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尋找年味兒》

散文《尋找年味兒》


散文《尋找年味兒》

燈籠耀眼,鞭炮聲聲,滿眼都是屬於中國人的中國紅。可怎麼過年才有年味?年味是什麼?

散文《尋找年味兒》

臨近春節,城市的空氣裡同樣充盈著一種興奮、期待、忙亂、躁動的氣息,地鐵上到處是提著箱子的年輕人,街邊的小店一個個打了烊貼出“春節放假”,這,不也是“年味”嗎?

散文《尋找年味兒》

回到家裡,電視畫面裡,無論飛機、火車和輪船,無論擁擠的、顛簸的汽車,簡易的、破舊的輕騎…載著人們在繁華都市漂泊疲憊的身心,載著離鄉之人驛動的盼歸的心,帶上辛勞的豐碩,帶著喜悅的感動上路了。

散文《尋找年味兒》

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裡,給了多少文人雅士想象的空間,留下了無數妙語佳句。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遙望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時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來仍膾炙人口。

散文《尋找年味兒》

此刻,過年的感覺,像盈水期的河流,潺潺流淌在我的心裡。時間又一次將我的記憶之門打開,讓我回到了小時候。

小時候,每當時光邁進臘月的門檻,大人、小孩好像都嗅到了年的味道。

從臘月初八起,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糖葫蘆的、賣水仙花的,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散文《尋找年味兒》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晚上,要給灶王爺獻灶糖,為的就是讓灶王爺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

二十四,殺年豬。大片子鍋架起來,柴火已經在爐膛裡熊熊燃燒,鍋裡的熱水蒸騰著白白的霧氣。操刀的屠戶早就忙碌開了,磨刀、逮豬、接血、過燙、退毛,鼓氣、開膛、剝皮……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散文《尋找年味兒》

到了除夕,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張羅包餃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著剁肉餡的聲音不斷從各家各戶傳出來……

除夕夜,爆竹聲中,家家戶戶團團而坐。爆竹聲中,伴隨著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音樂。爆竹聲中,人們送走過去的一年,迎來充滿祈願和祝福的新年。

散文《尋找年味兒》

大年初一,睜開眼,感覺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畫,新的窗花……還有抬頭就能看到的“抬頭見喜”、“身臥福地”的春聯。因為新春的到來,一切日常所見的平常東西都好像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都在眼中變得美好。

初一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散文《尋找年味兒》

而現在,”過年“的味道被流逝的時光稀釋著,快樂變得很稀罕了,幸福變得越來越遙遠了。包括現在的孩子,都很難找到快樂滿足的感覺。想起那窮窘的童年,我們應感覺到非常快樂才是。但是,生活中危機重重,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等等問題,困擾著我們越來越脆弱的心。幸福,好象天邊的雲,遙不可及。

散文《尋找年味兒》

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們吃穿不愁,不再指望在過年的時候狂海一頓或者添置新衣,過年更多意味著精神上的享受,譬如盼望家人團圓的喜慶,期盼親朋新年安康,接受好友美好祝福等等。於是,銀屏歡騰了,鞭炮起伏了,手機熱鬧了,祈願傳遞了,情誼濃厚了…… 

散文《尋找年味兒》

年味,要說它是一種味道,沒人嘗得出來;要說它是一種節目,也沒人演的出來。倒不如說,年味是一種氣氛。一年到頭了,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歡歡喜喜裡,吃一頓幸福的年夜飯,把滿心的歡喜吃進心裡,祈福來年事事順意;年味是一種相識,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見面是那樣溫馨親切。平日裡各自忙碌,難得聚在一起,唯有春節裡,推杯換盞,把酒言歡,辭舊迎新。

散文《尋找年味兒》

歲月留痕,時光回眸。過年像一個軸承,連接著舊歲與新年,也連接著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城與鄉、老與青。我們在這個時節回憶往昔,祈願未來,祈福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散文《尋找年味兒》


散文《尋找年味兒》

散文《尋找年味兒》

文字:郭伯林 (楓葉紅了)

攝影:天水一攝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