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有多大可能?

財經知識局


美國一直欲再工業化

幾任總統都極盡所能

但效果差強人意

自從美元佔據了霸主地位

華爾街呼風喚雨

金融業風聲水起

錢潮蜂湧至美國

美金融大鱷賺得盤滿缽滿

於是輕資產的風雲席捲美國

美國🇺🇸將重資產的工業漸漸放手

背工業化現象日益突出

已經直接影響美國的國力

雖然看到了問題的癥結

但無法擺脫金融業的奶嘴

造成美再工業化步履艱難

故,去之則速

復歸則難矣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美國再工業化可能性多大?現在狀態可能性很小。因為美國是世界老大,他能夠為所欲為,再工業化是個累活,老大是不願意乾的。

其實世界已經給了美國一次警告,希望美國能夠自行調解,化解危機,但美國沒有做。什麼危機呢?就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當時美國危機,世界跟著遭殃,就是美國入不敷出了。美國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加緊印錢,美元寬鬆政策,把危害全部甩向世界,讓世界去承擔,美國又重新過好日子了。

前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英國,英國引領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然後英國就去了金融領域。結果工業化被美國超越,美國GDP在19世紀末成了世界老大。然後是德國超過英國,從而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第二次,結果英國再也不叫日不落帝國,現在英國本土也鬧得比較歡。

工業已經空心化,讓工業再回來是很難的,因為金融是虛擬經濟,頭腦動一動就能辦的事兒,誰去做工業化的事兒?工業化一個是累,一個是風險大。舉一個很簡單很實際的例子,農民從地裡出來,誰還願意去種地呢?除非有更大誘惑,工業化是一樣的。

可能將來美國會重新工業化吧,可能性很小很小,除非遇到大的改變。像蘇聯解體這種的改變,都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工業化也沒有回來,至於什麼樣的大改變,自己想去吧。



大志遠思想空間


美國重返工業化,國產化,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美國是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GDP 6萬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標誌,擁有這樣的人均產值,產業空心化是必然的,因為如果美國要實現50%以上的工業產品國產化,美國的人均GDP就要大幅下滑,但是美國政府和政客們不願意這樣做。因為美國政府和西方政客們太需要搞霸權了,人均GDP太低,沒有能力搞霸權。需要指出的事,美國生產的工業品必須要有國際競爭力,否則,是行不通的。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到這一點。美國政府,美國政客,美國百姓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曉東風


美國再工業化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是問美國的製造業迴歸的可能性有多大吧。奧巴馬在任的時候就力推製造業迴流,但是效果不明顯,特朗普軟硬兼施,再配合減稅政策才搞回去一點。

美國製造業迴歸為什麼這麼難?去年美國拍攝了一個紀錄片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美國目前的工會制度是美國製造業迴流最大的障礙。

他們的問題在內部制度,和我們較勁沒用的,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而這個廠房原來是通用汽車的,但是通用汽車的成本居高不下,和工會談來談去都談不攏,工會不讓步,以後通用只能關閉工廠。而工人也失業了,一方面當地政府減少了稅收,另一方面失業率增加了,這個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工人失業後收入大幅減少,房貸車貸都成為問題,看見喜歡的東西也不能隨意購買,這成了當時很多人的真實生活。

福耀玻璃去了之後,接下了這個廠房,進行了投資,剛開始是多方共贏的,政府稅收增加了,工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零售消費也活躍了起來。

當時蜜月期還沒有過完,當地就需要在工廠建立工會,為工人爭取更大的權益,對工人來說,這看起來是一個好事,因為有一個組織在為你爭取利益,工人自然也歡迎,對政府來說,建立工會是美國常見的,這很普通。

但是福耀玻璃不答應了,董事長當時就一句話:如果建立工會,那就關閉工廠!態度很明確,寧願之前的投資打水漂。

這是為什麼?因為工會來的結果其實只有一個:漲更多的工資,幹更少的活!工會一旦建立起來了,公司就面臨困境,因為你不答應要求,對方就罷工,這就是騎虎難下!通用當年也是這樣關閉工廠的,但是建立工會是政治正確,沒有人會去反對!

工會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以打著為工人爭取權益的招牌,專門寄生在工人和企業身上的食利組織。

大家想一下,當地的工人失業的原因是什麼?是被工會逼走的。工人失業後,面積沒有收入的困境,工會在哪裡?工會來投資了嗎?工會來創造就業了嗎?沒有!

當投資方來了以後,工人有了工作了,工會這根攪屎棍就來了,堂而皇之的代表工人利益!工人失業的時候你在哪裡了?

工會的加入,大大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最終會導致無法賺錢,甚至虧損!所以企業的競爭力大大降低,這個才是美國製造業無法復興的原因!

這個制度不改變,無論做什麼,製造業也回不去!


壹號股權


不是美國再工業化有多大可能,而是美國一直在努力再工業化,只不過效果上差強人意。

特斯拉一直被當作美國再工業化的一個標誌性企業,不過權衡再三,特斯拉還是選擇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建立工廠。而特斯拉在中國從建廠到今年1月量產,不過用了10個月的時間,這個速度在美國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美國再工業化其實尚有許多不成熟的方面。

其實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通俗點說,不過就是一直在說的“美國製造業迴流”。當年的次貸危機,著著實實地打痛了了美國,使其更加看到過分依賴第三產業,這樣的經濟模式實際上就是“脫實向虛”,多少有點泡沫式經濟的模樣。次貸危機又引發了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本土製造業更加脆弱。這個過程,一些大牌美國大牌製造企業的衰退更加明顯,有的甚而就此退出了市場。

舉個通用電氣的例子,來看下美國製造業的興衰。

前些時間,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去世,曾引發國內企業界對其的追思,一般認為,韋爾奇影響了一代企業家,到今天他仍然算是全球CEO的典範。韋爾奇執掌通用電氣20年,並且早在2001年9月便退休了。在他的引領下,通用電氣從一家制造業巨頭轉變為以服務業和電子商務為導向的企業巨人。在美國去工業化的背景下,韋爾奇的企業運作航向當然有著明顯的時代背景,當然這種去工業化、去製造業化的追求,也給具有一百年發展歷史的通用電氣,埋下了深深的發展隱患。

通用電氣是世界級的跨國工業巨頭,當然這個巨頭稱呼要有前輟“曾”,就是曾經的巨頭。現在通氣電氣景氣度多年連滑,業務範圍一收再收,現在比較接近崩潰的邊緣,還剩下的王炸,只有發動機和發電機業務。現在這個王炸業務,因為波音737MAX停飛事件,而大受影響,這種影響已讓通用電氣陷入了財務危機。

通用電氣陷入困境有諸多原因,但也在一方面說明了,脫虛向實並沒有那麼容易。

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推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高技術附加值的企業加以稅收減免和資金扶持,二是主張通過出口來帶動國內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前者就是對有發展前景的製造業減少運營成本,後者為了有利於本國產品出口而大打貿易戰。這些做法當然是有的有效,而有的沒法馬上有效,或者有效的前提是自己也有受損。比如貿易戰,每到一處總想讓別人吃虧,最終只能是處處碰壁。

美國製造業迴流決定美國再工業化的產業底蘊,但是之所以戰略運行沒有收到奇效,原因有三:

第一,美國製造業的多區域佈局,更有利於避開風險,這種想法不僅美國企業,中國企業也有,就像福耀也到美國投廠一樣。

第二,全球化融合發展仍是主流,在全球供應鏈的合作中,企業最有利的位置,是一種工廠的靈活配置,上下游產業的合作,也有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都死板的把製造業拎回國內,這種打法會令企業叫苦連天的。

第三,美國製造業追求高端化,但是中低端的空缺,讓一些產業沒有基礎,也會令整個工業水平受限。

美國再工業化,也表明了全球產業發展的一個趨向。比如中國,也非常講求脫虛向實,資金向實業、向製造業傾斜,曾經受銀行熱捧的房地產,現在不大受到銀行的青睞。

我們要注意到“脫虛向實”的“虛”,並不是指虛擬經濟,而是指泡沫經濟,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波士財經


美國本來不需要也沒有再工業化的訴求。但是出現了兩個變量。

1,中國產業升級和影響力的提升對美國形成巨大壓力。

2,內部人口增加,尤其是西裔低淨值人口的增加以及收入分配不均導致的嚴重入不敷出。

構建完備的工業體系需要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同時還得有人能幹而且願意幹。第一,時間首先來不及。第二,製造業並不能為資本家帶來快速和豐厚的利潤,華爾街不會投資,美國的實業家大多工廠在國外,回國很多第三國政策會消失,市場被擠壓,且成本高漲。而硅谷的高科技企業,一向錢多人少,而且專注。所以,目前除了美國政府把他當做公益性事業砸錢做,靠企業自發沒可能。而美國政府債臺高築,木有錢。

所以,目前來看,真正愛美國的除了美聯儲就剩下華爾街,畢竟這些組織和公司都是靠美元霸權才能掙錢。其他都是跟著人才和成本走,去哪兒都一樣。

目前美國除了靠加息,減息,利用剪刀差收割全世界,同時打貿易戰強迫對方妥協以外,對內是沒有其他辦法了。但是實事求是講,美國強大,並不是沒錢,而是錢大多都在極少數財團手裡,由於製造業的空心化,很多百姓已經掙不到錢,而且生活成本一直在增加,但是財團盆滿缽滿。

美國目前四處出擊,看似強大,其實底虛,特朗普透支美國全部梭哈來賭國運,美國股市是美國人民不分裂的最後屏障,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是美國股市先崩盤,還是其他國家先頂不住。


Damonshui


美國沒有再工業化可能啦。它先前有工業化,那時候。二戰前後吧,

工業化是高大上的東西,他最先進。

現在是智能化,信息化。他還是最先進。

美國一直都是走在前面的。

美國能不能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齊頭並進呢?

顯然不可能。

人口不足。美國只有一億勞動力人口。

雖然相比二戰他人口增加了一億多。但是勞動力人口反而下降了。人口勞動參與率越來越低。高福利嘛,流浪漢嘛,不幹活。

一億人口能幹嘛?7000萬的搞服務業,金融律師這些東西,剩下三千萬,搞搞軍工,飛機坦克,再生產點芯片半導體,沒人啦

美國還想生產鋼鐵。輪船,火車這些東西,只能是夢裡。

中國勞動力人口七億。是美國七倍。

所以中國什麼都有,從針頭線腦,到航天飛機都生產,中國能夠對任何行業持續投入資源,不計成本,反正產業多。


大眼睛164554753


美國再工業化指的是其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工業經歷了1950-1970年代的發展,美國進入了工業化後階段,隨著美國的人工成本上漲,美國的很多的產業向東亞轉移,特別是1980-2010年這個時間段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時期,由於中國擁有大批量的產業工人、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的支持、價格低廉的勞動力等因素使得美國的中端與低端產業大多數轉移到了中國,而美國只保留了高端產業。原來美國的中部地帶原來為鋼鐵、汽車等傳統行業,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之下有大批的產業工人失業。美國傳統的中端與低端工業產業已經空心化了,於是中部鐵鏽地帶的工人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將選票投給了持保守主義的特朗普,如今的美國國內有逆全球化的思潮。

美國的再工業化策略其實在2008年金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就已經提出了。再工業化發展策略是根據美國的自身條件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兩者相結合而制訂的經濟發展策略: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但是美國國內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無法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人力成本形成競爭;美國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根據美國自身的條件,再工業化(實質上是第三次工業化)的策略在美國政府制訂正確的發展政策以及有政策的連貫延續性之下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雄鷹展翅長空


不談美國再工業化,關鍵是咱中國一定不能走金融化的路,實業,製造業,高科技農業,是咱們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這此年來,全體國民在噴房地產業,其實也是實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要想辦法把房價降30%以上,同時又得發展房地產,它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加速城市化和農業高科技生態化!中國的政制體,市場,民族的統一性,世界沒有,可形成自循環的經濟生態!道路,制度,文化必須自信,理論再檢驗檢驗,豐富,充實!


永不放棄40839


人養懶了,再回到自己動手製造機器設備的年代,很難了。美國應用美元優勢,空前發展金融業,實業空心化。人都變得伸手即來,驕奢淫逸,走向了社會發展的反面。唯有不破不立,必須打破舊社會秩序,建立一個新社會機制,豎立勞動光榮,摒棄不勞而獲。建立工業體系,才能改變現狀。但是,可能嗎?不可能。所以,美國只有等待歷史的審判和判決,別無它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