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區古崖居,或為古代少數民族奚人文化遺存


古崖居,位於延慶縣西部約20公里處的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的峽谷中。延慶縣古崖居是我國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開鑿居住的古先民族被歷史遺忘了,但他們留給我們的獨特而富有智慧的建築造型,引起世人的無限遐想和猜測,故此,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大迷宮”。它是人類古文明的一個重要代表。

這裡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所。在峽谷中一條不到10米寬的山溝兩側,距離谷底近10萬平方米的陡峭花崗岩石壁上,遍佈著人工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

古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後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佈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

據統計,古崖居保存下來的石室有174間,分為前中後三個區域。後山區域分上下7層,共有石室26間。低層為馬廄,高層為居住區。在底層外平臺上有一個石碾,據稱是古崖居唯一一件較為完整的文物,但因風化嚴重,早已看不清楚原貌了。步入石室,可以看到房屋內部結構有多種,少的只有一間,多的有兩三間甚至更多。令記者驚訝的是,有的房間還是上下兩層貫通的。

在中區,最吸引人的要數單體石窟區。單體石窟分上下兩層,由8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組成,下層正中為主室,並且鑿出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當地人稱這裡為“官堂子”、“金鑾殿”。當地人告訴記者,古崖居大部分房間都簡單樸拙,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空間,而中區是整個古崖居規格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建築,應該是古崖居的核心建築。

在古崖居被發現後,就有學者前來考察。然而,古崖居除了遺留下來的堅硬的山體房屋,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生活遺存,文獻記載也寥寥無幾,給實證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關於古崖居的居住者,主要有奚人說、長城附屬遺蹟說、屯軍說、避難說、矮人說等觀點。


或為古代少數民族奚人文化遺存   在這些假說中,影響最大的是奚人說,即認為古崖居是唐五代時期生活在延慶北部山區的奚人居住的山寨。已故首都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原主任趙其昌等專家均持這種觀點。趙其昌在《北京延慶縣“古崖居”——西奚遺址之探討》中,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延慶自古是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古崖居所在洞溝位於延慶區張家營鎮,是軍都山餘脈“伸入”平原的部分。   奚人,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為東胡鮮卑族的一支。史料記載,奚人善於造車,史籍稱為“奚車”。奚人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唐末曾有一支西遷媯州,稱為“西奚”,而留在原地的稱為“東奚”。今天官廳水庫、延慶北部山區都屬媯州,古崖居就在這一地區,在地望上是相符的。

趙其昌考證認為,古崖居居住者大概在洞溝生活了30多年。可見奚人在這裡居住停留時間不長,在短暫的30多年中,奚人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開鑿這麼大空間的崖居建築,讓人生疑。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畢德廣專門從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在《奚人歷史文化遺存考述》中,他將延慶古崖居作為奚人重要的文化遺存,依據時間和地望推測“古崖居是西奚人遷居媯州後開鑿的居所”。另據介紹,在周邊山區零星有崖居遺存,規模很小,只有洞溝的古崖居是整個華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