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姜子牙墓葬千年無人敢盜?

別具風格


姜子牙死後,墓葬為何數千年無人敢盜?

大家都以為姜子牙是古代小說《封神榜》裡的主要人物,但歷史上確實存在這個人,其姓呂又叫呂尚,但人們愛稱他為姜太公和姜子牙。數千年前,姜子牙離世,被下葬後,所在的陵墓一直安穩無事,時隔1000多年都沒有盜墓賊去光顧,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

據資料顯示,姜子牙大約生在公元前1156至公元前1017年,別號飛熊大將軍,在商朝末期崛起,是周朝初期的知名軍師,其智謀被人稱之為遠超諸葛亮,所以當年西周君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發展得十分順利。

而姜子牙也因功受封,被賜予齊地,從此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主,西周時期,周文王非常敬重姜子牙,同時封他為師尚父跟太師,而齊國在姜子牙的管理之下,舉國公正嚴明,禮儀從簡,大力扶植商業,尤其是鹽業跟漁業都發展突出。因此,時間一久,齊國就越發強盛,不少外地百姓因姜子牙的為我紛紛加入齊國定居。

然而在周成王繼位時,由於年紀太小,其他勢力諸侯不服,最終管蔡謀反,隨之淮夷舉旗反周,周成王嚇得差點哭出來,就求助姜太公,並且對姜太公表示:“我大周東面到海,南到穆陵、北達無隸、西到黃河,這些範圍內的五等諸侯跟各地方官吏,如果有人反周,朕就允許你任意討伐他們”。姜子牙得令,很快就帶領齊國軍隊出去平亂了,最終齊國軍隊一戰成名,威望更高,還把都城搬到了當時繁華的營丘。因此,姜子牙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姜子牙不僅在周朝受到敬重,就算到了後面的朝代,很多人跟帝王都因為他的事蹟而對他敬仰。唐朝李世民稱帝初期,正逢外族蠻夷侵擾國境,加上他弒兄奪位,朝廷還有內亂跟不服之聲,這時李世民就對外宣稱自己的姜太公的化身,是專門來拯救天下蒼生的,為此這一招又招攬了不少民心,使得他的政治地位更加鞏固了,而事後李世民還煞有其事地在磻溪地區建了一座姜太公廟,專門用來供奉姜子牙。

為什麼姜子牙的墓葬一千年來都沒有人敢去盜?

一是薄葬;

這個原因很少有人知道,關於姜子牙的死,有史料記載,姜子牙長命百歲,活到139歲才仙逝。這個年齡在古代來說可謂是非常長壽的了,特別是周朝封建時期,人人都信仰神鬼迷信,深信人死後有輪迴還有極樂世界。為此對於葬禮方面也十分的重視,均以厚葬為主,據說姜子牙逝世後,舉國痛哀,但是下葬時,人們卻遵從了姜子牙的遺囑,採用了十分簡單的薄葬。

為此,姜子牙的陵墓除了他的遺骨跟木棺材之外,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所以盜墓賊們就懶得去盜掘了。

二是受人敬重;

另外根據《史記》記載,周姬昌之脫羑里,和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奇謀兵權,故後世之說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謀。此話可以說明,姜子牙在當時就已經提倡韜略理論,實屬我國韜略論的第一批研究者。

姜太公還寫出了一本奇書名為《六韜》,該古籍殘簡在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漢武帝陵墓出土,說明在漢朝時期帝王將相們就很流行研讀《六韜》。據說,後世的高人們,如鬼谷子、黃石公、諸葛孔明等都讀過姜子牙的《六韜》因此受到裡面內容的影響,從而對軍事謀略十分的有成就。所以歷代以來姜子牙的陵墓除了沒值錢東西之外,還因為他的傑出貢獻受人敬重,從而不會去打擾他的墓室。





讀懂城市


其實是這樣的,當時姜子牙的堪輿之術可謂登峰造極,可依然是肉體凡胎,逃不過生老病死,所以到了晚年,他找一處絕佳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所。當時他所選之地位於長安東南杜公祠的黃土崖上,也是是他神機妙算,也許是巧合姜子牙的墓地所處位置正好是古代兵家必爭的咽喉之地,戰事一起,此處便築起了軍事要塞,到了宋朝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遼、金入侵,此處擴建成為北宋的禁軍大營,到了明朝時期,為防止北元南下襲擾,這裡依然是屯墾戍邊大營。解放後,由於這裡還是軍事基地,所以姜子牙的墓地無人敢動,直到改革開放後,地方政府又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將其定性為國家文物保護設施,並安排專人負責看守,竟然還在墳頭上安裝了報警器。姜子牙的墓地確實受到了歷朝歷代軍隊的護佑,儘管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霜雨雪,在眾目睽睽之下依然完好保存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呀!



希爾大大


姜太公輔佐文王丶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西周分封,姜太公被封齊地,成為齊國第一位君主,他在齊地實行"尊俗簡禮”丶"尊賢尚功”丶"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基本國策,使齊成為大國,強國,其後執政者繼承發揚了姜太公的治國謀略,到春秋時代第一個開創了霸業。歷史上姜太公是一個文韜武略的傳奇人物。所以他死後葬在哪裡也是個謎。

《禮記》記載,姜太公雖為齊國君主,他死後以及他的下面四代接班人都返葬在了當時的周王城,原因是雖為齊國國君,但不能忘其本,故返回周葬。西周首都是鎬京(陝西西安),《抱朴子》說,姜太公葬在了文王墓葬的旁邊。豐京也是西周都城,也有姜太公葬在豐京之說。

然而,咸陽市在周文王與周武王陵寢的東邊約500米處,也有姜太公陵墓,墓南立一石碑曰:太公墓。還有在河南衛輝城西太公鎮呂村西一公里的黃土崗上有“周姜太公塋葬處”碑,為清康熙年間衛輝知府立。據說,姜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徙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

所以,太公墓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誰也說不清,並不是無人敢盜,而是找不到。


本昌談歷史


姜子牙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據說他72歲時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姜子牙成為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而且傳說他最終活了139歲。

考證歷史的方式往往是兩種:史料記載和考古物證。

那麼主流說法姜子牙的墓地擱那呢?三個地方,豐京,也就是西周的國都,擱現在就是陝西長安西南那塊的灃河附近,另一個就是咸陽,這地可出名,八百里秦川的肚臍眼,最後一個就是衛輝,姜子牙的家鄉,擱現在這地都是財神文化之鄉。

所以這事要真真的掄起來,也亂。就算是現在,時不時的有地就宣稱,自己這塊發現了姜子牙的墓葬,到最後專家們過來一複查,壓根就不是那麼回事。

姜子牙的墓葬年代久遠,在歷史資料中關於他生前事蹟的記載太少,又缺乏史書資料,至於他死後的埋葬地點更是一團迷霧,盜墓者找不到姜太公的陵墓,自然無從下手,這才是重點。據說歷史上的姜子牙活了一百多歲,是個大器晚成,淡泊名利之人,死後厚葬的可能性不大,既然陵墓裡沒有值錢的陪葬品,盜墓者也不會花心思打探姜子牙的墓地。

姜太公還寫出了一本奇書名為《六韜》,該古籍殘簡在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漢武帝陵墓出土,說明在漢朝時期帝王將相們就很流行研讀《六韜》。據說,後世的高人們,如鬼谷子、黃石公、諸葛孔明等都讀過姜子牙的《六韜》因此受到裡面內容的影響,從而對軍事謀略十分的有成就。


鯤是條大魚


至今關於姜子牙墓葬無人盜竊一事,流傳最廣的說法為:眾人敬畏神靈之心。由於姜太公滅商盛周的功績在後世代代相傳,讓後人對他產生了極高的崇拜心理。再加上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中,都將姜子牙尊稱為武聖、百家宗師。姜子牙的這些崇高身份,在中國神壇上的地位,讓人們對他產生了敬畏心理,據說他手持青銅鞭,威嚴神氣無比,也專為驅邪扶正。盜墓賊又極為迷信,正因如此,他們從不敢輕易盜竊


西西的臭腳丫


以我來看 掃把星的墓 沒人敢豪橫 萬一到一輩子黴了呢



取名叫南園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我認為姜子牙墓無人敢盜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姜子牙的墓葬年代久遠,在歷史資料中關於他生前事蹟的記載太少,又缺乏史書資料,至於他死後的埋葬地點更是一團迷霧,盜墓者找不到姜太公的陵墓,自然無從下手,這才是重點。

二,古人封建思想,事死如事生,所以在其死後都會選擇大量的珍惜財寶陪葬,正是這樣的心理讓盜墓者看到生財之道。盜墓界的鼻祖曹操就是靠盜取梁王墓葬為啟動資金,養活了幾十萬大軍。

據說歷史上的姜子牙活了一百多歲,是個大器晚成,淡泊名利之人,死後厚葬的可能性不大,既然陵墓裡沒有值錢的陪葬品,盜墓者也不會花心思打探姜子牙的墓地。

那姜子牙真的真的像《封神榜》中劇情似的修成正果,飛昇上仙了嗎?當然不是了,據《禮記·檀弓》、《史記·集解》中記載,姜太公受封於營丘,去世後葬於西周,但是這些史料並沒有詳細地址記載。

還有傳說姜太公墓很有可能在河南汲縣,據《河南通志》記載,在河南衛輝市汲縣,太公泉村西南面的荒坡上,有一座佔地面積約兩百多平米的墓葬,據說姜太公的封地在齊國,死後便選擇安葬在此地,傳說在清朝時候還有“周姜太公墓葬處”的石碑。

但這只是種說法,很難說是不是後人為了敬重姜太公,而建立的衣冠冢。其實考古學迄今為止很少發現周朝的帝王家陵墓,估計應該是時間太過久遠,這些“珍寶”永遠沉睡地下某個地方。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其一,姜子牙乃眾神之神,自然法力無邊,他的墳墓中,當然少不了有暗器邪法,因此無人敢盜。

其二,也是因姜子牙是眾神之神,法力強大,他的墳墓,怎能會讓後人找到呢。找到的多是疑冢假穴。又因第一原因,風險太大,又沒把握是其真墳,所以無人放盜。


北京乾觀易宗文化公司1351557810


「 姜子牙的墓葬年代久遠,在歷史資料中關於他生前事蹟的記載太少,又缺乏史書資料,至於他死後的埋葬地點更是一團迷霧,盜墓者找不到姜太公的陵墓,自然無從下手,這才是重點。據說歷史上的姜子牙活了一百多歲,是個大器晚成,淡泊名利之人,死後厚葬的可能性不大,既然陵墓裡沒有值錢的陪葬品,盜墓者也不會花心思打探姜子牙的墓地。



21世紀軍迷


不是沒人盜,關鍵有誰知道呀,再說想他這樣的高人能讓一般人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