細胞的新方法。


“我們認為傳統流程不太合適。”該基金的高級研究投資經理Lucy Pomeroy表示,該基金於2015年開始採用這種“抽獎”方式。


11月19日,在瑞士蘇黎世大學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這種方法的支持者認為,盲選資助應在科學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且,他們提及的範圍不僅限於基金申請。


與會者認為,“抽獎”方式可用來選擇要發表的論文,甚至可以任命學術職位候選人。


你的基金能否中標?憑運氣!


蘇黎世大學從事治理研究的經濟學家Margit Osterloh認為,現有的選擇流程效率低下。


Osterloh表示,低質量和高質量的基金申請都易於排序。“但是,大多數申請都處於中游水平,且數量巨大。”


她認為,最重要的是,標準評估的表現和政策制定者、出版商和大學管理層所認為的並不相符,“評審人和各類的評估機構缺乏真正有效的標準”。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是隨機選擇資助的最新參與者。


今年早些時候,該基金會要求評估小組抽籤決定哪些處於職業早期的科學家應該獲得博士後獎學金。


基金會目前正在對該方案進行評估。SNSF主席Matthias Egger在蘇黎世會議上也討論了這一點。


其他依靠“抽獎”系統批准資助的計劃包括另一項新西蘭政府基金——科學技術創新國家科學挑戰賽(SfTI)。該基金於2015年引入了隨機選擇的方式。


德國最大的私人資助機構、位於漢諾威的大眾基金會,已於2017年開始使用“抽獎”分配部分基金資助。


隨機選擇,好處多多


當然,資助選擇過程不是完全隨機的。


通常,資助機構會對申請書進行篩選,以確保它們達到最低標準,然後給出項目編號並由計算機隨機選擇,直到分配完所有經費為止。


“這免去了很多麻煩,”新西蘭梅西大學程序工程師Don Cleland說。他同時也是監督SfTI基金的團隊成員。


Cleland指出,能資助20個項目時,評估小組就不必為哪項申請排第20位、哪項排第21位感到苦惱。


他們只要確定兩者都足夠好,值得被資助,然後在兩項申請中隨機選擇。


他說,該基金會告知申請人他們在申請過程中達到了哪一階段。“那些進入隨機程序卻沒有被資助的人通常不會感到失望。他們知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獲得資助,這次只是不走運。”


這一點獲得了某些理論支持。


一些研究人員分析了各種選擇方法,認為將隨機性帶入評審比現有的系統更加優越。例如,減少基金評審中的常見偏見,並提高受資助人的多樣性。


進入“彩票”系統的門檻標準可以進行調整。例如,賦予來自少數族裔背景的科學家或不受富裕機構支持的科學家更多的權重。


來自富裕機構或特權背景的人往往能接觸到更多資源,以幫助他們通過標準指標獲得成功。


Cleland表示,傳統的體系傾向於使他們受益,因為它看重申請人以往的成績,而不是他們創意的優劣。“我們希望那些擁有最佳創意的人能夠冒尖。”


“抽獎”中標,你會更加謙虛?


Cleland認為,其他基金資助機構也應該嘗試這種方式。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點。


儘管得益於“抽獎”資助,但Ackerley並不贊同這種做法。


他說,“我在競爭性的基金資助方面成果還不錯,因此,這麼想可能有點自私,但我不認為在‘抽獎’系統中我能得到一樣好的結果。”


因為利用“抽獎”方式的基金評審僅需要滿足基本條件,所以申請書往往會更短。“我認為撰寫高質量的申請書具意義重大。” Ackerley說。


Osterloh的觀點在《研究政策》(Research Policy)上發表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她說隨機選擇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好處,因為那些因“抽獎”而獲得資助的人不會把自己看得過高。


“如果你知道自己獲得基金資助或論文發表的機會中有隨機的成分,那麼你將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宇宙之王,這會使你更加謙虛。”Osterloh說,“而這正是我們在科學領域中所需要的。”


相關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7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