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修證佛法最主要如何能做到“離”,“離”就是超越


南懷瑾老師:修證佛法最主要如何能做到“離”,“離”就是超越


“修證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離’”


修證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離”,這個“離”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經教講,學佛的第一步要先發起厭離心。所謂厭離心就是對於這個物質世界一切的誘惑,有一種想超脫的感受及觀念,這是在理論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離開身心作用的束縛。


一般學佛打坐的人,坐在那裡半天,都是幹什麼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體,這邊舒服或不舒服,這邊痛了、那邊酸了,根本沒有離開身體的窠臼,無法拋開身的觀念。還有,我們學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個空的境界,這也是心理意識造成這個相似於空的境界。因此,整個來講始終沒有真正離開身及心這兩方面的自我範圍。“離者無身”,要能做到離的超脫的人,才能有無身的感覺。這無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轉,功夫才算有了基礎。“微者無心”,至於心的方面,要參透它的至微細處,此心化到精微之極點,便可以達到無心的境界。


“無身故大身”,這個大身在佛學上又稱為法身,法身是無量無邊。因為我們的功夫無法證到離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無心故大心”,所謂無心是凡夫的意識心、思想、感受及執著離開了,才能達到無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薩道。


“執身為身者”,抓著這個父母所生的四大肉體,把這個看成是自己的身體的話,“則失其大應”,那麼就墮落了,把我們眾生自性原本無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應的功能給喪失了。“執心為心者,則失其大智”,抓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當成是真心在那裡玩;還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現出來一片清清淨淨的境界,以為這個是空。實際上,這個是心所造的,還是心,同前者一樣不能大徹大悟,智慧發不起來,坐在那裡,眼睛一閉,永遠是黑漆桶一個。

所以一切的佛經所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教我們如何解脫這個身心的修法。“莫不說離身心,破於執著”,身心的執著破了,“乃入真實”,便能明心見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實相。


“若有身者”,一般執著自己身體的人。“則有身礙”,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體障礙了。很多人學佛修道喜歡身體上的氣脈,什麼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或是密宗的三脈七輪,玩來玩去都是在身體上轉。在這個身體上轉來轉去,則你的法身始終都隱於形殼之中,都沒有跳出這個身體的範圍。沒有跳出身體的範圍又如何能夠解脫呢?因此,很注重氣脈覺受的人,都是給自己設下陷阱,這個是非常錯誤的路線。


“若有心者”,有心去修行,有個方法做功夫,“則有心礙”,那麼就被心意識所障礙“有心礙故”,因為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這個心念給困住了。“則真智隱於念慮之中”,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沒在後天的思想、知覺中而無法現前了。假如我們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唸佛或觀想,弄出一個清淨境界就以為在修佛修道,其實你那清淨境界也是念慮的一種,它一樣障礙了自性的光明。


恭錄自《宗鏡錄略講》


南懷瑾老師:修證佛法最主要如何能做到“離”,“離”就是超越

《宗鏡錄略講》

老古繁體正版

老古文化事業出版

老古書屋線上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